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应用比较
2010-07-30吴志红
吴志红
常规心电图(ECG)在临床上应用已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由于其只能记录受检者静息状态、较为短暂的心电变化,有其局限性。而动态心电图(DCG)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住院老年患者的ECG与DCG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住院患者,共100例,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0岁。根据临床资料提供的初步诊断,其中患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心脏病疾患70例,其他30例。
1.2 方法
ECG检查仪为美国Marquette 5000心电图仪,DCG检查仪为康泰Tlc4000 12导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2~24h心电活动,监测中让患者详细记录1d的活动情况及临床症状以供分析时使用,每例患者入院当时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1~2d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采用U检验。
2 结 果
见表1。
表1 患者主要的心电异常结果(n)
ECG与DCG检查差异最显著的是各类期前收缩(12∶99),其次是缺血性ST-T改变(12∶26),P<0.01。
8例DCG记录到阵发性室型心动过速患者中,DCG记录显示每例发作1~371阵,其中5例主要出现于早晨3~6点钟、2例出现于午休时、1例出现于上楼时。其中5例有严重的心脏疾患。这五例有严重心脏疾患患者的ECG检查中一例显示多源性频发室早;1例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显示窦房阻滞并ST-T改变;2例ECG示正常。
本组资料临床诊断有器质性心脏病的76例患者中ECG异常为40例;DCG异常为58例,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DCG可以在日常生活过程中24h不间断地记录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变化信息,而ECG则只能记录静息状态下约1min心电信息。因此对于一过性、阵发性心律失常或短暂性心肌缺血往往难于记录到。DCG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本组资料清楚表明DCG对各类期前收缩及心肌缺血诊断敏感性明显优于ECG。据文献报道,心电图异常频度在60~79岁为高,60岁以上老年人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1]。但即便某些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安静状态下的供血可能不足以引起静息心电图上肌缺血的表现,以致延误诊断。随着DCG技的应用及改进,其通过ST-T段改变来诊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越来越多在临床上应用。据报道,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约75%可与次极量运动试验媲美。特别对年老体弱不能作运动试验者有应用价值。
DCG发现与诊断心律失常为目前最有用、无创的方法,且可定量分析。本组有8例DCG检测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其发作时间大部分在凌晨休息,午休及活动时。在这些情况下,ECG往往难于记录到。只有1例因高热并心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急诊床边心电图记录到阵发性室速。但8例患者中合并严重心脏疾患的5例ECG分别记录到频发室早、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窦房阻滞并ST-T改变。说明心脏疾病患者若其存在固有的,连续的异常心电改变,常规心电图应用价值是肯定的。但这些患者常规动态心电图监测预防猝死发生也是必要的。
常规心电图对于患者发病当时的心律失常类型及传导阻滞的诊断、心肌缺血、异常Q波的定位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及动态衍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年患者一般有多年心血管疾病,不给予及时处理易导致死亡[2]。本组中有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当时临床表现结合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及心电图改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超常期,确定诊断后给予溶栓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2例异常Q波患者行ECG定位诊断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给予心脏SPECT及彩超检查也支持此诊断。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一些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存在有固定的持续的异常心电变化,常规心电图对其的应用价值是肯定的,尤其适于需及时作出心电诊断的心脏病急诊。但DCG可以长时间不间断地记录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变化。其信息量是ECG的几千倍,特别对短暂性、阵发性心律失常和ST-T变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并可以分析日常活动、症状、疗效三者和心电活动的关系,因此有利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估计预后,故DCG既优于ECG,但又不能完全取代ECG,他们是互相补充的检查方法。
[1]徐成斌.几种心电图试验的临床评价[J].临床内科杂志,1993,10(3):9-11.
[2]张韬玉.老年病与心电图[M].11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