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洲全球化与泰国人类学
——来自乡土东南亚的视角

2010-08-15阿南甘加纳潘

关键词:人类学家人类学全球化

阿南·甘加纳潘

亚洲全球化与泰国人类学
——来自乡土东南亚的视角

阿南·甘加纳潘

在亚洲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东南亚农村社会的转型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不再主要依赖国家与市场控制下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而是更多地依赖与全球市场和发展的地区化有复杂联系的、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和劳动力市场。这就需要人类学家在全球化议题的问题化和概念化方面做出根本性的转变。知识空间的概念意味着对于知识的政治和“之中—之间”研究的强烈诉求,有助于认识不同行动者如何通过微观政治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当中。泰国人类学家不仅更加关注跨界问题,还积极推动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从而将自身与亚洲全球化密切地联系起来。

全球化;泰国人类学;农村转型;知识空间

主流的泰国人类学在总体上是内向型和以本国为中心的。它倾向于特别关注发生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变迁中的泰文化。泰国人类学最近开始跨越泰国的边界,但主要是在研究泰国之外的说泰语的人群,例如缅甸的掸人(Shan),云南的泐人(Lue)或者在越南的傣端人(Tai Dam),对于非泰族群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例外。目前,泰国人类学对于跨界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因此,要将泰国人类学与全球化中的亚洲联系起来是一个挑战性的任务。泰国人类学不仅要处理族群性的复杂性,而且要面对超越国家空间的多重关系的动力学。为了开始这样的努力,就要求在亚洲全球化议题的问题化和概念化方面做出根本性的转变。

在本文中,我将提议从乡土东南亚的视角来尝试性地理解泰国人类学如何才能参与亚洲全球化。这一思路不得不把它的重点从文化变迁的议题转向转型政治,这将牵涉到关于“之中—之间研究”(study of in-between)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一方向的工作最初由安鲁·特顿(Andrew Turton)在泰国“地方权力与乡村分化”的论文中提出,论文收录在《农业转型:东南亚的地方过程与国家》一书中[1]。我也已经在论文“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中转变农业转型”中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概述。[2]

这一概念的转变必须超越分析的单一层次,而关注不同行动者之间权力关系的多重性。此外,这种研究的可操作性要求承认实践中所体现的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空间,这些实践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抗争,既包括社会运动,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个体性抵抗。

通过初步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农业转型的研究面临一些局限,这主要在于研究所针对的仍然是二十年前的背景,即仅仅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和国家意识形态相联系。那个时代的转型或多或少地关乎农民经济的市场一体化,主要发生在商品市场的领域,其特征是机会有限的非农业劳动力市场。[3]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农业转型的当代过程中,内容方面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可以说,农业转型本身也正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发生转变。这清楚地体现为东南亚的乡土社会已经被迅速地重构。他们不再主要依赖国家与市场控制下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而是更多地依赖与全球市场和发展的地区化有复杂联系的、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和劳动力市场。[2]

本文认为,就关于不再局限于国家界限的当代农业转型过程的研究而言,这一思路在概念上具有启发性。也有证据表明泰国人类学已经通过某些行动在不同层次上介入到此种研究当中。当前,泰国人类学家正在参与关于变迁的地区性论坛,并就跨国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日益将自身与全球化中的亚洲联系起来。

来自清迈大学的泰国人类学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1998年那里成立了“社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中心”(下简称RCSD),泰国学者们积极与来自大湄公河次区域(下简称G MS)的同行们开展密切的合作。RCSD的活动集中在区域学生的国际研究生项目,以国际会议和地区工作站的形式促进学术交流,以及以专著和工作论文为成果形式的地区合作研究。其他各府的大学,例如位于泰国东北部的孔敬大学(Khon Kaen University)和乌汶大学(Ubon Ratchathani University)也成立了区域研究中心来促进G MS内的跨界研究和学术交流论坛。

在位于曼谷的大学当中,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很早就成立了亚洲研究所,并随后成立了亚洲移民研究中心。其他的大学更关注开展东南亚研究领域中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国际研究生项目。最近成立的这些地区研究中心可以看作是泰国人类学努力与全球化中的亚洲加强联系的鲜明标志。此外,人类学家个人也更多地开展与亚洲全球化议题相关的研究。

一、在亚洲全球化中理解东南亚的农村转型

在过去的二十年,全球化已经日益成为推动当代东南亚农村——尤其是泰国农村发生急剧结构变迁的主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导向的机制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国家。这甚或可以用波兰尼的术语描述为“农村的大转型”[4]。但是当代的转型不是如波兰尼所说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而是能够以农村重构的形式转变农业转型本身。这一正在进行的东南亚农村重构清楚地体现在至少三个不同领域。

自然资源是农村重构的最基本的领域,大多数东南亚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所谓“市场驱动的土地改革”。财产私有化或者土地商品化是最常见的策略。[5-6]经济种植的迅速扩展,特别是泰国的棕榈油生产以及老挝和越南的橡胶树种植,可以看作是重要的信号。另一个策略是资源的资本化,这常常反映为筑坝发电的形式。这些策略日渐被G MS的大多数国家采纳,而不可预知的后果也在蔓延开来。一方面,这些策略强化了农村内外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竞争,他们在资源利用方面发生冲突。另一方面,这些策略正在威胁多族群的边缘群体的生计安全,某些群体——例如柬埔寨的高地民族就正在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7]

农村重构的第二个领域可以在乡土东南亚随处可见。通过灵活和多样化的劳动力雇佣的新自由策略,农业正在被分包合同化制造、小规模工业和地方旅游业替代。随着农村地区的工业扩张,乡村各界正在日益被整合到缺乏明确协商机制的全球市场中。同时,他们的环境越来越受到污染。不只是面对不安全生计,农村劳动者还愈发被把他们仅仅当作非正式工人的国家福利制度忽视。

农村重构所涉及的最后一个领域体现为跨越国界、在地区层次上的发展的区域化,特别是在G MS。在这里由市场驱动的机制正全面通过高速公路、跨界贸易、旅游业以及水力电网搭建起农村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些地区联系不仅促成了更大的资源动员,而且也通过跨界的劳工移动和其他形式的人口流动传播传染疾病。在无界的状态下,最终常常导致矛盾而不是生存质量的改善。虽然东南亚农村人口的生活相比过去十年更为紧密,但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更难以获得自然资源和安全的生计。[8]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它所产生的许多难以预料的后果,正在发生的东南亚的农村重构更应当被看作一个矛盾的过程,而非像曼宁·纳什在过去所说的“通向现代性的金光大道”[9]。这种转变根基于对公共自然资源进行控制的竞争在加剧。事实上,这更应当被看作“排斥的政治”(politics of exclusion),因为大多数农村人口的生计正在被边缘化,资源资本化导致的环境风险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然而,大多数关于全球化与农村社会的关系的研究都倾向于单方面强调全球化在重构农村经济方面的强大力量,特别是那些基于规范理论的研究。相反,其他的研究则转而聚焦于全球化的地方圈占(local enclosures)或者说地方性的全球嵌入(global embeddedmenss in locality)。[10]直到最近一些学者开始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全球化的政治方面,其思路类似于安鲁·特顿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农业转型的政治。他们认为,“全球化对于农村地方性的冲击不是表现为支配或从属,而是协商、操纵和混合;它通过地方的微观政治来进行,但又并不为微观政治所包含”。[11]487

虽然政治日益被认为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批评维度,大多数研究从概念上来说仍然主要关注社会政治领域的层面。然而,泰国人类学并不限于任何特定层面的农业转型的政治,而是将意识形态的政治与地方性知识当作以协商与反抗形式出现的实践,强有力地揭示权力关系的多重性或者辩证法。对于泰国人类学而言,如果要通过更加关注分化的社会行动者来对当代全球化与农村重构的政治进行研究,那么,这种概念化是至关重要的。

遵循上述的概念化,泰国人类学能够更积极地将自身与全球化中的亚洲联系起来。在亚洲,农村的重构日益成为主导性进程。既然这一进程被视作发展的区域化的一部分,我们就不能仅仅在一国之内进行研究。在不断加强的地区联系中,跨界运动已经成为常态的实践,表现为资源动员和人口流动。地方人群正在通过地方的微观政治来日益参与到生计谈判(negotiating livelihood)中。近年来泰国人类学家开始研究这些进程对于地方人群的影响。

二、关于之中—之间的研究与知识的政治①本文作者并没有详述“关于之中—之间的研究”具体指什么。按照本文译者的理解,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区域化的背景下,研究者有必要对跨界活动和权力机制的复杂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更多地考虑社区内部的行动者与社区之外的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超越社区或者国家的边界进行研究,从在某一人群中或在某一地方的研究转变为在不同人群之间或者在不同地方之间的研究。——译者注

在全球化过程中,土地所有权的转型不仅牵涉到乡村在社会经济领域的重构,而且还涉及到改变日益被争论的知识的政治。除了思维的市场导向方式之外,大多数所谓的发展项目都以科学知识的名义被实施。但是这些科学知识的主张看上去更像是不断变化的借口。在许多事例中,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高地发展项目声称是“使边缘地区文明化”的策略,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将少数族群从资源中排除出去的借口。[12]

在大多数事例中,发展的此类转型可以被清楚地理解为保护的政治(politics of conservation)。特别是在将轮换种植转变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中,关于农业科学的现代知识武断指责生存农林形式为森林破坏。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在同样的区域鼓励更多的商品化农业。由此而言,国家的保护政策可以被简单地视作一种话语,因为它仅仅严格地施加于边缘族群,同时却允许以森林和轮耕地为代价来实现种植的更大扩张。此类保护政治的根源在于各类行动者对于资源的激烈竞争,他们利用不同的知识来为他们的要求和政策辩护。[5]

作为结果,当代东南亚的土地所有权转型与农村重组的过程被这些争辩中的知识所支配。在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中,农村社区中分化的行动者并不都是被动的。相反,他们积极地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所谓的“谈判生计”中去。这些实践能够通过“知识空间”(knowledge space)的概念得到更好的理解,在知识空间中发展策略在地方实施和参与竞争。然而,在知识空间的空间维度当中,实践的多种形式与改变权力关系的政治是相互联系的。[13]

这类概念化的唯一问题在于,地方性知识看上去首先被理解为既存的或自足的。即使地方性知识能够在冲突的权力关系的背景中被生产,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知识生成与实践的复杂性。这里就需要某种程度的知识的重新概念化。这可以首先从知识——同时作为话语和实践——的概念化开始。然而,不是采取性质上更本质主义的知识的既有形式,而是通过“知识空间”的替代性概念来重新概念化。

1985年,“知识空间”的概念被道伦(Doignon)和法迈内(Falmagne)首次引进到数学心理学,它指的是一种组合结构,用来描述人类习得者的知识的可能状态。[14]此后在1994年,巴黎大学从事多媒体交互使用系统研究的皮埃尔·列维(Pierre Levy)教授应用这一概念来研究计算机空间和数字通信[15]。然而直到1997年,戴维·腾布尔(David Turnbull)才赋予这一概念社会-文化维度。他首先承认知识生产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空间的社会历史。这就涉及制造集聚和联接的认知过程,以及创造空间——使知识在其中成为可能——的认知过程。对于知识的空间维度的强调,开启了更明确地将知识视作知识生产者的实践的可能性。这些实践,尤其是通过协商的社会策略,使知识生产者从相异和彼此孤立的知识当中创造生产新知的空间。[16]553

从腾布尔开始,“知识空间”被进一步概念化为知识和权力生产的地方,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与复杂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相互竞争的空间。依据这种概念化,知识空间能够呈现创造真理、知识和权力的政治机制。[17]904相对于情境中的知识(situated knowledge)或者协商中的知识,知识空间不再仅仅被看作在关于冲突的特定语境中生产知识[18-19],而更被认为是一种同时也创造语境的第三种空间。

从活力和复杂性来看,知识空间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因为它意味着对于知识的政治以及关于“之中—之间”研究的更强烈的诉求。在这种意义上,在多重空间和改变权力关系的实践中,实践的第三种空间包含作为抵抗的知识的政治,由此知识空间有助于在权力、知识、政治经济领域以及意识形态空间之间搭建起桥梁。因而,它提供了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中的农业转型进行分析的有意义的方式,因为许多关键的行动者都正在转换他们的抗争空间。

在高地社区的案例中,知识空间在人们的谈判生计中产生。如同在耕作方式的转化中不断改变习惯一样,谈判生计作为定位中的知识(situating knowledge)被实践。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转化模式,一些社区能够管理生物多样性,这是他们在国家重新安置的压力下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其他的社区可能选择参与农林动力学,这是他们与倾向于经济树木种植的国家政策进行协商的实践。我有机会以RCSD国际研究生项目导师的身份访问G MS各个国家的田野研究地点,为那些正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学生提供建议。在好几个案例中,我都观察到地方民众与政府政策不断进行协商。当国家鼓励他们种植经济树木——如橡胶树的时候,这些地方少数族群不会简单地接受这一政策,而是将种植橡胶树作为一种谈判策略,以争取他们继续在某些田地种植稻谷以供自己消费的权利。

通过长期参与为谈判生计而进行的斗争,泰国的一些村庄还会联合起来举行仪式——知识空间的另一种形式,例如在保护森林的话语中操演同时作为竞争与协商实践的森林剃度仪式[20-21]。这些仪式不仅是建构认同的空间,作为一种知识空间,它还使得有着不同利益目标的行动者——例如NGOs、官员和学者——参与和创造一种有关习得过程和网络的语境,这对于通过辩论在协商中生产新知——尤其是一种关于权利、权力和治理的复杂知识——是十分重要的。[22]

这些斗争不总是孤立发生的。在好几个案例中,少数族群社区能够形成族群知识网络,使之成为他们进行认同竞争的知识空间。一些网络还能进一步发展为社会运动,泰国的社区森林法案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①1990年代以来泰国知识界和社会活动界发起“社区森林法案”运动。“社区森林法案”鼓励生活方式与森林相关、居住在社区内的公民参与到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中来,让社区公民可持续地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在争取社区森林法案的过程中,泰国知识界肯定了山区居民的地方智慧,呼吁政府赋予山区居民在森林保护区居住的合法权利。社区森林的理念还意味着过去由政府垄断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转变为多方参与的管理方式。在1997年、2001年和2007年,社区森林法案的草案三次提交立法部门,最后都未能通过。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社区权利”以及“人与森林共存”的框架,也即是否承认保护区内的地方社区具有保护森林的权利,以及是否肯定山地居民能够可持续性地利用和管理森林。本文作者直接参与了社区森林法案运动。——译者注。在地区层面,学术界和NGOs努力形成跨界族群知识网络。这些网络的形成通过少数族群参与国际会议而得到强化,值得一提的是于2003年和2006年两次召开的“东南亚山地大陆会议”(MMSEA)[23-24]。

许多农村社区正在通过所谓的“人民研究”(people research)参与作为学习过程实践的知识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在泰国北部,受到大坝建设的环境影响的地方群体发起了他们自己的研究,从而与用来论证大坝建设合理性的、支配性的科学知识进行辩论与协商。在这里知识空间使得地方群体积极参与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斗争中来,这是发生在资源资本化的全球过程中的地方参与形式。这也是一种信号,它表明地方群体正在与全球知识的霸权进行较量,后者宣称只有市场导向和科学知识才应当得到尊重。

甚至在东南亚主要城市的外围区域——例如河内,工厂也正在快速建设,地方民众参与到知识空间的某些形式中来。因为工业污染成为了环境风险的主要问题,社区会制订规范来取代国家法律强制,与工厂进行协商以督促他们加强污染控制[25]。这些实践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空间,在其中产生了新的治理形式,以监管工业发展对地方社区造成的影响。

在这种意义上,知识空间不仅有利于协商生计,也有助于乡村行动者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参与式发展和转换抗争空间中来。农业转型倾向于仅仅建立在新自由意识形态中的某种知识的基础之上,乡村行动者的参与通过创造替代性的生计和治理方式,将对转变农业转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开始认识到,G MS的全球化进程不仅仅关乎支配,而且还关乎知识协商的政治,各种乡村行动者都在日益深入地参与其中。近年来泰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试图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加强与全球化中的亚洲的联系。

三、全球化亚洲与泰国人类学的发展

除了改变与土地所有权转型和知识的政治相关的复杂议题的问题化和概念化,泰国人类学还经常性地开展区域学术交流,以期更好地理解亚洲全球化的过程。最初的交流论坛在二十年前就开始了,当时的“东南亚大学农业-经济体系网络”(SUAN)吸引了区域内的好几所大学并组织了国际性会议。这一网络试图通过多学科的努力在区域发展的背景中理解农业体系的变迁历程。关注的焦点在于乡村经济的人文与文化维度,人类学家正可有所作为。之后,成立了另一个名为“亚洲保有权网络”(Asian Tenure Network)的短期网络,以鼓励对农业转型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学术交流将焦点转向高地。一群关注发展问题的学者和NGOs共同加入了每三年在不同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东南亚山地大陆会议”(MMSEA)。头两次会议由前面提到的两个网络的一些参与者在清迈组织。第三次会议在中国云南召开,主要讨论本土知识、可持续生计和资源管理。[24]上一次会议在越南的沙巴举行,以发展的贫困作为主题,并在山地人群、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开展对话。[23]几位泰国人类学家在这一次会议中扮演了积极角色,他们关注保护和发展中涉及到族群性的知识的政治。[26]

1980年代,位于曼谷的朱拉隆功大学在建立亚洲研究所、开展亚洲研究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到1990年代,这一研究所通过成立亚洲移民研究中心,已经将研究重点转到移民问题。这个中心的人类学家素庞·加塔瓦尼(Supang Chantavanich)在关于亚洲的泰国移民劳工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创性而富有成果的研究,为关于亚洲全球化的研究提供了个案。[27-28]之后,她对来自G MS其他国家、正在遭遇亚洲全球化的移民劳工的问题更感兴趣,尤其是在人口拐卖方面。[29]中心的其他人类学家关注在日本的泰国移民劳工所面临的问题。[30]关于移民劳工的各种问题可以被看作是亚洲全球化当中农村转型的政治的延伸,地方民众不再依赖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而是不得不更依赖全球劳动力市场。

在清迈大学,关于G MS的研究方兴未艾。2001年,清迈大学社会研究所发起组织了一个国际工作站,探讨湄公河地区面临的社会挑战以及与区域全球化相关联的重要议题[31]。工作站中的泰国和云南的人类学家主要对于族群性的政治、本土知识和生计变迁感兴趣,并以此来反思全球化的影响。[32]

1998年,社会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中心(RCSD)在清迈大学成立,在“东南亚山地大陆会议”之外积极促进学术交流。RCSD每三年组织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2003年举行的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公共财富的政治。[33-34]第二次会议聚焦于转变中的湄公河。总的来说,RCSD会议议题广泛,包括农村和边区高地的发展问题。

该中心致力于推动关于与知识的政治相关联的农村转型的讨论。在两次会议之间,RCSD还会每年在G MS的各个国家组织区域工作站。这些工作站为泰国社会科学家与这一区域的同行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分享对于G MS全球化的政治的理解,共同关注该区域内的各种地方团体如何在急剧的农村转型过程的背景中积极参与生计协商。

除了参与学术交流,清迈大学的人类学家也在通过某些地区合作日益投入到关于G MS全球化的知识生产。这方面的参与清楚地体现在RCSD的一些活动中。其中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国际研究生项目,这一项目要求来自G MS的学生为撰写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在他们自己的国家进行田野研究。作为项目导师,泰国人类学家需要访问学生们的田野地点,与学生们一起获得在G MS全球化背景中的各种发展和保护议题的第一手资料。

RCSD资助的研究项目为来自G MS的访问学者提供研究机会,让他们在RCSD进行写作和与泰国同行交流观点。这一资助项目的成果体现为以工作论文和专著形式出现的知识生产。该中心的学生论文和出版物涵盖了关于G MS农村转型的广泛议题以及知识的政治,尤其是在发展的日益区域化的背景中从高地少数民族的观点进行探讨。

其他的研究中心,例如乌汶大学成立的“湄公河次区域社会研究中心”(下简称MSSRC)也正在组织国际性会议。2007年,MSSRC组织了关于G MS跨界问题的国际会议[35],为亚洲和国际上的学者提供了交流机会。讨论集中在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群的跨国界运动,特别是劳工移民,包括人口拐卖和性别与人权问题[36-37]。第二个方面是跨界贸易和区域的市场发展,集中讨论了地方民众如何面对社会变迁[38]。最后一个方面是区域合作与跨界冲突,尤其是在环境治理领域。

在个人层面,泰国人类学家正在非常积极地就全球化中的亚洲开展研究。他们的关注点首先是通过人群跨界运动来看待与农村重构相关的问题。在许多案例中,这些问题也关系到毒品和传染病(尤其是艾滋病)的扩散问题,这与发展区域化背景下的跨界流动性相关[39-40]。这些研究在很多情况下也试图从性暴力和妇女权利来反思亚洲全球化的政治。[36-37]

在个人研究方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学者正在泰国和国外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者继续关注人口的跨界运动,批评性地讨论从贸易到公民权利的各种议题。[41]有博士论文认为南亚和东南亚的移民把市场和现代性联系起来,并由此看待有关贸易和流动性的普遍问题。[42]还有学者试图考虑到跨国情形的文化政治因素,从而超越关系的简单变化。这些论文表明,跨国移民和贸易人员都倾向于参与族群认同的政治,从而在跨地区过程中谋求他们的位置。[43-45]

近年来泰国人类学家选择的各种研究议题清楚地表明,他们正在不断考虑G MS农村转型的政治的研究。他们的兴趣不再局限于社会-经济领域,而是包括知识竞争的政治。他们对于所谓的之中—之间复杂性的关注使得他们从知识空间中受益很多,知识空间可以在某些形式的认同的政治和协商生计中得到体现。这种研究方向使得泰国人类学家将研究与全球化中的亚洲联系起来。

四、结论

泰国人类学家通过各种活动使得泰国人类学有可能与全球化中的亚洲联系起来。他们的研究不是聚焦于变迁中的文化,而是开始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向农村转型政治,其中全球化最具争议性。为了更多地开展此类研究,就要求在全球化议题的问题化和概念化方面做出较大的转变。研究必须从协商生计、知识和认同的微观政治的角度探讨复杂的之中—之间的问题,在这里微观政治作为竞争性空间存在,身处其中的跨国行动者更为频繁地互动。

为了理解全球化如何在乡土东南亚具体运作,泰国人类学家不断介入到关于农村重构的持续过程的研究中。从最初的研究开始,边缘领域如G MS的跨界和高地问题就因为各种矛盾和冲突被认为是全球化最成问题的地方。

然而,泰国人类学家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即他们不可能独自地成功开展这些研究。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更多地与区域内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和积极参与区域学术交流的原因。通过这些介入,泰国人类学一方面更加关注亚洲全球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泰国人类学自身也已经逐渐变得更加全球化,因为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来开展研究。泰国人类学的注意力现在更多地转向之中—之间的复杂性,其中跨国行动者正在进行生计协商。这类成果清楚地反映在近年来泰国人类学家关于跨国问题的研究中。

[1] Andrew Turton.Local power and rural differentiation∥Gillian Hart,Andrew Turton,BenjaminWhite eds.Agrarian Transfor m ations:Local Processes and the State in SoutheastAs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70-97

[2] Anan Ganjanapan.Transforming agrarian transfor mation in the globalizing Economy of neoliberalism∥Presented at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ai studies,ThammasatUniversity,Bangkok,2008

[3] Anan Ganjanapan.Conflicts over the deployment and controlof labor in a northern Thai village∥Gillian Hart,Andrew Turton,Benjamin White eds.Agrarian Transfor m ations:Local Processes and the State in Southeast Asi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98-122

[4] Polanyi,Karl.The Great Transfor m 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 ic O rigin of Our Tim e.Boston:Beacon Press,1957

[5] Anan Ganjanapan.The politicsof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Thailand:ethnicity and highland developmentprogrammes∥Philip Hirsch ed.Seeing Forests for Trees:Environmentalism in Thailand.ChiangMai:Silkwor m Books,1997: 202-222

[6] PeterVandergeest.Comparing land tenure refor m in Laos and Thailand.M ekong Update and D ialogue,2001,4 (4):2-3

[7] Philip Hirsch,AndrewWyatt.Negotiating local livelihoods:Scales of conflict in the Se San RiverBasin.Asia Pacific V iewpoint,2004,45(1):51-68

[8] Philip Hirsch.Globalization,regionalization and local voices:The Asian DevelopmentBank and rescaled politics of environment in theMekong region.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01,22(3):237-251

[9] Manning Nash.The Golden Road to M odernity:V illage Life in Contem porary Bur m a.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10] Rudiger Korff.Local enclosures of Globalization:The power of locality.D ialectical Anthropology,2003,27:1-18

[11] MichaelWoods.Engaging the global countryside:globalization,hybridi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place. Progress in Hum an Geography,2007,3(4):485-507

[12] Christopher R.Duncan ed.Civilizing theM argins:Southeast Asian Governm ent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 ent ofM inorities.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 Press,2004

[13] Anan Ganjanapan.Multiplicity of community forestry as knowledge space in the northern Thai highlands∥Working Paper SeriesNo.35,Afrasian Center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Studies,Ryukoku University,Kyoto,Japan. 2008

[14] Jean-PaulDoignon,Jrean-Claude Fal magne.Spaces for the assess mentof knowled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 an-M achine Studies,1985,23:175-196

[15] Pierre Levy.Collective Intelligence:M ankind’s Em erging W orld in Cyberspace.New York:Plenum Trade,1997

[16] David Turnbull.Reframing science and other local knowledge traditions.Futures,1997,29(6):551-562

[17] SarahW right.Knowing scale:intellectualproperty rights,knowledge spa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global.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2005,6(6):903-921.

[18] AnjaNygren.Local knowledge in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discourse:From dichotomies to situated knowledge.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1999,19(3):267-288

[19] Johan Pottier,Alan Bicker,Paul Sillitoe eds.Negotiating Local Know ledge:Power and Identity in Development. London:Pluto Press,2003

[20] Anan Ganjanapan.Globaliz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culture in Thailand∥Shinji Yamashita,J.S.Eades eds. Global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Local,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New York:Berghahn Books, 2003:126-141

[21] Lotte Isager,Soren Ivarsson.Contesting landscapes in Thailand:Tree ordination as counter-territorialization.Critical Asian Studies,2002,34(3):395-417

[22] Chris Sneddon,Coleen Fox.Power,development,and institutional change: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in the lower Mekong basin.W orld Developm ent,2007,35(12):2161-2181

[23] Hermann J.Tillmann,Luong Thi Truong eds.The Poverty of Developm ent:Sustainable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Poverty D ialogue w ith M ountain Peoples in M ainland M ontane Southeast Asia.Chiang Mai and Hanoi:CSD and IKAP,2006

[24] Xu Jianchu,StephenMikesell eds.Landscapes of D iversity:Indigenous Know ledge,SustainableLivelihoods and Resources Governance in M ontaneM ainland Southeast Asia.Kunming: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3

[25] Dara O’Rourke.Transition environments:ecologic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to post-socialist industrial development∥Richard Peet,MichaelWatts eds.Liberation Ecologies:Environment,Developm ent,SocialM ovements.London: Routledge,2004:244-270

[26] YuktiMukdawijitra.Ethnicity andM ultilingualism:The Case of Ethnic Tai in theV ietnam ese State∥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W isconsin-Madison,2007

[27] Supang Chantavanich,Andreas Germershausen,Allan Beesey eds.ThaiM igrantW orkers in East and SoutheastA-sia1996-1997.Bangkok:TheAsian Research Center forMigration,Institute ofAsian Studies,ChulalongkornU-niversity,2000

[28] Supang Chantavanich,Christina W ille,Kannika Angsuthanasombat,Maruja MB Asis,Allan Beesey,Sukamdi eds.Fem ale LaborM igration in South-EastAsia:Change and Continuity.Bangkok:TheAsian Research Center for Migration,Institute ofAsian Studies,Chulalongkorn University,2001

[29] DangNguyen Anh,SupangChantavanich eds.Uprooting People for TheirOwn Good?:Hum an D isplacement,Resettlem ent and Trafficking in the GreaterM ekong Sub-Region.Hanoi: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4

[30] Phannee Chunjitkaruna.Pitfalls and problems in the search for a better life:Thaimigrantworkers in Japan∥Supang Chantavanich,Andreas Germershausen,Allan Beesey eds.ThaiM igrantW orker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1996-1997.Bangkok:The Asian Research Center forMigration,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Chulalongkorn University,2000

[31] Mingsarn Kaosa-ard,John Dore eds.Social Challenges for theM ekong Region.ChiangMai:SocialResearch Institute,ChiangMaiUniversity,2003

[32] Jamaree Chiengthong.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indigenous culture and knowledge in Thailand,Vietnam and Lao PDR∥Mingsarn Kaosa-ard,John Dore eds.Social Challenges for the M ekong Region.ChiangMai: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ChiangMaiUniversity,2003:147-172.

[33] Peter Cuasay,Chayan Vaddhanaphuti eds.Comm onplaces and Com parisons:Rem aking Eco-political Spaces in Southeast Asia.ChiangMai:Regional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angMaiUniversity,2006

[34] LouisLebel,Xu Jianchu,Antonio P.Contreras eds.Institutional Dynam ics and Stasis:How Crises A lter theW ay Comm on Pool Resources are Perceived,Used and Governed.ChiangMai:Regional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iangMaiUniversity,2006

[35] Suchada Thaweesit,PeterVail,Rosalia Sciortino eds.Transborder Issues in the GreaterM ekong Sub-region.Ubon Ratchathani:Mekong Sub-region Social Research Center,Faculty of Liberal Arts,Ubon Ratchathani University, 2008

[36] Netedao Taotawin.Cross-border mobility sexual violence and otherness in the Thai-Lao border Zone∥Suchada Thaweesit,Peter Vail,Rosalia Sciortino eds.Transborder Issues in the Greater M ekong Sub-region.Ubon Ratchathani:Mekong Sub-region Social Research Center,Ubon RatchathaniUniversity,2008:145-164

[37] Pinkaew Luangaramsri.Re-imaging nation:women’s rights and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 of Shan women in Thailand andBurma∥Suchada Thaweesit,PeterVail,Rosalia Sciortino eds.Transborder Issues in the GreaterM ekong Sub-region.Ubon Ratchathani:Mekong Sub-region Social Research Center,Faculty of Liberal Arts,Ubon RatchathaniUniversity,2008:123-144

[38] Jakkrit Sangkhamanee.From Wat Luang in Chiang Khong to night s muggling in Luang Prabang:negotiation of Transborder trade in the changingMekong border riverscape∥Suchada Thaweesit,Peter Vail,Rosalia Sciortino eds.Transborder Issues in the GreaterM ekong Sub-region.Ubon Ratchathani:Mekong Sub-region Social Research Center,Faculty ofLiberalArts,Ubon RatchathaniUniversity,2008:393-418

[39] C.Lyttleton.Relative pleasures:drugs,development andmodern dependencies inAsia’Golden Triangle.Developm ent and Change,2004,35(5):909-935

[40] C.Lyttleton,Amorntip Amarapibul.Sister cities and easy passage:H I V,mobility and economies of desire in aThai/Lao border zone.Social Science and M edicine,2002(54):505-518

[41] Pitch Pongsawat.Border Partial Citizenship,Border Towns,and Thai-M yanmar Cross-Border Development:Case Studies at the Thai Border Towns∥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7

[42] Prista Ratanapruck,M arket and M odernity:M anangi Trade D iaspora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2008

[43] Amporn Jirattikorn.Liv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border:transnationalmigrants,pop music and nation of the Shan in Thailand∥Working paper seriesNo.7,Regional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ChiangMaiUniversity,Thailand,2007

[44] Aranya Siriphon.Weaving the Tai SocialWorld:The Process of Translocality andAlternativeModernities along the Yunnan-Burma Border∥Ph.D.dissertation,ChiangMaiUniversity,2008

[45] Wasan Panyagaew,Re-emplacing homeland:mobility,locality,a returned exile and Thai restaurant in southwest China.Th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nthropology,2007,8(2):117-135

L inking Tha iAnthropology in Globalizing Asia: A View from Rural Southeast Asia

Anan Ganjanapan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agrarian transformation itself is transfor m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ing economy of neoliberalis m.It can no longer relymainly on land-b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 the state and market control but depend more on capital-based production and labormarketwith complex connection to the globalmarket and regionalization of development.It requires radical changes both in problematiza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globalizing issues in Asia.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space implies a strong implication in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aswell as the study of the in-between. Thus,it provides a meaningful analysis of agrarian transformation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because many key actors are shifting their spaces of struggle.Thai anthropologists are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transnational issues,but also more engaged with cooperative research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region and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regional academic exchanges.Through these various involvements,Thai anthropology has gradually linked itself in globalizingAsia.

globalization;ThaiAnthropology;rural transfor mation;knowledge space

book=6,ebook=9

(责任编辑:谢元媛)

2010-04-08

阿南·甘加纳潘(Anan Ganjanapan),泰国清迈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人类学博士。译者龚浩群,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邮编:100007。本文原文为英文,摘要为译者所加。

猜你喜欢

人类学家人类学全球化
话语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反思盲区:论人类学家主体性及其概念处理
全球化陷阱
寻找源头的野心
两种目光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