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0-08-15苏义坤王立海
孟 春 张 浩 苏义坤 王立海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
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性的、系统性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们对人类发展道路的理性设计和实践,它要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发展观而言,可持续理论是以全球意义为指导适应当代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发展观,使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的发展观,是以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摆脱人口、资源和环境困境,振兴中华的正确选择。
人类社会系统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时刻与环境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人类社会系统同环境系统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起了环境系统支持人类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参数(如食物、能源等)发生了变化,当达到难以维持人类社会存在的阀值时,人类社会便产生生态危机。从第一部分所列举的数据不难看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问题还相当突出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人口和经济增长较快,且能耗相当大,用占世界22%的能耗生产出占世界4.7%的产值,能源需求量和消费量也逐渐增加,出现了能源危机。中国年人均能源消耗是1000kg标准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3000kg标准煤,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是5000-6000kg标准煤,美国则高达11000kg标准煤。有专家预测,在2030-2050年期间,中国年人均能源消耗最多可能达到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届时能源总消耗量也将高达40亿t标准煤以上,消费和生产的缺口粗略估计可达到消费总量的50%据有关专家估计在21世纪的前几十年,中国的人口、环境、资源压力将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可以说我国整个社会系统远离了初始的平衡状态。
根据系统科学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某一特定的阀值时,通过系统的涨落,从外界吸收能量,系统便有可能发生突变,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从混沌到有序的突变。例如,在渔猎文明后期同以狩猎为表征的食物危机作斗争中,人类找到了新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农业方法,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而当今世界及我国所面临的以人口爆炸、资源困乏和环境污染为表征的“…生存危机”…或“…生态危机”…,人类也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与自然环境交换能源和信息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人类社会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种新手段、新方法正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2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2.1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偏低则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9]。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适度劳动人口,适度的人口总量和合理的人口结构以及优良的人口素质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和合乎要求的劳动力和各种人才。但同时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下加上老龄化人口迅速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把人口控制在一个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适度的人口规模。我国在人口发面的政策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把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通盘进行考虑。其次,要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和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德育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2.2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证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财富由已形成的资产、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三部分组成。如果三者很丰富,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小且分布不均,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合理和浪费严重的问题。要解决资源供求矛盾,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利用率,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和替代资源,改善生产技术设备,降低物耗。除此之外,还必须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并推行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在内的新型核算体系,用绿色GNP来取代传统的GNP。这种新的核算体系可以使国家和地方政府知道实际拥有的自然财富及其总量和分类的增减变化,以便采取保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措施。
2.3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出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不协调导致的后果。生态环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由于发展中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以及资金的匮乏和技术水平的偏低而形成了“…贫穷-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贫穷”…的恶性循环。
2.4 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结构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原煤生产消费占总量的比重大约是66%,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因能源资源的生产与消费产生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中共十七大会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丰富,水利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风能资源量约为16亿kw,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为2.53亿kw;地热资源的探明储量为31.6亿t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应重点开发太阳能,太阳能不仅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最廉价的能源。[12]所以,要不断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结合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危困”…和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环境和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的惟一正确模式,而且将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把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1]王东京、赵振华、韩保江著.中国可持续发展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周毅.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05):1~6
[3]叶文虎著.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欧阳金芳、钱振勒、赵俭著.人口、资源与环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凯民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6
[6]宋瑞祥著.生态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