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
2010-09-26鲁继通
●鲁继通
南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
●鲁继通
本文依据城市经济学的思想,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对南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分析南宁市的发展现状、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南宁市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南宁市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城市都积极地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全球资源、市场、发展空间和机会的竞争中,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利用其既有资源,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形成的资源集聚力、产品供应力、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系统合力。分析和比较城市的竞争力,可以客观地测量和评价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认清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优势和劣势,为科学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因此研究城市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从西部、环北部湾、广西区等三种区域尺度采用静态横向比较分析,确立了南宁市在西部、环北部湾、广西区的城市竞争力的位序及分工定位。但由于每年南宁市竞争力的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同时也采用动态纵向比较分析,从而精确描述出南宁城市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规律。其次,分析了南宁市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提出了提升南宁市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一、南宁市城市竞争力的指标构建及测算结果分析
借助城市竞争力量化分析的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对南宁市在不同区域尺度上及动态变化的竞争力进行测算。针对研究对象的行政地位和区位特点,选取西部的12个省会(首府)及直辖市、环北部湾7个中心城市、广西14个地级市、近六年南宁市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选取的指标首先计算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名及分类,然后进行城市竞争力结果分析。
(一)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
1.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南开大学郝寿义等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宁约敏等人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倪鹏飞等人的城市竞争力弓箭模型等。本文在对指标进行选取时,坚持系统性、综合层次性、动态稳定性、可操作性、潜力性原则,使指标具有科学性,全面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并且依据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可搜集性,选取7个方面20项指标组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所有指标均采用人均值或相对量)。整理得表1。
2.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测算。通过城市竞争力评价,可以发现与城市竞争力关联性最强、贡献度最大的因素,从而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向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提供定量的科学决策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解决指标与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而无需主观地确定指标的权重,而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通过浓缩数据,即采用较少的概括性公因子来反应原来众多观察变量所代表的信息,最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各城市的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从而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
表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城市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及其累积贡献率和主成分荷载矩阵。根据最初的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某一百分率的原则(本文选择累计百分率达到85%),决定选取的主成分。其数学表达式为:
Y=F1Y1+F2Y2+F3Y3…FmYm
其中,Y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F1、F2、F3…Fm分别为前m个成分的方差贡献率,Y1、Y2、Y3…Ym分别为各因子得分。评分结果中的负值并不代表城市能级的绝对得分,而是说明该城市在被评价的城市整体中的相对地位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的偏离程度,是一种相对概念。不论正负,绝对值越大,说明其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程度越大。
利用SPSS16.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分类主成分和综合主成分表达式,计算各城市的分类和综合主成分得分,计算结果及分类如下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图1等。
表2 西部12个省会(首府)城市及直辖市竞争力得分
表3 西部12个省会(首府)城市及直辖市竞争力排名及分类
(二)南宁市城市竞争力结果分析
1.在西部12个省会(首府)城市及直辖市中。表2、表3分别列出了2008年西部12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及分项城市竞争力得分与竞争力排名及分类。南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0.07746,居第5位,远低于西部龙头城市重庆,说明南宁市城市整体水平在西部省会(首府)城市及直辖市中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水平居中。在分项竞争力中,南宁市环境实力竞争力得分1.575919,居第1位,南宁有着“中国绿城”、“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举办地、北部湾核心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等众多美誉,使南宁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南宁市产业结构竞争力得分0.3364,居第4位,表明南宁市产业结构较合理,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较发达,对经济贡献率较高。南宁市金融竞争力得分-0.2093,居第5位,表明南宁市金融业发展较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作为北部湾区域核心城市的南宁,金融正处于加速发展和跨越发展期。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在南宁设立了省级分行,目前南宁市拥有银行机构19家,其中外资银行3家。
但是,南宁市教育文化水平竞争力得分-0.06018,居第7位,并且得分远低于西安、成都和重庆等教育文化较发达的城市,表明南宁市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文化资源不足、文化娱乐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制约南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南宁市开放程度竞争力得分-0.42294,居第7位,表明南宁市对外联系还不够密切,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贸易额及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相对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南宁市基础设施竞争力得分-0.49908,居11位,表明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居民公共资源投入不足,与南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南宁市经济实力竞争力得分-0.58513,居11位,反映了南宁市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相对不高。其中南宁市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2个城市中排位最低,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进程缓慢,影响了南宁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提升。
表4 环北部湾7个中心城市竞争力得分
表5 环北部湾7个中心城市竞争力排名及分类
2.在环北部湾7个城市中。环北部湾经济区主要包括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越南的下龙市、海防市等城市,南宁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正在谋求“海上通道”,重点建设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通过交通走廊加快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把南宁放在环北部湾经济区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越南的资料收集的限制,所以研究去掉下龙、海防两市。根据表5、6,在环北部湾中,城市竞争力分三类:三亚市属于第一类,得分0.838886,居第1位,其中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环境实力等分项指标得分也居首位,与三亚区位优势、发展模式、城市定位有很大关系。南宁的得分与海口非常接近,南宁城市竞争力得分0.431589略高于海口0.333833的0.097756分,居第二位,竞争力较强,属于第二类。北海、防城港与钦州、湛江得分均为负数,且分项指标都比较平庸,竞争力不如上述3所城市,分别属于第三类和第四类。南宁市的竞争力不如第一类的三亚市,在第二类中,以微弱的优势领先于海口市。南宁市的各项指标明显领先于北海、防城港、钦州、湛江等港口城市。
在环北部湾范围内,南宁金融实力、文化教育分项指标得分居首位,进一步体现南宁独特的区位优势,承担对接东盟信息物流、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南宁人力资源丰富,高等院校相对众多,科研机构密集,文化教育竞争力遥遥领先。虽然南宁基础设施、开放程度、经济实力等与海口、三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也居于前列,表明南宁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对外开放程度相对不强,对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带动不明显,也表明南宁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海上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南宁“三基地三中心”建设,进一步发展成为区域国际化大都市。
表6 广西区14个地级市竞争力得分
表7 广西区14个地级市竞争力排名及分类
3.在广西区14个地级市中。南宁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桥梁、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同时也是泛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面向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具有多区域叠加优势的南宁市,近年来日益受到台商和国内知名品牌的青睐,台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加速进入南宁,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根据表6、表7,可以把2008年广西区14个中心城市竞争力分为五类:一、二级城市间差距很大,南宁分别是柳州、桂林的3倍多、6倍多;三、四、五级差距较小。南宁属于第一类,竞争力综合得分1.671436,在评价竞争力指标中,几乎每一项均列三甲之内,而且很多项都遥遥领先,其中经济实力、金融实力、产业结构、教育文化水平、环境实力得分居全区首位。这显示了它作为广西区的领军者,具有极强的要素集聚和资源辐射能力,在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柳州、桂林属于第二类,竞争力得分分别为0.507807、0.250138,城市竞争力较强。第二类城市一般起到“二传手”作用,即接受核心城市较高级的辐射,同时也将不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等转移出去,并对周围其它城市进行相对较低层次的辐射。柳州、桂林属于广西的“老牌”城市,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聚集能力和辐射效应较强,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2008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8747万美元,居全区第一。城市定位清晰,在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是广西发展战略的重点,虽然柳州、桂林的地位、功能有所下降,但竞争力依然处于广西第二层次。北海、梧州、防城港、百色、玉林属于第三类,城市竞争力居中,北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为-0.01882,在第三类城市竞争力中居首位,且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表明北海对全区辐射带动作用较明显,属于区域局部辐射中心城市。其他城市竞争力得分差距相对较小,竞争力不明显,辐射作用不突出。钦州、贵港、河池、崇左属于第四类,竞争力较弱,来宾、贺州属于第五类,竞争力最弱。处于第四、五类的城市得分均为负值且较低,反映其在对外辐射和接受辐射的能力均较弱。
表8 南宁市2004—2009年竞争力得分
图1 南宁城市竞争力增长指数
4.在南宁市近6年动态变化中。根据表8,可以看出南宁市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南宁市综合竞争力的得分。从上述比较结果来看,南宁市城市竞争力水平历年来均有所增长,但每年城市竞争力增长的幅度不同。首先根据表8中数据,计算出南宁市相邻年份之间竞争力的差值即竞争力增长指数,见图1。可见,2009年增长力最强,增长指数为1.3262,2004年增长力最弱,增长指数为0.1290,总体上南宁城市竞争力增长指数是递增的,除2007年增长指数为0.2487,略低于2006年的0.2600。采用纵向动态分析,可将南宁在特定时间跨度上竞争力的增长趋势和幅度直观地反映出来,南宁市城市竞争力随时间推移增长幅度愈来愈大。由此可见,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处在于培植城市竞争力的增长力,只有拥有了较强的竞争力增长能力,才能具有持续的强城市竞争力。
二、提升南宁市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一)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增强南宁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南宁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利用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正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性“三基地三中心”的步伐。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三基地三中心”,是南宁市实现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彰显城市魅力的必然要求。2009年南宁市实现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383元、14957.9元、10847元、16254元,比上年增长11.7%、49.2%、18.8%、12.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7 800万美元、278 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5、49.0%。虽然,南宁在广西区具有绝对的经济优势,但与西部其他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若与东部发达地区区域中心相比,差距则更大。2008年南宁市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在西部12个中心城市排位最低,南宁市的城市规模仍显偏小、辐射力仍较弱。2009年南宁市GDP为1 492.38亿元,广西区GDP为7 700.36亿元,占全区19.4%,按照国际惯例,为提高南宁市对全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南宁市的GDP应该占到广西区的25%以上。未来,南宁必须提高整体经济实力,扩大经济规模,发挥区内外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作用,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和竞争力。
(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创新是一种突破临界点的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人才与科技是创新的原动力,可以通过交通枢纽与网络的构建促进经济流在城市内部的多向互动,实现优势整合,加强人才培育、技术开发、研发的交流与互动,培育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开创创新经济发展与创新城市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南宁市加强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自主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2009年南宁市GDP达到1 492.38亿元,是2004年588.86亿元的2.53倍;财政收入突破231.21亿元,是2004年74.63亿元的3.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254元,是2004年8 060元2.02倍。这表明,创新才能获得高速发展。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产业集群则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产业集群发展逐步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实力的路径模式,基于南宁市的资源、要素、区位、产业、技术与研发比较优势,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研发与创新集群,其基本模式为“总部+分部+基地”模式,努力培育广西乃至西部的增长极。因此,要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和管理合作、提高企业核心创新能力;加快企业集群逐步向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区域化、区域产业集群化。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交通和信息服务网络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是优化投资环境和支持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和扩散的重要力量。2009年南宁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32.81亿元,增长69.3%。2010年南宁将重点建设“中国水城”和民航、铁路、黄金水道、公路、运输站场等各领域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30亿元以上。全面推进8个续建或在建铁路项目和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6个续建或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完成南宁港中心城港区和专用码头工程建设,即将开工或在建有6个1 000吨级泊位和23个2 000吨级泊位;此外,路网、运输站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力度加大。近年来,南宁市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辆数、卫生机构床位数等都有所提高,但增长幅度较小,在西部12个中心城市中基础设施竞争力得分为-0.49908,居倒数第2位,表明南宁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制约南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今后,在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同时,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发挥民间资本和外资的作用;从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出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领导,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健康发展;改进交通管理,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城市信息设施建设,建立适应多种需要的应用网络,加快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联接;加大医疗、卫生服务、公共车辆等公共资源投入力度。
(四)加大科技、教育、文化的投入,提升南宁文化教育竞争力
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基本驱动力,是城市获取长期稳定竞争力的最主要源泉。科教、文化实力能够带来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的高度集聚,是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深厚发展潜力的制约性因素。2008年南宁市入围“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和“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全年实施了11项产业重大科技专项、185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141项科技创新成果,专利申请量953件、专利授权量488件,分别增长24%和19%。教育支出19.68亿元,普通高校达28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为22.10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32.54万册。南宁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城市软实力不断增强。但在西部12个中心城市中,南宁教育文化竞争力位居第7位,低于西安、成都、重庆分别为0.54288分、0.54027分、0.35393分。2008年南宁市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为377.1元,分别占西安的88.5%、成都的61.7%,每十万人拥有高校在校生人数为4227.4人,分别占西安的54.3%、成都的83.6%。今后,要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科技创新的激励环境。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力量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转移,促进产、学、研的直接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国际名牌产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用人机制,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为人才价值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以吸引国内外各类科技人员前来创业。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的规模,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高度重视城市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城市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围。
(五)扩大要素内外流动,促进南宁外向型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中分布着相互关联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城市内外自有的要素及开发利用能力,而且取决于城市之间要素的流动能力。而要素在城市空间的流动,加强了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城市空间重构,城市的产业网络、知识经济创新与社会经济极化等效应,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功能的多层面发展,在生产力发达的区域空间加速了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全球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智能管理等活动与交流越来越强。2008年南宁市对外开放程度竞争力在西部12个中心城市位居第7位,低于重庆、成都、西安分别为1.714331分、2.071864分、0.908607分。实际利用外资额、货物进出口总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占重庆的8.3%、19.6%、9.2%,占成都的10.1%、12.1%、26.8%,占西安的18.1%、26.6%、11.5%。说明南宁对外开放联系还不够密切,严重制约南宁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今后,要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开放创新,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对外贸易上,更要在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及人才交流等国际经济合作上发挥重大的作用。必须强化南宁区域国际化大都市功能,成为区域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成为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集中地,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全球化的交通、信息网络。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产业互动,搞好产业对接。完善区域开放政策,深化各项体制改革,以便在市场经济体制、法律等更深层次上与国际市场接轨,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开放大环境,促进南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1]张继良,蒋华夏.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竟争力的分析范式和概念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1(6).
[3]于伟,杜小刚.青岛市城市竞争力评估及提升对策[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7(1).
[4]白山,张洪阳.浙江省城市竞争力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朱俊成,杨益明,黄继发.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
责任编辑:周玲
责任校对:赵廷和
F290
A
1009-4245(2010)06-0021-08
作者:鲁继通,中共南宁市委党校教师,区域经济学硕士,邮编: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