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为政思想对党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2010-08-15方小飞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治校党校管理者

●方小飞

论孔子为政思想对党校教育管理的启示

●方小飞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以“仁爱”为核心,以德治为原则,以富民、教民、举用贤人等为主要方法和内容阐述了一整套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为政思想。深入分析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富而教之”和“举用贤才”的为政思想,并将其引入党校管理工作中,对于确立党校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统一、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建立党校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富而教之”“举用贤才” 教育管理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为政思想的出发点力图把当时整个动荡社会恢复到和谐有序的状态,这与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重申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不谋而合。孔子和谐而温馨的伦理型为政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勃勃生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国家将孔子思想运用到本国企业管理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许多西方现代管理学家们也纷纷到中国来学习孔子的思想,这些事实从侧面诠释了孔子思想在当今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目前,党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而党校管理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员的积极性,大大促进党校校园的和谐,是摆在党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把孔子以“仁爱”为核心,以“和”为目标,将“为政以德”、“富而教之”、“举用贤才”作为手段,将其最终构建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人性美好而和谐有序的社会为政思想引入到当今党校教育管理中,有利于凝聚人心,提高管理者的整体素养,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建设和谐的党校校园。

一、“仁者爱人”:坚持确立党校教职工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不动摇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实质是以民为本。孔子认为,“为政”的实质就是推行仁爱于天下,因此管理社会、治理国家就必须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颜渊》载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的眼中,管理者在一切管理活动中应始终把重视人民,取得信任,赢得民心放在首位。

孔子仁爱思想的内在结构和体系是以“仁”为支撑和构建的,其基础是“爱人”。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这说明人民需要仁德比对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在孔子看来,管理者在成就最高管理目标和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的一切管理活动中,都应该以人为本,广施仁爱。

作为党校的管理工作者应把“仁”的思想贯彻到日常行政管理中去,把道德伦理与行政管理有机统一起来,在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以党校广大干部职工为中心,确立他们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各种条件,让其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教师为本

党校的管理者要尊重教师,使教师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为党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理解教师,增强沟通和交流,使教师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觉为实现党校的工作目标而努力;关心教师,对教师平等相待,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教师的力量形成合力;善用教师,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成为党校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以学员为本

党校的管理者要以学员为本,把党校管理培训的重心落实到一切有利于学员成长、满足学员发展需要的主要目标上来。要以学员的培训需求为本,不断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给他们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讨论交流条件和文体活动条件;要以学员的学习需求和欲望为目标,经常不断地采取各种方式征求他们对教学方法、管理水平和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学员管理水平,提升为学员服务的能力。要积极营造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培训环境,以学员的发展为核心,根据每期学员的不同特点,让他们获得平等、和谐和自主的发展。

(三)强化民主化管理

党校要不断深化党校校务公开工作,建立公开透明的校务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党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党校大发展和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使广大教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从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党校的改革和发展。要充分发挥职代会和工会的作用,使其成为真正联系教职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有利于党校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确立教职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构建和谐校园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政以德”: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统一不动摇

“为政以德”就是要以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这是孔子为政思想的总体概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为政以德”的具体做法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就是说,为政者首先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出表率,才能更好地利用其政治影响力使广大民众上行下效,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达到天下大治。

孔子虽然强调道德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但也不否认法治的功效。他认为,仅靠德治还不足以正人,当统治者的“德行教化”不能起到应有作用时,须以刑罚作为辅助手段,做到宽猛相济,刑罚并用,从而促进社会安定,井然有序。

因此,党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自身道德行为对教职员工的影响和作用,从而自觉修身养性,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去行动,发挥其表率作用,实现上行下效。在加强以德治校的同时,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健全党校关于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校园。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以德治校,全面提升党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以德治校”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治校者必须先有德;其二,治校必须用德。“以德治校”关键是要加强党校管理者的思想道德建设,当前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加强自我学习,明德修身,树立良好的政德和官德,做到全心全意为全校教职员工服务,为党校建设服务,从而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二)坚持依法治校,大力推进党校管理制度建设

依法治校,就是要求党校管理者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管理党校,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体系等各项事务。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高党校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党校可以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举办法制讲座、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党校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治校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协调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和人际关系,使大家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党校工作进一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党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和谐统一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统一,是党校治校的根本要求,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道德以其强大的内在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治则以其外在的强制力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依法办事。我们在处理党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和谐统一不动摇,不失时机地促进党校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富而教之”:坚持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不动摇

“富而教之”是孔子为政思想的又一个重要观点。《子路》篇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就是说,民众的富裕是道德教化的基础,而追求富贵,摆脱贫穷,既是人之天性,也是人之常情,安居乐业是普通民众的心声和最基本的要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因此,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发展经济,使民众获得实惠,过上富裕的生活,实现安居乐业,才能使道德教化具备物质基础和条件,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孔子作为一个深刻洞察人性的睿者,既鼓励民众大胆追求富裕,更强调民众应该通过正当的途径——“道”来获得个人利益的满足。在他看来,个人利益的取得只有合乎“道”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因此,君子爱财,必须遵循义在利先,以义制利的原则,否则“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而要做到取之有道,还须对民众实行礼乐教化,唤起他们的道德意识,使他们明礼仪,知廉耻,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因此,党校的管理者要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带领教职员工加快推进“总体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国富型”社会到“民富型”社会全面迈进的进程,实现党校的快速发展,使广大教职工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党校管理者要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并把它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培育和提升管理对象的道德意识,提高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党校的科学协调发展

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关乎稳定、和谐。解决稳定、和谐的保障在于发展,重点在富民。只有以发展为保障,不断提高群众的富裕程度,才能为和谐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动力。党校要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本,把握党校教学培训发展方向,注重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立足本校的具体实际,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使全体教职工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搞好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职员工的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党校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都影响着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培训学员的过程中,教师的学识固然重要,但没有高尚的师德,影响就会非常恶劣。因此,党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完善师德规范,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严格师德考评,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评选和奖励师德标兵。

(三)毫不松懈,积极推进学员思想道德建设

党校培训要让学员正确把握做人、做事和做官的道德准则,加强学员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理想、讲奉献、有责任和讲道德的官德模范,并使之成为平时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举用贤才”:坚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不动摇

选用贤才,委以国家管理重任是孔子人才观的核心内容。“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选臣。’”(《史记·孔子世家》)可见,是否得人才,是孔子非常关心的事情。他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学、识、知全面发展的人。一个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在选拔贤才方面,要“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坚持“器之”(《子路》)即因材使任的原则,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公治长》),做到量才使任,人尽其才。因此,要建设和谐党校,就要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和人才评价标准,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人才强校

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党校也要与时俱进,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人才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为主题,以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整合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优势集成,抓好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要通过思想观念、工作途径和政策制度创新,以培训为依托,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以人才为关键,努力建设一支既有拔尖创新学科带头人,又有一个完整质优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党校的跨越式发展。

(二)科学遴才

党校管理者要按照党校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贯彻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开辟高科技人才直通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党校既要重视现有人才,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又要不失时机地引进和吸引人才,把德、能、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大人才观,既重视学历、职称、资历,又不唯学历、职称和身份,要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遴才用才,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激发每个人的智慧,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效能的最大化。

(三)合理用才

发现人才是使用人才的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使用人才。党校管理者用人要会用,要用好,使其才能发挥到极至。合理用人,就必须把党校人才放在最能充分发挥其才华的位置上,有多大的力,挑多重的担。同时,在使用人才时要扬长避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考虑使用对象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在此基础上来合理安排工作,这样才会获得更好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孔子为政思想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因此,吸取和借鉴孔子为政思想的精华,将其引入党校管理工作中,有利于解决当前党校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促进和谐党校建设,推动党校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1]刘云.论以人为本的党校教育管理思想[J].湘潮理论(下半月),2007(10).

[2]杨皓然.《论语》中孔子的行政思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时和兴.中国传统治道之源——对《论语》中政治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4]李书华,刘兵勇.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党校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6).

[5]王耀廷.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2(2).

[6]杨皓然.《论语》中的行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桂海论丛,2004(2).

责任编辑:罗恩东

责任校对:俞妍

D261.41

A

1009-4245(2010)06-0055-04

作者:方小飞,广东省廉江市委党校助教,邮编:524400

猜你喜欢

治校党校管理者
党校教学应重视党性教育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培育法治文化是依法治校的基础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