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交友的“信”原则

2010-08-15杨智平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8期
关键词:三友交朋友交友

杨智平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朋友之交是春秋时期兴起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子曰:“天下之达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中庸》)这是说朋友之交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关系是天下通行的大道,是一个人处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要的基本社会关系。孔子十分重视交友,认为广交朋友是有益的,以此也可促成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他又提出“乐多贤友,益矣。”(《论语·季氏》)说明孔子把交友作为自己人生历程中和精神感受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论语》及儒家的其他经典著作中,我们会发现,孔子对于交友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称之为孔子的交友之道或交友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交友的原则,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公冶长)“朋友信之”,(《论语·学而》)其弟子曾子也常反思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从这些言语可以看出,孔子是以“信”作为处理朋友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一、“信”原则的基本内容

“信”字在《论语》中出现38次之多,孔子非常重视“信”的作用,并把它与“仁”、“义”、“礼”字相提并论。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信”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一)真实、诚实,以诚待友

孔子认为,对待朋友应认真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为赞同“主忠信”(《论语·述而》),并以忠信自许,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赞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极力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憎恨那种言行不一、假冒伪善的“乡愿”,并称其为“德之贼”。(《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然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因此,在孔子看来,不真诚、不诚实待人是交友的大忌。孔子的弟子曾子也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看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当中是否有不真诚、不诚实的表现。在《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论语》中,“诚”只出现过两次,均指确定真实的意思。陆九渊也说:“诚实无伪,斯可谓之忠信矣”,可见“诚”具有真实的意思,在此,它是等同于“信”所包含的真实的意思的。两者相比,“诚”重在内心的态度,“信”重在外部的言行。但当“信”作为信任的意思来讲时,“诚”是“信”的基础,“信”来源于“诚”。

(二)守信用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公冶长》)由此可见,孔子把守信用看作一个人处身立世之本,是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对待朋友的基本要求,这里的“信”是自己对他人、对朋友、对社会的一种承诺,意欲成为君子,得到朋友的信任是决不可“无信”的。同时孔子认为讲信要明义,他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也就是说与人有约信,必须先符合“义”,说的话才能兑现,因此孔子强调朋友之间要“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可见这种守信并不是无原则的,要以“义”为前提明智地确定各种约定,并遵守承诺、信守诺言。

(三)信任他人,取信于人,取信于民

儒家一直在倡导社会信任,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正心、诚意开始,“朋友有信”(《孟子·离娄下》)是社会人际关系的要求。孔子的人生理想之一就是“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这就是让朋友之间能得到相互信任和彼此的支持。要“听其言而信其行”(《论语·公冶长》),梁漱溟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信用资望,与朋友很有关系。”[1]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归到那一类去,在别人看来就是某一类人,因此要交品德高尚的朋友,这样才能“取信于人”。至于当政者更要取信于民,孔子指出从政要“敬事而信”。在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由此看来,只有信任他人,才能取信于人,朋友之间更应如此。这种伦理价值所包含的意义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使国家长治久安,取得百姓的信任就尤为重要了。

总的来说,“信”的三层含义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以发自内心的真诚去诚实的对待朋友,人才有讲信用的可能,而朋友才会信任你;而要想取信于人,必须信任他人,讲求信用。

二、“信”原则在孔子择友分类中的体现

从“信”原则出发,根据朋友对自身的利害影响,孔子认为可把朋友分为三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友直”,指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友谅”,指同讲信用、诚恳的人交朋友;“友多闻”指同见闻、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与此三者相反,“友便辟”指同善于逢迎谄媚、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友善柔”指同惯于装饰、当面恭维、背后诽谤、两面三刀、内心并无真诚的人交朋友;“友便佞”指与能说会道、善于言语、夸夸其谈、伶嘴利舌的人交朋友。“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的分类是孔子对交友标准的要求,这个标准也体现着“信”原则。

(一)“信”原则在“益者三友”中的体现

1.“信”原则在“友直”中的体现

孔子认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辜而免”(《论语·雍也》)也是作为朋友的重要品格。正直的基础是“忠”,“忠”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真心实意的对待朋友,也就是“诚”;一是全心全意地对待朋友。孔子反对那种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子路》)“切切偲偲”就是相互之间相互监督、勉励、情意恳挚,但他也提出:“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是与仁者爱人的要求不相融的,因此正直作为一种对待朋友的优秀品格必须以仁为基础。孔子还说:“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就是说正直还要以“知”为基础,不“知”则不能提出意见,也就不是真心诚意的对待朋友了。由此可见,“直”所体现的就是朋友之间诚心诚意、相互信任,体现了“信”原则。

2.“信”原则在“友谅”中的体现

谅者,信也,“友谅”就是指要同讲信义、讲信用的人交朋友,这是“谅”的一个意思。另一方面,是指朋友之间要彼此信得过,这也体现了“真心诚意”。朋友之间要相互了解,彼此才有感情,才能心性相通,即使在时间和空间上隔得再久远,互相也不会背离,这也是“信”的意思了。由此可见,“友谅”直接体现了“信”原则的基本内容。

3.“信”原则在“友多闻”中的体现

在孔子看来,无论“友直”还是“友谅”,其共同之处都在于离不开“知”、“好学”。孔子说:“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就是说一个讲信用但不好学的人,因为不明是非,就容易被利用,这样反过来又害了自己和朋友。因此要“多闻”以致“知”。孔子认为,以“多闻”的人为友,不仅可以弥补自己在知识和见闻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培养自己容人的胸怀,以此和朋友达成“直”与“谅”的和谐友好关系,这也就是体现了朋友之交的“信”原则。

(二)“信”原则在“损者三友”中的体现

朱子说:“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之于媚悦而不谅。”[2]“不直”、“不谅”就是不忠不信之人。钱穆先生也说:“便辟致饰于外,内无真诚,与友谅之谅正相反。”“善柔与友直之直正相反”,“工媚悦者必不能守直道。”[3]因此“便辟”、“善柔”也就非忠信之人了。朱子认为“便佞”之“便”字可以理解为“骗”,也就是巧言,“便佞”是“谓习于口语,而无见闻之实”,也就是巧言口辩,非有学问,与多闻正相反,这种人孔子也多次批评,如:“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这说明“便佞”是一种言语无德的表现,不符合“信”的原则。由此看来,孔子论及的损者三友都是违背“信”的原则的。

三、“信”原则对现代人交友的启示

孔子所提倡朋友之交的“信”原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原则,孟子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朋友有信”的人伦范畴。孔孟的朋友之道为历代传承,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对指导我们当今的人际关系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社会利益分配处于一种调整之中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处于这种社会之中的个体,人际关系愈加变得复杂了,人们感觉人的品性似乎普遍地堕落,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也似乎更加暴露了。另一方面,社会交往的增多,人们所要应对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且无法回避,朋友之交作为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有了与孔孟时代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笔者认为“信”原则的基本内涵对于人们如何择友、怎样对待朋友以及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提升社会诚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结交朋友,贵在真诚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每个成功的人需要朋友的帮助,在人生旅途中,需要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与人进行感情交流;在苦闷、孤独,面对人生各种挑战时,需要朋友的关怀和慰藉。真诚是架在朋友间的一座桥梁,同时,也要真诚地、实实在在地为朋友着想,只有彼此都这么想,这么做,才能从朋友那里得到幸福和力量,从而也达到了我们交友的目的。因此,朋友之间要开诚布公,不能遮遮掩掩,也不能避讳,要直言。一方面会消除误会,一方面也会使朋友相信你。这样自己才能光明磊落,真心诚意,朋友才会信你,才会舍身相助。因此“真诚”是交友的基础。

(二)朋友之间,相互学习

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三人行,必有吾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公冶长》)这都表明了孔子主张朋友之间要相互学习,以便促进自己品德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俗话说:“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于是交友时,你要看到朋友的好处使自己得到学习和进步。与此同时,要想维持长久的朋友关系,就得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怀着一种学习的心态结交朋友,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心境,不致于妄自尊大,也不会产生妒忌心理,从而保持一个平静而又宽广的心境,可以不断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三)讲“信”必先明义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义利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都有了与时俱进新的发展与变化,但同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也在全社会普遍蔓延,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一些人因此不再相信别人,不敢广结朋友,总是处在一种害怕上当受骗的恐惧之中;而一些心地善良的人却带着封建的意识,为朋友“两肋插刀”,结果以身试法,或上当受骗。孔子早就认为“信”有“大信”与“小信”之分,提醒人们“小信”有可能“害大义”。因此,朋友之间的“信”必须以“义”为基础,要明了是非,讲信用。因此在当代社会,我们要重新审视和正确对待朋友之间关系,要慎重择友、交友,切不可轻信别人,盲从于人。这就是说要明义讲“信”。

(四)讲“信”先从我做起

“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自觉的去遵守,成为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但通常情况下,由于“信”属于道德范畴,社会和人们对违反“信”原则的谴责不具有强制性,从而使一部分不自觉的人肆无忌惮,捞取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因此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言行统一讲“信”。只有善于立“信”,才能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而这种健康完善的人格,不仅是交友的必须,而且也是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需要。我们知道,一个人一旦长期“背信弃义”,使之成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那么他将无法适应一个正常人的社会,违背“信”的原则将为社会所不容,而这样的人也将难以立足于社会。因此,每个人都要相信人间正道,从自我做起,防微杜渐,维护“诚信”原则。

总之,孔子交友的“信”原则,两千多年来并没有因为它的时间久远而失去价值,相反,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其内涵更为丰富,成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信”,当代人应传承,发扬光大。

[1]梁培宽,张海焘.梁漱溟.中国人社会与人生·朝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6.34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83.89.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171.

猜你喜欢

三友交朋友交友
孔子论交友
与“都”交朋友
冬日争鸣——《三友百禽图》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与『和』交朋友
关于诗界“三友”
赵海棚绘画作品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