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骨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010-08-15纪君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正骨医者椎动脉

纪君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椎动脉型颈椎病(简称CSA)是一种易发生危险易复发的常见多发病[1],通过长期临床治疗实践证明,观察到目前国内外在治疗上多采用口服中、西药品、牵引、输液等,多有一些不良反应,费时,但均无特效,而且有些药品价格昂贵。我们从90年代初即对此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工作。用正骨按摩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脑供血不足,只要手法运用得当,均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费用低廉。

在中医中无“颈椎病”病名,中医认为本病部分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颈强”等。

经过近10年临床试验观察、研究,总结中医理论文献资料,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提出新的治疗原则,丰富该病的治疗法则。通过研究为正骨按摩颈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作用和治疗原理提出较客观、可靠的实验资料。据我们所知国内外未见符合该项目技术特征的。它研究、分析、总结正骨按摩颈部最佳部位,最佳手法及穴位、手法的最佳组合。采用正骨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积累了大量病例。摸索出一整套中医正骨按摩的治疗方法。

1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课题共治疗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最大68岁;年龄最小13岁,病程最长10余年;病程最短三天;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1岁。

2.2 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椎-基底动脉支配的范围较广,它包括10对脑神经,所有上行束及下行束,听觉平衡器官,大脑半球颞叶及枕叶底部,颈脊髓上部,因此,这个系统的供血不全可以导致极为复杂的临床病象。然而,对某一个具体的病人而言,可以只表现出其症状的一部分。

2.2.1 椎动脉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状: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耳鸣,耳聋。症状每于头部取过伸位或者转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当头部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好转。

2.2.2 猝倒:病人肢体突然失去支持力而猝倒。症状的出现较症状的缓解为快,且发作时病人往往保持头脑清醒。猝倒以后,还能慢慢爬起来再走,并且企图在地上寻找使之绊倒的障碍物。其发病的原因可能是脑干下部,颈髓上部中的皮层脊髓束或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2.2.3 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严重者可以出现对侧肢体的轻偏瘫和对侧的颅神经症状。另外,尚可出现失音,声嘶,纳呆(舌下神经机能障碍),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眼肌麻痹,复视,视物不清,视野缺失及Horner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临床症状的差异,取决于脑干受累的水平。

2.2.4 发作性昏迷:Lord Brain报告四个病例曾有发作性昏迷,均由颈部活动时表现出来。他认为眩晕,猝倒,昏迷均系椎动脉供血不足之故。

临床检查时可见颈部僵直,功能活动受限;棘突旁等部位有压痛,重者其压痛向枕部放射或向上肢放射呈有针刺样或过电样串麻感及肩胛、胸壁疼痛;耳后、肩顶、臂外侧、胸前部、肩胛骨内上角,并可向远端部位放射;头、头部取过伸位,或者转动到某一方位时而引起眩晕、猝倒、恶心、呕吐,甚至耳鸣或失聪。当头部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好转。严重者可出现肢体麻木,持物坠地,失音、声音嘶哑等。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X片可见侧位有颈椎曲变减少、消失、变直或呈反常弯曲。病变椎间盘可见有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轻度滑椎或项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有钩椎关节骨刺突向椎间孔,椎间孔变小。寰枢关节排列欠规整,常伴有齿状突偏歪,间隙不均等[2]。

经颅彩色多譜勒可见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BA、VA,颅内动脉环MCA、PCA、ACA、ICA的Vm减低,血流量减少。

3 治疗方法

治则:缓解痉挛 正骨理筋

手法操作:在治疗时,必须应先采用轻柔手法,使患者颈部的经筋、肌肉得以放松,以达到缓解肌筋痉挛的目的,为以后正骨做好准备。其手法有指按法、捏拿法、指柔法。

指按法 患者取坐位,放松颈部肌肉,医者站在患者身后,用拇指、中指同时按压双侧风池穴、风府穴、哑门穴、天柱穴、大椎穴、肩贞穴及阿是穴,每穴各按压10~20秒。

捏拿法 患者取坐位,放松头、颈肌肉,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用拇、食、中指或其它四指,在患者颈部两侧做捏拿,从枕部“风池穴”捏拿至“大椎穴”,从上往下由轻而重,再由重而轻,反复3~5次。

指柔法 患者取端坐位,挺胸并将头颈及双肩肌肉放松,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的指腹沿颈椎棘突两旁约4~5厘米的骶棘肌外从风池至大椎穴上往下,由内向外环进行揉按3~5次。

患者局部症状缓解后,即采用端提、旋转、拔抻、等手法,以达到正骨理筋的目的。

端提法 患者取端坐低位、坐在木登上,头、颈及肩部肌肉放松。医者站立在患者的身后,用两手拇指压住患者枕骨粗隆,其余四指端住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端提其头颅约半分钟,然后缓慢轻轻地放下。

旋转法 患者仍取端坐低位,医者在作完“端提法”之后,手不能松开,将一侧前臂压在患者同侧肩上与另一手作对抗牵引半分钟,然后向患者另一侧肩方向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医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此时即可听到弹响声,然后两手位置交换,向对侧依前法再旋转一次。

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去枕,将头颈部放在床头上方,双手拽住床的两旁。医者坐在患者头前,用一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将另一手臂放在患者枕骨后下方,用力与手掌按压固定,然后徐徐用力向患者头部后上方轻轻地左右旋转,进行拔伸约半分钟,然后再缓慢地拔伸放松,以达到疏通气血,加大椎间隙,缓解对颈神经的压迫。

经以上治疗后,还应给予以下治疗:

按压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在患者外侧木凳上,用拇指按压头维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丝竹空穴、太阳穴、每穴各按压半分钟,然后配合“指揉法”从印堂穴至丝竹空穴3~5遍,以其发热为度。

然后医者用中指指腹或拇指指腹按压膻中穴、中脘穴、阳陵穴、阴陵穴、足三里、丰隆穴、太溪穴、涌泉穴[2]。

4 结果

用正骨按摩的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积累了80例病例,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10天为一疗程,结果表明正骨按摩手法治疗组治愈率为85%,有效率达98.75%;药物对照组为治愈率为0%,有效率达67%。二组对照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正骨按摩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显著效果,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并能明显改善并消除患者临床症状。

5 讨论

临床和试验结果表明,“用正骨按摩的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在改善头目眩晕、头痛、肩部疼痛,或者颈枕部疼痛。复视、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走路欠稳。颈部僵直,功能活动受限;棘突旁等部位压痛,胸壁疼痛,猝倒、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持物坠地等临床症状和椎动脉血流量指标方面均优于药物对照组,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组80例颈椎病患者,由于长期脑动脉缺血和动脉硬化,脑动脉血管阻力增高,PI和RI升高,通过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BA、VA,颅内动脉环MCA、PCA、ACA、ICA的PI和RI减低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手法治疗可提高脑血管之血流量,改善脑血管动脉的顺应性和韧性,降低脑血管阻力。

从研究结果证实,此疗法科学、实用、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易于推广应用。用正骨按摩的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如能得到推广应用,可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纪君时科研成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研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第四名:津19990105,《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研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99C-3-187;《正骨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第一名:津20010944;《正骨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JB2001-3-206-R1;《正骨按摩治疗肩周炎九步手法的临床解析与研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第一名:津20070179;《按提旋转归位法治疗寰樞关节紊乱综合症的临床研究》天津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基金项目(03037)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第一名:津20085154。

纪君时担任社会职务:天津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天津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脊椎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视听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平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中医骨伤学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医药协会会员等。

[1]刘宝生等.现代疾病诊疗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673-674).

[2]纪君时等.现代骨伤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30-435).

猜你喜欢

正骨医者椎动脉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图说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