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范柳原的恋爱和走进婚姻——再谈《倾城之恋》
2010-08-15千仲明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210036
□千仲明(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南京 210036)
张爱玲写于1943年9月的《倾城之恋》,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一个衰败没落的大家庭的女儿白流苏离婚又成功再嫁的故事。流苏再嫁的男人叫范柳原,他本来不想娶流苏的,他只想和流苏“谈”恋爱,只想让流苏做情妇。战争来了,香港沦陷了,这种情势下,范柳原娶了白流苏。柳原到底爱不爱流苏,他为什么不给流苏婚姻?他一再要流苏“懂得”他,向流苏索“爱”,表明了什么?范柳原口中的“墙”又意味着什么?墙上的“龙”又指的什么?这几个问题或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或含糊不清,绕过不提。本人就这几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人是一见钟情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妹妹相亲,如果柳原只是看不中妹妹,完全可以提早结束这次相亲,不必从五点拖到晚上十一点;流苏如果讨厌柳原,看不上柳原,恐怕犯不着和柳原跳舞,一曲又一曲的,用把自己搭上的方式去刺激兄嫂、妹妹。柳原的爱里有怜惜,有疼爱,有迷恋,有性的吸引。首先,流苏长得美,这种美不是西洋女人、印度女人的高大粗壮,轮廓立体分明,而是娇小、清秀淡雅,在“月光中”,“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想必在幽暗的灯光下也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再加上“月白蝉翼纱旗袍”,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流苏这种美,这种风韵,是中国的,是旧式诗礼家庭的,是古典的。其次,流苏是那么娇小柔弱,却那么孤苦无依。柳原的心理起了怜惜、疼爱之情。在香港,范柳原私下对流苏的表白,应该都是真心的流露。如果柳原不爱流苏,犯不着非得让流苏懂他。范柳原希望他在流苏的心目中不是那么坏。他为自己堕落的辩解是在乎流苏,在乎流苏对他的看法。那天晚上电话里的表白,应该说是真情多于调情,柳原确实想与流苏天长地久地“与子相悦”。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也可以是情妇,是红颜知己的情妇。这始终是范柳原给流苏的定位。把“与子成说”改成“与子相悦”就是范柳原不能给婚姻的暗示。白流苏也是爱范柳原的:范柳原年轻多金,人又“有风神”,又会说甜言蜜语,太太们都把他当成“香饽饽”,“急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流苏岂能不动心?至于柳原的浮浪,看惯了家里遗少作为的流苏,肯定不会把这样的事当作了不得的毛病。她原来的丈夫两年的婚姻里不仅又有两个姨太太,还嫖。但流苏的当务之急是寻求世俗的物质保障,所以她忽略了他和她的爱,她眼前只考虑他是不是娶她。因为各自揣着私利,所以柳原和流苏一个勾引、追逐;一个欲迎还拒,欲拒还迎。两人话中有话地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柳原想着流苏能不能接受情妇的角色,流苏那种家庭出身,应该是正室太太的,即便离了婚,再嫁也应该是继室的。柳原怕流苏不接受,怕流苏恼怒走掉。流苏在香港一段时间后,周围的人唤她“范太太”,流苏尴尬,柳原说:“唤你范太太的人,且不去管他们;倒是唤你做白小姐的人,才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呢!”“你别枉担了这个虚名!”流苏马上脸变了颜色。这句话不是柳原要承诺流苏婚姻的暗示,而是柳原对流苏压抑已久的情欲的表露。流苏的反应是恼怒,此刻她还不能认可情妇这个角色。流苏想着的是婚姻,是柳原的正式太太。她知道自己目前的地位、境况很难,但她还是想努力取得最好的结果,所以流苏也怕吓着柳原。她心里最坏的结局是情妇的身份。
范柳原为什么不给流苏婚姻,这也是断墙下柳原说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的原因,文明带给人的是什么?是各种制度、各种规范。爱情让位于社会的制度、规范,所以他不能娶流苏。婚姻是门第、钱财等的相配的产物。当时的中国讲究这些。柳原的母亲始终进不了范家的大门;七巧(张爱玲《金锁记》)刚结婚时是妾的地位,就因为七巧家是开麻油店的。姜家老二实在娶不了条件好的小姐了,为了让七巧一心一意照顾瘫痪的丈夫,才把七巧扶正的;霓喜(张爱玲《连环套》)拼了一辈子,辗转几个男人,最终还是情妇的身份,落个被遗弃的下场;振保(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爱娇蕊,娇蕊也爱振保,振保却没有没勇气娶娇蕊,因为娇蕊名声不好,当时又是别人的妻子。即便娇蕊要为了振保离婚,振保也不敢娶她。“如果社会不答应,毁的是他的前程”。振保觉得不值得为此毁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的“前程”,振保宁可找个自己不喜欢、不爱的女子结婚。因为那女人和他门当户对,家世清白,个人冰清玉洁。由此可见,婚姻对一个人来说关系有多大。
流苏家没钱,流苏自己也没钱,流苏是个离过婚的女人,所以柳原没勇气娶流苏。柳原毕竟是中国人,现在、将来都要在中国生活,中国的制度、规范当然要遵守。柳原又自称“中国化的外国人”,“顽固起来,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顽固”。当然,范柳原身上还有自小得来的西方的东西。从小在英国长大,西方的思想观念对他的影响应该说是很深的。但我们也看到,《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中婚姻是以家产、钱财、地位、美貌来衡量的,《魂断蓝桥》的悲剧正是身份、地位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柳原很想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比如马来的森林里,脱离文明世界。或是整个文明毁掉了,世俗社会的一切规范都不作数了,那么他可以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爱流苏,没有心理负担地爱流苏。那时的爱就是纯粹的。果然,战争来了,香港烧了,炸了,坍了,柳原觉得可以不在乎那些礼仪风俗了,战争期间的婚姻不仅可以“潦草”,还可以不讲究钱财,不讲究女方是否离过婚,战争期间人们在生命遭受威胁时,是会宽容对待这些的。范柳原可以给别人说:“都是战争的缘故。”死亡面前,柳原以为制度、规范土崩瓦解了。然而清醒之后的范柳原还是有了“平淡中的恐怖”,战争没有毁灭人类社会,人类的文明依旧存在。他可能还要承担和流苏结婚带来的种种不利。
二
香港的一天深夜,柳原在电话里向流苏表白:“我爱你”,挂断后又拿起电话问:“你爱我么?”流苏低声道:“你早该知道了。我为什么上香港来?”这是流苏矜持、含蓄地表达“我也爱你”。柳原叹道:“我早知道了,可是明摆着的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苏,你不爱我。”柳原的话看似矛盾、颠三倒四,其实不然。它是柳原矛盾的心理表现,是柳原婉转地表达他的思想、他的要求的方式。柳原的意思是:流苏,你得爱我,但不要向我要婚姻。这就是柳原的自私。他向流苏索“爱”,但又不给流苏婚姻。
从文本上分析:柳原是个从小缺爱的人。他是非婚生子,和母亲两人生活在英国。父亲到处做生意,中国广州有正室太太,有家。母亲父亲先后去世,他得到遗产的继承权很费了周折和时间,那段时日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直到二十四岁才回到国内。父母的婚姻的不明,带给柳原身份的不明,这是难堪的。他的周围没有爱,“至今范家的族人还对他抱着仇视的态度”。他回到国内后,很多看不惯,“脏的”、“坏的”,让他关于家乡的美梦破灭了,他受不了打击,开始往坏道上走,浮浪人生,游戏感情,自然也得不到真爱。越是这样的人越渴望得到真爱,因为他们内心虚空脆弱。
我们还应该看到,范柳原在英国长大,西方的礼仪和教育,告诉他爱是互相的,女性也有爱的权利,得到女性的爱,男人的爱才是完整的。《傲慢与偏见》中宣扬的就是不仅要地位、家产的门当户对,还讲究爱的呼应。西方的浪漫主义爱情,两情相悦的爱给了柳原爱的标本。所以柳原不仅要的是流苏的身体,更要流苏的真感情。
当然,不管什么时代、什么社会,男人追女人,与其说向对方示爱,不如说是源于男人体内原始的征服欲。男人一旦动了追女人的念头,首先想到的不是去爱,而是如何去征服。如果仅仅是得到女人的肉体,而得不到女人的心灵,这样,男人的感觉也是失败的。男人的最终胜利是女人对他的心灵的归属。
柳原看到流苏来到香港,就知道流苏的态度了。他欣喜,又不得不小心谨慎。白家“穷虽穷,也还是个望族,大家都是场面上的人,他担当不起这诱奸的罪名”。所以,他希望流苏“懂”他。所谓懂他:一是理解他的堕落,宽容他的堕落,柳原不希望流苏把他看成天生的坏胚子,他希望流苏知道:他对流苏是真心的;二是希望流苏是他的知己。柳原本身也是寂寞的。他的出身,他的环境,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的心寂寞孤独空虚,他希望流苏能填补它;三是要流苏理解他的不能给流苏婚姻,只能两情长久相悦。
柳原对流苏的爱还不足以让他“花了钱”娶一个离婚的女人,更不足以让他和社会抗衡,使自己的名声、地位受影响。他可以花天酒地玩女人,但不可以娶个离婚的穷女人。这就是社会的规范。柳原内心也是矛盾的、挣扎的。他确实爱流苏。所以他让流苏“懂”他,懂他的无奈,懂他的为难,懂他是爱的。柳原知道这不是流苏所想要的,所以他怕流苏为此不爱他,他也知道,流苏对他更多的是经济上的依靠。因为流苏必须、迫切地需要一个经济的依靠,柳原不知道流苏对他的依顺和取媚是不是有爱。所以才会说:流苏爱他“这是明摆的事实”,但他“不肯相信”,又说“流苏,你不爱我”这样看似矛盾的话。他需要流苏爱他,他要流苏爱他。
三
单从题目上看,读者很容易想到的是,李延年唱的《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猜测是关于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的爱情故事。仔细读下来,才知道这个倾城是指的词的本源意义。香港这个城倾倒了,坍塌了,沦陷了,在香港沦陷时发生的恋爱。从文本上分析,这个“倾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文中那堵破败的墙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流苏刚到香港的当天,柳原名义上送流苏回她下榻的浅水湾饭店,实则是制造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在快到住处时,柳原建议散步,两人散步走到了那堵墙下。柳原看着流苏说了这样一段话:“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因为各自的目的,柳原承认对流苏不是真心,也指出不相信流苏爱他。为什么说文明毁了两人才会有真心?文明毁了,两个人所顾忌的制度、规范、礼仪,等等,所索取的物质的依靠也都不存在了,只剩下饮食男女,爱就纯粹了。柳原这里不是讲的本源上“城”的毁灭,是象征文明的“城”的毁。破墙给人的感觉是劫难后的荒凉苍茫,有时空悠长的感觉。柳原口中爱的地老天荒是在文明毁灭后,文明之下,不会有地老天荒的爱情的。柳原是悲观的,悲伤人的渺小、人的能力的微弱、人在社会上的不能自主。
第二次那堵墙的出现是香港沦陷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柳原和流苏从浅水湾饭店回他们租住的房子。路上,流苏想到了那堵墙,说:“那堵墙……”只半句话。也许她是想起了柳原说过的话,战争烧毁了,炸毁了整个香港,范柳原提到的那个真心的时候应该来了吧。
第三次是在他们的租住的房子里,劫后的香港,寒风的夜里,作者叙述:死寂的香港城市,寒风像三条龙,变为虚无的气,通入虚空的虚空,失去记忆的文明人什么都找不到了。流苏又想起了那堵墙。“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有形的墙倾塌了,香港沦陷了。患难之中,两人生死与共,有了相濡以沫的感情。战争让他们感到人的渺小、人命的脆弱,他们需要相互支持,一起患难,一起承受。
墙的象征意义指世界文明的“墙”坍塌了,一切制度、规范、一切人为制造出来的约束没有了,只剩下饮食男女。而这是世界的本源,是世界的永恒。张爱玲的写作被抨击远离革命,远离反战。张爱玲的反驳就是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是生活的基本常态。钱财、地产,一切都会改变,唯一不改的是饮食男女。叙述者的声音和人物的心理两次提到三条龙,似乎所有的评论都含糊地绕过这三条龙。这三条龙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三条?好像没有人说明。本人以为应该是指的三方政治力量:国民党的、共产党的、日本侵略者的。这三条虚幻的龙,从有形到遁入虚空,是张爱玲消解政治立场、消解民族大义的手法,是张爱玲用虚无思想作的自我辩解。紧接着一段作者的叙述“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也是张爱玲躲避政治、躲避宏大的一个理由。
无独有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笑忘录》里描述,凯雷尔的母亲在前苏联的坦克入侵自己的国家捷克时,却一心想着摘自家的梨。凯雷尔夫妇当时气疯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凯雷尔觉得母亲不无道理,因为毕竟坦克会消失的,而梨是永恒的。米兰·昆德拉想说的是:在梨面前,历史显出了它的局限和脆弱。①
综上所述,《倾城之恋》在看似传奇的爱情之下,是最实际、最无奈的爱。婚姻是和“钱财”、“地产”,还有世俗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城的倾覆给了范柳原短暂的幻觉:一切文明坍塌了,所以他娶了白流苏。
① 高兴:《米兰·昆德拉传》,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