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学习运动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经验与启示
2010-08-15黄建圣朱晓琳
黄建圣 朱晓琳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延安时期学习运动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经验与启示
黄建圣 朱晓琳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学习是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每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就特别强调学习,而全党的每一次学习都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延安时期的学习运动就是我党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延安时期的学习运动对新形势下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延安时期 学习运动 学习型政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并深刻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1]这是我党着眼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在新形势下为加强党建工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学习是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每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就特别强调加强学习,而全党的每一次学习都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延安时期的干部学习运动就是我党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认真总结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的概况
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党的建设实际,作出有关开展学习运动的决定。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特别是干部加紧理论学习。毛泽东在向六届六中全会所做的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普遍深入地研究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需着重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2]P533并且向全党发出“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2]P533的号召,随即学习运动不断走向深入。1939年5月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召开学习动员大会,对干部学习做出进一步的安排部署。1940年1月3日,中共中央在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对于干部教育的方针、课程与在职干部的学习做出规定,强调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要求各级组织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地领导和提倡其他干部的的学习。1940年3月20日,党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对干部类别、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经费保障等问题做出明确指示,同时决定每年的五月五日马克思生日为学习节。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又进一步做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的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3]正因为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不仅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而且在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都把干部学习放在突出位置上,不论是机关学校还是部队普遍组成了各类学习小组。以各类学习小组为载体,使学习运动有序开展,全党上下重视学习、参与学习蔚然成风,学理论、血文化的热潮不断兴起。
这次学习运动,以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开展学习竞赛为起点,1942年2月以后与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结合在一起,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胜利结束。
二、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的特点
延安时期的这次学习运动是“包括党、政、军、民、学的,民众团体中的工作干部和学校里的工作干部都在内”[4]P184的所有在职干部学习运动。这场学习运动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学习运动的目的概括为12个字:领导工作、改善工作、建设大党。所谓领导工作,就是要全面提高全体党员和各级各类干部的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消除“能力恐慌”现象。所谓改善工作,就是要普遍改进党、政、军、民、学等机关工作,更好地适应抗日战争这一新的客观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保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顺利建设,维护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地展开。”[4]P91所谓建设大党,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有大批学问的干部做骨干的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就是能够领导几千万、几万万人革命的党。学习运动的根本目的决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当前的某些具体工作,或是解决某些阶段性的问题,而是要从根本上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马列主义的政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党,从而为党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参加人员广泛,学习氛围浓厚。延安时期参加学习运动的人员,包括党、政、军、民、学等各个方面,党员则包括所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开展学习运动的问题上,没有机关和基层、后方和前线之分,也没有根据地和国统区之别,只要是中国共产党员和党的机关,一律参加学习运动。这次学习运动中,广大党员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生活方式,构筑了“人人处于学习之中,时时体现学习之风”的浓厚学习氛围。陕北公学提出了“保证八小时学习”的口号;抗日军政大学流行“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学习口号等。通过此次学习运动,使学习蔚然成风,广大党员提高了觉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学习精神顽强,信念坚定。学习运动期间,为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克服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倡导“挤”和“钻”的“钉子精神”,指出: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之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球的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延安时期,通过对党员干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新民主主义为共同理想,以坚定信念、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动力,以共产主义道德为基础的教育,从而使为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彻底革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当年延安干部的主旋律。
4.学习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学习运动之初,中央即明确指出,在学习运动中“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5]P786但在课程安排上,则根据由浅入深、由中国到外国的原则,把课程分为:初级课程(含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游击战争、社会科学常识)、中级课程(含联共布党史、马列主义)、高级课程(含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近代世界革命史)、时事政治课程(含中国、日本、国际)三个方面等。同时中央规定: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党员干部,在学习运动中要做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军队在学习运动中,应有军事学习课;凡不识字的或文化水平过低的干部必须以学习文化课消灭文盲为主;时事问题为一切在职干部必须经常研究的课目(党报为主要材料),军事工作干部必须研究军事,地方干部必须学习必要的军事知识。
在学习运动中,根据学习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行式。一种是以党校和训练班为基本形式的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运动中,各地党的领导机关根据自己的环境和能力,举办了三个层次的党校和训练班,各层次的学员由各地干部轮流征调入学,如因环境关系不能办党校,必须征调干部送中央、中央局或区党委所办学校学习。第二种是各根据地党员干部的在职学习形式。这种在职学习的形式是学习运动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它是一种以不影响工作和战斗为前提条件下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没有专门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和相对统一的任务和内容。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在休息和吃饭中间“挤”出来的,是“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挤一个往下挤”挤出来的[4]P181。
三、延安时期学习运动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经验与启示
1.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保持和发展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刘少奇曾经指出:“中共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直到现在,缺乏理论这个弱点,仍为完全克服。因此,现在提倡党内的理论学习,就成为十分必要。中国共产党只要克服了这个弱点,就能有把握地引导中国革命到完全的生理。”[6]P215延安时期,我们党正处于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关头,为了实现全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一致,迫切需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因此,党中央领导号召在全党内开展学习运动,通过全党的理论学习来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了更好地推动学习,党中央规定了22篇必读学习文件,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原著和党的文献,颁发学习的组织条列,规定学习的内容、要求、方法,使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达到克服错误思想,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发展革命理论的目的。
延安学习运动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重视理论学习和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尤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更需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时间。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器武装党的头脑,才能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延安时期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的倾向,一些同志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奉为经典,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奉为神明,思想僵化保守,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为克服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党中央号召,党员同志必须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根据详细占有的材料加以具体分析,才能引出结论。同时在各级领导机关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必须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克服了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对于在全党确立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政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读书学习中,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认真思考和回答工作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实践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
3.建设学习型政党,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坚持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现代学习理念,建立常态学习机制。延安时期学习运动的历史经验证明,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是提高党内理论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开展党内理论教育必须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运动中,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了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坚持‘挤’‘钻’‘学到底’相结合”,“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与重点突出相结合”以及“坚持‘古今中外’的全面历史的方法”等,并把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作为党的一项长期工作固定下来,同转变作风和改进工作、同深刻地科学分析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进而完全避免了那种抽象说理、空洞说教的形而上学的学习教育模式,为党的理论学习和教育贡献了弥足珍贵的方法论指导。
党员和党组织中不同程度低存在着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有点甚至还比较严重。据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受访者表示因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7]为此,要在全党大力倡导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邓小平指出:“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我们党总是要学,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8]P270再此方面,党中央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十七大以来不到不到七年的时间,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并形成制度,总计学习60次,对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9-09-1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N].解放日报,1942-03-02.
[4]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奚洁人.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学习意识[N].文汇报,2009-07-07.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黄建圣(1986—),西安政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朱晓琳(1981—),男,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事社会学。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