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患者肌内注射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0-08-03彭丽萍范爱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2期
关键词:针头药液局部

彭丽萍 贾 宏 范爱飞

深圳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操作治疗区(518036)

肌内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法,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在进行注射时,可选择股外侧肌、臀小肌、臀中肌、臀大肌、上臂三角肌等部位进行注射。但是临床上由于护理人员操作失误或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是因素,部分患者接受注射后,常因药物刺激或吸收不良,注射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影响到治疗效果,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不适。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肌内注射效果,我们对常见肌内注射并发症做一些初步探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从2008年7月到2009年5月收治肌内注射患者415例,其中男203例,女21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38.7岁。初次注射临床肌内注射并发症状:药液回渗13例,断针1例,注射性肌挛缩症11例,晕厥19例,神经损伤1例,局部硬结29例,局部感染2例。

1.2 方法

针对上述并发症情况,我们结合患者个人生理特点,既往病史,以及护理人员的注射操作过程展开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药液回渗

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变色,组织萎缩或水肿,或肉眼可见药液或血液时,即可能发生药液回渗,其不仅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可能引起注射相关并发症[1]。 其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注射方法、注射速度、进针深度、注射药物的性质、注射部位情况等。还可用Z-track肌内注射法[2],即注射前用手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1cm左右,然后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拔针后迅速松开,侧移的皮肤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即变成Z型。可用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即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注入的少量空气可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缓冲作用。

1.2.2 断针

当患者肌肉紧绷,针头碰到骨头或硬结,针头质量不好或进针角度不适合时,有可能发生断针现象,此时应嘱患者保持安静,并迅速用血管钳拔出外露于皮肤的针梗。此外在注射前应抚慰患者情绪,使其保持放松状态,并检查针头质量,进针时避开骨头或硬结,以降低断针发生概率。

1.2.3 注射性肌挛缩

由于吸收不良或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基肌膜增厚、肌肉纤维化、瘢痕挛缩,一般轻者经功能锻炼或非手术治疗即可好转,重者需做挛缩组织横切或部分切除,以松解粘连。此症状多是由于患者肌肉状况不佳或局部反复注射所致,因此要慎用刺激性药物,减少肌内注射次数,并掌握好肌内注射深度,避免注射于肌膜上。

1.2.4 晕厥

主要表现为注射后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心跳加速等,严重者甚至会晕倒[3]。其原因与生理、心理和疼痛等因素有关。患者过度疲劳或体质虚弱会导致应激能力下降,另外紧张焦虑或剧烈疼痛会兴奋交感神经,血管收缩,引起头部供血不足。当发生昏厥时,应立即帮助患者采取躺姿,并口服葡萄糖加以缓解。鉴于其发病原因,注射前应嘱咐患者充分休息,避免空腹,疲劳注射,在注射中加强与患者的交谈,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情绪,另外还应提高注射水平,做到两快一慢,减少疼痛程度和疼痛时间。

1.2.5 神经损伤

肌内注射时局部神经走向异常,或肌内注射部位不正确,均可导致针头直接刺伤坐骨神经;另外注射药液过于靠近周围神经,压迫神经,或药物刺激性过大,也可导致神经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注射性瘫痪。在注射前要配伍适合的药剂,并掌握好注射部位和深度,注射进针后先回抽,无回血时再推药。

1.2.6 局部硬结

表现为注射部位皮肤发红、变硬、凸起、有触痛感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质虚弱患者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注射深度不够、药物吸收不良、反复注射同一部位应激性下降等[4]。因此在注射时要掌握准确的用药剂量和推注深度,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注射后给予热敷,按摩,必要时给予激光器照射治疗等。

1.2.7 局部感染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化脓、热痛、严重者可出现血压或体温升高,其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灭菌不彻底或药物过期所致。因此在注射前对针头要严格灭菌,并仔细检查所用药物是否过期,严格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并且在注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2 结 果

经过我们的分析和对症处理,患者并发症由18.8%降低到2.9%,药液回渗,硬结和感染等都显著下降,和处理前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处理前后并发症统计

3 讨 论

肌内注射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注射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并发症的发生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不仅降低了药物效果,引起了患者不适,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肌内注射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的研究和处理措施的探讨。

肌内注射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上由于患者体质、心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不可回避的因素,因此并发症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但护理人员可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执行可行的注射方案,从而降低并发症的诱发因素。另外很多并发症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昏厥、断针等,因此在注射时护理人员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抚慰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在尽可能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注射。

有些并发症的发生则是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如神经损伤、局部感染等,因此护理人员还应该提高业务水平,多加实践,并注意总结,如药物剂量、注射部位、注射深度等,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其次是出现并发症时,不要惊慌,应冷静处理,绝大部分并发症是可以控制和处理的。

从我们的临床统计来看,加强对常见肌内注射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对患者来说,可以减轻不适度,保证药物效果,从而促进疗效。对护理人员来说,可以熟练业务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分析,对护患双方都是很有意义的。

[1]华慧娟,贾文冬,许芳蕾.不同肌内注射方法致药液回渗发生率的比较[J].上海护理,2006,6 (4 ) : 15.

[2]谢少清.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J].山西护理杂志,1997,11(1): 28.

[3]华笑娥,卢彩萍,邱婉玲.谈谈肌注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6(7):113.

[4]田庆.肌内注射非那根致硬结1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 (10) : 194.

猜你喜欢

针头药液局部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治斑秃
治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