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2010-08-15李抒望

决策 2010年3期
关键词:生活企业发展

李抒望

尊严,可以说是一个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话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尊严有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句温暖人心的话,是对“执政为民”理念的新诠释,彰显了党和政府的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标志着惠及 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将跃上新台阶,预示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了更高的目标追求。“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扎实推进。

一、“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追求幸福与尊严,是人们崇高的价值取向。但任何一国国民的尊严,从来都是和国家综合实力相关的。在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家失去了尊严,民族饱受欺凌,哪里还谈得上“人民的尊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是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衣食足、仓廪实,才有保持尊严的底气;在商品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要使人民生活保持尊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即使保持也只能是精神意义上的,是乌托邦式的。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尊严,但综合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发达国家。当今世界,尽管有局部动荡与不宁,但总的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这是我国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机遇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定位,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壮大自己。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这是不能动摇的,是坚定不移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经济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兴起从未走过的。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当年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所以,要让中华民族更有尊严,让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尊严,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发展经济始终是硬道理。

二、“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是硬道理,但并非是全部真理。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其幸福快乐和尊严,不仅来自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还在于甚至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更来自于精神需要的满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生活”,包括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有尊严”的本质,是在平等、自由的旗帜下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得以实现。为此,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严复曾经阐述民主和自由的关系,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也就是说,民主是实现自由同时保障自由最好的工具。民主也是实现和保障人的尊严的最好的途径,公民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可能有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尊严体验。因此,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必须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切实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尊重民众诉求,提高民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度,使广大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选择权。法治,就是人民实行法律下的治理。没有法治,就没有安全和秩序,也没有自由和民主,自然更没有人的尊严依存的环境。如果人的尊严不能内化为宪法精神或上升为宪法内容,保障人的尊严就不能成为国家和政府的最高价值目标。国家和政府理应承担起尊重、保护、促进和实现人的尊严的义务,理应通过宪法和法律使每个人赢得尊严。在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保障公民幸福、保护人的尊严的同义语。

三、“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高度关注民生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一个鲜明的时代命题,而支撑这个命题的是人民生活中无数个“细枝末节”。所以,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尤为关键。具体地说,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就要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上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让人民群众更多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尽管这些年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目前看病贵、房价高、学费高、就业难仍然是不争的事实,离让老百姓有尊严的生活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一些地方贫富差距扩大,一些行业部门收入分配不合理,少数地方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较为突出,与民争利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显然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有碍于让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如何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大的改善,是政府维护老百姓尊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政府连老百姓基本的生存权都保障不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如何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让一些老百姓不再卑微地生活,抬起尊严的头颅,这是政府决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就业,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鼓励全民创业,要注重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开启农村市场,要依靠结构性的改革,通过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一体化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既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也要通过财税政策和转移支付手段,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倾斜和照顾,为社会健康、有效运行提供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安全、稳定、预期和公平环境。

四、“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全集》第 26卷第 269页)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人民的幸福和尊严,说到底,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好作风中“最根本的一条”(《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30页)。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相信群众,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域,创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要敢于突破自己,在生产经营等管理的各个环节树立理念创新的意识:(1)危机意识。民营企业要时刻牢记企业竞争面临的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这样可以激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创新意识;企业家也要敢于打破任人唯亲的用人常规,敢于破格提拔人才,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2)建立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创新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学习型的组织,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员工可以了解产业内的发展动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加有的放矢,使员工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化,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就会得到显著地提升。

(五 )战略营销

面对愈演愈烈的营销竞争,企业必须寻求营销管理的创新,必须把营销放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民营企业要想把生产力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就必须把产品策略的创新、营销渠道创新和营销策略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审视。战略营销索尼、西门子和奔驰等公司已经成了员工必备的一种理念,这种营销方式在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金融危机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结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所有的企业管理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尤其是给只重视企业增长速度的民营企业家门敲了一次警钟。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由于企业管理不够完善,很多民营企业倒闭、破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更加强调用制度管理企业,这种企业制度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管理,但是并不是随意的管理,而是建立完善的机制去规范去管理。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渐消去,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正在启动,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这是民营企业自我突破,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 周军.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现代财经,2008.

猜你喜欢

生活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