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010-08-15冯梅
冯 梅
(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冯 梅
(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本文在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观念、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 队伍建设 激励 以人为本
辅导员队伍现存的问题,主要是辅导员队伍思想不稳定,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人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有待优化,缺乏专业性,繁重的具体事务使得其工作重心发生偏移,职业认同感差,职责不明,渗透力不强,工作环境和待遇差等等。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观念上的认识不足和管理机制上的不顺两大深层次原因,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观念因素
1.重视不够。在各高校发展定位和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把教学、科研作为高校的工作重心,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降到辅助、附属的位置。院系更是一把手抓教学科研,而让副手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造成高校在实践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由于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不够,进而影响到辅导员在高校中的作用、地位、福利待遇、培训晋级晋职等。所以在这一点上高校管理层应该对辅导员的工作重视起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起来,树立科学的德育工作观。
2.定位不够科学。在辅导员角色定位上,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辅导员基本任务的解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许多非本职工作都压到了他们肩上。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上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于偏重政治教育。二是偏重于学生行政事务性工作,把辅导员看作是“大管家”,只要和学生相关的事情全都让辅导员负责。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相关的学生事务工作也要由他来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渗透在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的。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确地对辅导员进行角色定位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在高校形成一种共识,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工作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其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相关的学生工作。
3.岗位重要性认识不足。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是造成辅导员工作效率不高、队伍不稳定的首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未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纳入正常轨道,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导致一方面在学生眼中,由于辅导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工作技巧及与学生长期有效交流的工作环境,使工作浮于表面,他们并没有成为“良师益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而只是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一方面在专业教师眼中,由于辅导员流动太快,队伍太年轻,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而且谁都可以做的印象。目前的辅导员管理体制是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看上去是学生工作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辅导员工作婆婆多,哪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导致辅导员组织上无归属感,工作上责任不明确,任务又过于繁重,难有成就感,而在培养和出路上又少人问津或只停于口头上,以致辅导员不得不自谋出路,争先恐后地“分流”。出路解决不了,没有政策保障,没有对职业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再多也无益。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机制因素
1.考评机制不足。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确实难以定位,有时很容易与一般行政人员职责不分。他们服从于校与系双重领导,学校的各级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如宣传部、学生处、甚至教务处等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而大多数辅导员人事上又归院系管理,所在院系则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事务。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而弱化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对辅导员的业绩缺乏全面、及时、量化的有效考核,挫伤了许多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辅导员长期在待遇、提升、培训、培养等方面得不到重视和落实,导致出国进修等机会几乎与他们无缘,工作的琐碎也使他们无暇进行知识充电学习。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方面没有一定的标准,不管是德育大纲还是中央的政策都明确指出,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的一分子,但是在评职称方面大部分高校纳入教师编制。由于辅导员一般没有课时,工作的特殊性也让他们无暇科研,学术成果不多,所以在职称评定时不占优势,此外,还有些学校干脆把辅导员纳入到行政编制里,晋升比较慢,所以导致现在辅导员队伍整体职称水平不高。育人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难以量化的工作,辅导员工作同样如此。首先,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一般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绩效的考评往往以定性为主,很少也很难去量化;其次,在高校内部,职称、职级的评审往往与学历、科研挂钩,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分子,参与学校统一的晋升、晋级制度,因此,一些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认可的辅导员,往往与一些工作实绩平平的辅导员,在职称、待遇上没有任何区别;再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靠辅导员与学生谈一两次话就能反映出工作的实效性,思想工作如果缺乏针对性,也有可能导致“做多做少一个样”。
2.流动机制不畅。一些高校为了片面追求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队伍师生比,对学生辅导员没有严格的资格限制,队伍进入机制不完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由于在职称方面,辅导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也没有提供好的培训进修机会,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所以许多辅导员日后很难有好的出路。部分学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后,把专职辅导员从教师序列转到党政管理干部序列,级别、待遇由行政职务确定,使部分学生辅导员把行政职务的高低作为衡量个人事业是否成功、人生价值是否实现的唯一目标,以做官为已任,“官本位”思想严重,这种状况对于学生思想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3.继续教育方式探索不够。当今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辅导员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要求。目前,从辅导员队伍来源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较少,大多数辅导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原理等缺乏必要的掌握。即使是思政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如果不继续教育,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很难适应,也需要一个再提高的过程。如何对在职辅导员进行继续教育,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对在职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必要的探索。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对本校在职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的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在职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相关的政策。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政策因素
1.政策的流动导向性,不能保障队伍的稳定。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合理流动,让辅导员看到自身的发展前途,部分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上都对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以及转岗或深造等做了相关的规定,有的学校为了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留校做辅导员,提出只要在辅导员岗位上干满两年即可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还有的提出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就可以转到教师岗,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吸引人才,为辅导员提供好的出路,但是这不免会让一些带有功利色彩的人进入辅导员队伍。为了“曲线读研”,为了“曲线留校任教”,带着这样的目的而非热爱学生工作的意愿进行工作,他们只会关心自己的前途,而对如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做深入研究,这样的队伍会稳定吗?我们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不应放在促进流动上面,而应重点放在确保稳定上面,这也是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的。所以我们在制定政策方面,要注意研究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建章立制,使这项工作名正言顺的成为一项光荣的正规的职业,而不是以往人们眼中的可有可无,谁都可以做的职业。严格管理,落实好待遇措施,相应地做些政策上的倾斜,让辅导员做这项工作获得满足感,对工作前景乐观,用政策留住人。试想如果在一个能体现自我价值,待遇又不错的岗位工作,有几个人舍得离开呢?所以重点落到队伍的稳定上面,这才是长久之策。
2.队伍建设缺乏长远性、规范性和制度化。有些高校对这支队伍建设忽冷忽热,遇到不稳定的时候就抓一阵子,稳定过后就放到一边,有的高校对此项工作往往随领导班子的换届时好时坏、不能坚持一贯抓好建设,缺乏制度上的保证,而且有些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因各种因素干扰,很难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没有按照标准选拔和配备学生工作人员;对辅导员只顾使用,缺少学习培养和提高。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上的保证,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得力,因而造成这支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层次不齐、效果不佳等不良现象。
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高校就要切实加强和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辅导员队伍管理,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也只有通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对导致问题发生的机制和原因作出更为具体的、求实的、系统的和理论的分析,才能求得比较实用的和具有针对性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以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武宝珍.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2]曹红、张继革.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切实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
[3]杜嘉、林清快.关于新时期加强清华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4]林斯丰.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素质培养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
冯梅(1972—),女,南昌教育学院讲师,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