“中国模式”的理论解读与前景展望
2010-08-15吴宏放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吴宏放 (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从 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今天,欧洲、亚洲、中美洲等地区不同民族的国家都曾以各自文化认同和发展模式探索和正在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和实践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 60年的社会主义基本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辛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在形成独具特色并已深刻影响整个世界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内涵、实践形式和发展前景。
一、“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中国模式”,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
其一,“中国模式”首先是一种制度模式。从政治上看,“中国模式”体现为“一个统一、四大制度”,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经济上看,“中国模式”体现为“一个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意识形态上看,“中国模式”体现为“一元化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的说,“中国模式”是以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为制度基础的。
其二,“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中,围绕在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主题,作出的战略性地且更是自觉性地选择,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中国模式”处在“进行时”状态
“中国模式”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模式,还是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因此,“中国模式”正处在“进行时”状态。
处在“进行时”状态的“中国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已被实践和历史所检验和证明。另一方面,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这种模式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从制度模式看,政治体制如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一体化、民主化、市场化和国内新发展的要求?经济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意识形态如何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得到新的加强?二是从发展模式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适应绿色、低碳、可持发展的大趋势,实现真正意义的以人为本和科学文明的发展要求?
三、“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完善并走向成熟
处在“进行时”状态的“中国模式”必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
政治方面,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曾说过,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使我们的政治体制更好地适应人民民主、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经济方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文明发展的道路。当前关键要解决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的问题;解决影响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意识形态方面,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正确认识和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的关系,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们坚信,“中国模式”必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模式”前景光明。从现阶段看,“中国模式”已经创造了得到世界公认的发展奇迹。改革开放 31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 9%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等,一系列数据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从远景看,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据预测,2047年中国 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历史的终结》作者福山曾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将在 20世纪末结束自己的历史。但近日,他接受记者采访说,中国不应包括在内,中国还将得到新的发展。今年初,达沃斯论坛,有人提出“G2”的观点,其涵义是美国 +中国,美中实现共领经济、共治世界。虽然言过其实,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模式”的影响日益扩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此外,还有“G20”、上海合作组织、国际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组织中,中国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国际重大问题等方面,都需要中国参与。“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必将在未来的实践和发展中更加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