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例食管癌三维适行放射治疗3年疗效观察
2010-07-30胜照杰冯连杰
胜照杰 孙 静 冯连杰
三维适行放射(3-dimensional conformalradiotherapy,3DCRT)治疗技术是一种放疗治疗区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的形状一致,使肿瘤区域得到高剂量照射的同时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得到有效的保护[1]。安阳市肿瘤医院自2001年12月到2005年12月期间采用3DCRT治疗早、中期食管癌153例,与同期普通常规放疗组(conventional fraction radiotherapy,CF group)197例,回顾性分析后取得一些认识,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病理明确,KPS评分80分以上,年龄<70岁;无远处转移的初诊患者。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①3DCRT组采用中科院大恒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全身医疗定向三维放疗计划系统和西门子公司6MMV-X线直线加速器。利用真空垫将患者固定于立体定向体部框架内,行CT增强扫描定位,CT层厚5mm,后将图像信息输入计划系统,由医师、物理师和影像医师根据食管造影片,一起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肿瘤临床靶体积(CTV)和计划靶体积(PTV)。GTV包括食管病变和纵隔内转移淋巴结;CTV在GTV的基础上考虑亚临床病灶;PTV较CTV前后、左右外放5mm,头足轴线方向PTV较CTV外放3cm。放疗方法为,2G/次,5次/周,取95%~100%的PTV等剂量线计算,PTV总剂量为60~66Gy/30~33FX,且两肺V20≤30%,心脏平均剂量Dmean≤30Gy,脊髓最大剂量≤45Gy。治疗计划完成后,在常规X线模拟定位机上移床至治疗中心,食管吞钡透视下观察各照射野的吻合性。一般颈段、胸上段设四野,前后两野和两前交叉野;胸中、下段设三野,正前一野和后交叉两野共面等中心6MVX放疗。疗中、疗后拍食管片以观察疗效。②CF组,在模拟定位机下设野,6MVX线放疗,2G/次,5次/周,前后对穿放疗DT40Gy/20FX后,颈段前交叉野补量;胸中、下段、左前右后两对穿野避脊髓补量,总量为66~68Gy/33~34FX。
1.3 疗效评定
患者治疗结束、疗后3个月、疗后6个月、1年,以后半年复查一次,行食管钡餐片、B超、胸部CT检查。食管癌放射治疗疗效评价标准,按(日本)疗效标准客观评分[2]: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食管片上肿瘤完全消失,食管壁柔软,无肿瘤残留。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食管片上肿瘤消退50%以上,但没有完全消退。残留的肿瘤溃疡<1.5cm。微效(minor response,MR):食管片上肿瘤明显消退,但不足50%。或者不管肿瘤如何,大溃疡或食管管腔狭窄明显可见。无效(no chang,NC):食管片与治疗前无变化。或者不管肿瘤如何,深且大的溃疡或食管的狭窄明显可见。正常组织急性反应按RTOG标准评价[1]。
1.4 统计方法
局部控制、远处转移和生存时间从放射治疗的第1天开始日到复发、转移,死亡日统计。末次随访时间为2008年12月1日,统计方法:采取SPSS10.0版软件,生存率用Kaplan-Meier计算,并用Logrank检验。
2 结 果
2.1 随访情况
全部病例均随访满3年,3DCRT组失访5例,随访率为96.7%;CF组失访12例,随访率为93.9%。
2.2 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的比较
见表2。
2.3 放射治疗反应
按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急性反应:3DCRT组和CF组放射性食管炎,白细胞减少的比较,两组4级放射性食管炎3级白细胞减少均没有,且两组各级反应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晚期并发症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既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又有胸部X线片肺组织的纤维条索状改变;3DCRT组发生例数为1,CF组发生例数为12例。
表1 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
表2 局部控制率、生存率的比较
2.4 死因分析
3DCRT组死亡110例,其中49例死于局部复发或未控,41例死于远处转移,15例死因不明,5例失访;CF组死亡153例,其中69例死于局部复发或未控,55例死于远处转移,17例死因不明,12例失访。
3 讨 论
本组资料从局控率、生存率及放射性急、后期反应发生的数据来看,3DCRT组较CF组优越,1、2、3年局控率好于普放,但1、2、3年生存率与普放统计无差异,可能与病例数太少,或观察时间短有关。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是个多因素问题,于局控率、远处转移率、选择病例病期早晚、年龄和体质均有关,从目前看常规放疗仍是一种有效的基本治疗方法;三维适行治疗有它本身的优越性,因为放射治疗追求的目标是努力提高放射治疗的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将射线集中到病变区内杀灭肿瘤细胞,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3],增加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从而可能降低远处转移率,降低晚期并发症情况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有肯定意义的,是放疗发展的方向。
[1]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9-1111.
[2]钱浩,吴开良.实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附录4.
[3]刘泰福.现代放射肿瘤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