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建设(1959~1966)——黑龙江省石化工业的历史性巨变

2010-08-15孙学民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8期
关键词:会战大庆油田铁人

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省石油工业的兴起是从发现大庆油田开始的。1959年9月26日,我国位于黑龙江省的第一口石油喷油井——松基三井开始涌出油流,时值国庆十周年大庆前夕,因此被命名为“大庆油田”。从此,开辟了黑龙江省石化工业的历史新纪元。

一、大庆油田的发现

大庆油田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最初被认为是和石油无关的。开始起因于191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调查团在中国的西北、华北与东北地区进行石油调查勘探,动用4台汽动顿钻,先后钻井7口,最深井1076米,均未获得有开采价值的石油资源。因此,美国的地质专家富勃和克拉普做结论说:“我们发现了个油苗……没有一口井的产量可认为有工业价值,勘探中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砂层巨厚造成石油的散失,而不能聚集成油藏……。”美国地质学家、斯丹福大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也到我国做了石油资源调查。他在1922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中说:“中国东北地区,也和华北一样,不会含有大量石油。”美孚的失败对世界影响很大,自此,“中国贫油”的舆论在世界上广为传播。1940年前后,日本“满洲石油株式会社”从日本运来R式2000米的凿井机,在内蒙古扎赉诺尔地区的呼伦湖西北岸钻了一口R式1号井,井深超过2000米也没能钻穿粗面岩体,没见到含油层而中止了钻探。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东北的天然石油资源在现在来说没什么希望,将来希望也不会很大。

但是,我国许多地质学家和专家认为:虽然国外的大部分油田是在海相地层中找到的,而我国的大部分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分布的是陆相地层,但也同样可以具备生油条件。并从石油地质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我国油气远景的科学预见。1928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对美孚的“中国贫油”论提出质疑:“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1947年,天津北洋大学教授阮维周总结了美、日在东北探油失败的原因,提出要坚定在东北地区找油的信心。1948年,由翁文波编著的《中国石油地质概论》,把松辽平原列入具有含油远景的地区。后来,李四光在《石油地质》第16期《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一文中提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与此同时,我国地质专家和学者潘钟祥、黄汲清、翁文波、阮维周、高振西、谢家荣、侯德封、张文佑等,从我国的地质情况出发,提出陆相沉积可以生油的科学观点,相信松辽平原是具有较好含油远景的地区,为在松辽盆地开展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东北寻找油田的工作逐步深入。

1953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我国东部能不能找到油田的问题垂询了地质部长李四光。李四光分析了石油形成和储存的地质条件,深信中国具有丰富的天然油、气资源。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其他领导十分赞许李四光的看法。周总理说:“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的地下储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去工作。”

从1955年8月开始,国家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先后在松辽盆地勘探石油,历时5年,于1959年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发现大庆油田。松基三井出油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基本标志。这口井从1958年7月提出设想,经过井位地质论证、钻井施工和试油试采三个阶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松基三井的钻井施工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负责。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钻入姚家组地层时开始钻取岩芯,从井深1050米到1461.76米,取芯井段411.76米,共取出岩芯202.51米,收获率为49.2%。岩芯中见到含油显示层3.15米,取出的油砂含油饱满,气味浓烈,证明存在着油层。在钻井过程中发现井身不直,经过反复处理不能解决,严重影响钻进速度。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在听取各种意见后,为争取时间,提前发现油田,决定松基三井完钻后立即转入试油。1959年7月20日,松基三井于井深1461.76米完钻,固井后于8月29日完井,然后立即进行了原钻机试油。9月6日第一次射孔,历经20天的努力,排出了挤进油层中的泥浆滤液,疏通了油层孔道,于9月26日上午喷出了油流。当那棕褐色的原油从放喷管线喷出时,现场的石油工人尽情的欢呼跳跃,上级部门领导听到这一喜讯时,也激动的流出了热泪。经正式测试,松基三井日产原油10.7~14.9吨,属低含疏优质原油。1959年10月到1960年2月,连续进行了试采,先后采用不同油嘴、不同工作规程测试,证实松基三井的产油是稳定的,能够较长期保持稳产。

为纪念在国庆十周年的前夕松基三井出油这个喜庆日子,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临现场祝贺,并提议将油田内的肇洲大同镇改为大庆镇,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二、“石油大会战”建设新油田

1960年2月13日,石油工业部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建议集中兵力,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发大庆油田的石油会战。仅过了十天之后,2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的报告。2月24日,石油部党组在哈尔滨召开会议,决定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奔赴会战现场。当年退伍的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也分别从沈阳部队、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开赴大庆。中央机关部门和黑龙江省支援会战的干部和工人也陆续赶赴大庆。到4月底,共有4万余人,设备40万吨,参加一场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崛起的石油大会战。

会战正式开始后,为了探明含油面积、油层情况和油田储量,大庆会战领导小组重新调整了勘探队伍,于1960年4月1日,成立了3个探区:第一探区由原松辽石油勘探局人员组成,负责长垣南部葡萄花、太平屯、高台子和敖包塔油田及大庆外围升平等地区勘探;第二探区,由原四川、青海人员组成,负责杏树岗油田及龙虎泡构造的勤探;第三探区,由原新疆、玉门来会战的人员组成,负责萨尔图、喇嘛甸油田及林甸等地区的勘探。

黑龙江省支援大庆油田开发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石油会战的主战场——萨尔图,青天一顶,草原一片,很少人烟。几万人的会战队伍一下子拥到这片草原上,困难重重。特别是冬季,条件更加严酷。油田开发要求公路、铁路、水源、发电、房屋、邮电、城市建筑和粮食与商品供应等项工程,都必须全面展开,面临着项目繁多、工程量大的重重困难。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财力和物资极其紧张。但是,在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从建筑物资到生活用品都给予全力支持。在人员方面,从省内各条战线抽调大批干部和职工,奔赴油田,掀起了建设石油基地的热潮。当时,各条战线和行业分工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急迫,铁路部门担负修筑大同镇与滨洲铁路线连接的铁路支线的任务;电力部门修筑富拉尔基至大同镇的输电线路和一座年发电量30万千瓦的电站;邮电部门建设以大同镇为中心同各井位连接的电话线路;水利部门进行松嫩干渠的开发工作;财贸部门在安达县城设立办事处,担负起大庆地区的物质供应工作;全省几乎每个县都给油区装备起一个或几个商业服务网点;农业部门在油区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迅速建起了制油厂、制糖厂、糕点糖果厂等副食品加工网;文教、卫生、科研等部门也都积极作贡献,建立起了1座石油学院和1个石油科学研究所。

在各方积极努力下,油田开发工作进展得非常迅速,1960年已完成钻井358口,探清油田面积520平方公里,同时在外围也展开了钻探,并发现了新的工业油流。油田的各项附属工程建设速度也很快,修复公路1000多公里,电话线路1000多公里,输油管线万余里,建成3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以及其它生产设施。

1960年6月1日,第一列车原油从大庆开出。到8月底,原油日产量达3000吨,月产量10万吨,已相当于当时经过几十年开发的玉门油矿的生产水平。到1960年底,共生产原油97.1万吨,有57万吨运往全国各地。1963年大庆炼油厂(现称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年处理100万吨能力的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黑龙江省无炼油的历史,使黑龙江省成为国家一个重要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铁人精神”放光芒

“铁人”王进喜是来自玉门油矿的钻井队长、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有一次他到北京看到了一个怪现象,发现来往奔驰的公共汽车都背着一个鼓鼓的煤气包,深为自己是石油工人却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缺油而感到羞愧和内嵌。他说:过去,我只知道好好工作,报答党和毛主席,不清楚工人阶级肩负的担子有多重。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的一下子都落在了自己肩上。

1960年3月,他奉命带领钻井队千里迢迢赶到大庆,一下火车,不问吃,不问住,先问井场在哪里,然后组织职工用人拉肩杠的方式把五六十吨重的钻机部件卸下火车,运到井场。供水困难,就发动职工用脸盆从水泡子取水。为了避免井喷,在没有泥浆搅拌设备的情况下,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一直坚持了两个小时。井喷避免了,他的全身却被强碱烧起了大泡。饿了,啃几口随身带的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困了,就倒在成排的钻杆上休息一会儿。从安装钻机到第一口井完钻,他一连七天七夜没离开会战现场。当地群众看到石油工人这种拼命的劲头,感动地说:“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这个响亮的名子传遍了整个油田。在1960年4月26日召开的会战誓师大会上,“铁人”王进喜作为会战中涌现出的第一个标兵,披红戴花,骑着高头大马,被职工拥上主席台。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同志在会上高呼:“向铁人学习!”“人人争做铁人!”

“学铁人、做铁人”活动的开展,推动着会战职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来自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钻井队长马德仁,在钻机泥浆泵水管线冻结的情况下,破冰跳进浆池清理管线,棉衣被泥浆渗透,成了冰的铠甲。来自四川石油管理局的钻井队长段兴枝,利用钻机的自身动力,创造了“钻机自走”的方法,在吊车和拖拉机不足的情况下,解决了钻机搬家的困难。来自玉门石油管理局的大庆油田第一个采油队队长薛国帮,自制绞车为第一批油井清蜡,并手持蒸气管下到土油池里化开凝结的原油,保证了大庆油田首列原油列车顺利外运。来自石油部第一工程局的工程队长朱洪昌,发现供水管线裂缝时,用手捂着裂缝堵住漏水,忍着灼烧的疼痛,让焊工操枪焊接。面对零下40度的严寒,石油工人喊出了“不怕地冻九尺雪成山,石油工人无冬天”的战斗口号,坚持石油会战。

在严酷的困难面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会战只能上,不能下。通过学习,振奋了广大石油工人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铁人”王进喜同志清醒的意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上,无非是我们多吃点苦;不上,国家就更困难”。“铁人”王进喜同志率先喊出和带头实践这些誓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一抖,石油工人硬骨头,哪里困难哪里走”。为了甩掉我国石油落后帽子,“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1960年7月,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发出通知,号召在全油田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的活动,他们被誉为会战中的“五面红旗”。当时,学习“铁人”的热潮,激励着会战职工的革命干劲。

1966年,“铁人”王进喜同志指挥他的钻井队,突破年进尺10万米“大关”,攀上了当时世界钻井年进尺的巅峰,把美国王牌钻井队和前苏联功勋钻井队远远的抛在后面,再一次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争了气。“铁人”把发展祖国的石油工业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由于长年奔波,日夜操劳,“铁人”王进喜同志身心交瘁,英年早逝,在大庆工作岗位上去世时才47岁。

四、石化工业展新篇

从1964年开始,大庆油田进入了全面开发阶段。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同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工交、财贸、文教系统和各级机关、团体、部队普遍传达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4月1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大庆不仅成为中国工业的先进代表,同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按油田发展规律,大庆油田正处在产量上升时期。在石油会战的基础上,又经两年多的开发建设,油田年产油能力迅速提升。

大庆油田1960年投入开发,当年生产原油97万吨。1963年产量达到439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8%。同年12月,我国政府庄严宣告:我国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了,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1966年原油产量达到1060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72.9%,成为年产千万吨以上原油的大油田,使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石油产品达到全部自给。此后,原油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原油产量上升到5000万吨,到1985年胜利实现了“高产上5千(万吨),稳产10年”的规划目标,年产量增长到5528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一半。我国原油年产量在世界上也从解放初期的第29位,跃居到第6位,大庆油田成为世界上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的少数几个特大油田之一。从1960年到1985年,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7.92亿吨,累计完成财政上缴623亿元,等于国家投资总额的20.3倍,是全国上缴利税最高的企业。大庆油田(包括5年勘探准备)31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广大石油工作者艰苦创业,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油田开发道路

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黑龙江省的石油化学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先后建成大庆炼油厂、喇嘛甸石油化工试验厂、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林源炼油厂、哈尔滨炼油厂、牡丹江炼油厂、大庆30万吨乙烯厂等大、中型油气加工厂。到1985年,加工原油能力达到845万吨,生产石化产品60多种,形成了以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为主体的燃料油、润滑油、化肥、化纤、塑料、有机化工原料综合生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成为黑龙江省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猜你喜欢

会战大庆油田铁人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大庆油田》
库尔斯克会战
艰难创业 气壮山河——纪念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大庆转型正途
大庆油田企业文化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