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法与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的对比分析
2010-07-30林智杰
林智杰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诊断和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一项重要常规检查项目,其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化学法,另一类是免疫法。化学法检测类隐血试验简单、方便,但干拢因素多,易受饮食(肉类、蔬菜、药物、铁剂等)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现假阳性反应。免疫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不受饮食的限制,而且快速、简单、准确,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本文对200例粪便隐血用免疫法和化学法检测进行比较。
1 材料来源
1.1 标本来源
本钢总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检测粪便隐血200例。
1.2 试剂
BASO免疫法试剂,由(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②邻甲苯胺法,试剂由本钢总医院检验科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自行配制。
2 结 果
见表1。
表1 BASO免疫法与邻甲苯胺检测粪便隐血实验结果
3 讨 论
3.1 化学法邻甲苯胺检测粪便隐血试验的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部分有催化试剂中过氧化氢,分解释放新生态氧,氧化试剂中的色原物质而显色,根据颜色的深浅反映血红蛋白的含量。从表1中看出,邻甲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阳性78例,阳性率为39%,与有关报道相近[1]。由于邻甲苯胺法测定粪便隐血试验不仅对人体血红蛋白产生阳性反应,饮食动物中含有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植物中具有活性过氧化物酶,服用铁剂等也致试验产生较高假阳性结果。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或其它具有还原作用的药物时致试验产生假阴性结果。因此,邻甲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需要饮食限制。
3.2 免疫法是利用抗人血红蛋白抗体或抗人红细胞基质抗体,只能特异地结合人血红蛋白抗原。不受饮食(肉类、蔬菜、药物、铁剂等)因素影响。因此,免疫法检测粪便隐血试验特异性高,假阳性率低。这正是它与邻甲苯胺化学法相比阳性率低的主要原因。从表中看出,免疫法检测粪便隐血阳性为35例,阳性率为17.5%。与有关报道相近[1],其中有8例在临床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粪便颜色为柏油样外观,免疫法开始检测的结果为阴性,而邻甲苯胺法检测的结果为阳性,将原稀释标本再稀释50~100倍后用免疫法重新检测,则8例试验才为阳性结果。为什么这8例标本在稀释前后用免疫法检测结果不一样呢?因为,当抗原与抗体反应时,二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阳性反应,如果抗原过剩时则无沉淀发生,即产生后滞现象[2]。由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致反应体系中血红蛋白抗原过剩出现后滞现象,故试验无沉淀发生产生阴性结果,而当原稀释标本再稀释50~100倍后就降低了血红蛋白抗原量,此时与抗体量比例合适,试验则出现阳性结果。因此,遇有外观为柏油样便,而免疫法阴性或弱阳性,此时需将原已稀释的粪便标本再稀释50~100倍后重做或用化学法复检。以进一步判断结果。
3.3 在表1中,免疫法(-)、邻甲苯胺(+)的48例中有4例同上述8例所述情况相同,但其用免疫法重新检测结果为阴性。另外还有5例临床上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粪便颜色基本为正常黄褐色,而出现免疫法(-)、邻甲苯胺(+)。为什么会现这两种情况呢?可能原因[2]有:①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经过消化酶降解或消化殆尽已不具有原来的免疫原性;②患者血红蛋白的抗原与单克隆抗体不相匹配。因此免疫法试验为阴性。后者还因为粪便颜色基本黄褐色疑为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此时少量血中的红细胞往往会被胃酸或胃液中的酵素分解成血基质(Heme)而以血基质状态存在于粪便中。免疫法只对血红蛋白具有特异性,对血基质则没有,故单独做免疫法可能产生漏检或产生假阴性。在表1中,免疫法(+)、邻甲苯胺(-)5例结果出现则可能是化学法灵敏度较低(20μg/mL血红蛋白),而免疫法灵敏度较高(0.1μg/mL血红蛋白),消化道出血量只能免疫法可以检测得出阳性结果量。
综上所述,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简单、方便,而且有半定量的特点,易于对出血程度的判断。由于患者往往无法在采集粪便前3天进行饮食的限制,而化学法易受饮食的影响而致较高假阳性,因此单独只用化学法检测粪便隐血易增加医生对粪便隐血试验结果是否阳性或阴性的判断。免疫法检测粪便隐血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特点,且不受饮食的影响,但对于上消化道大量出致粪便为柏油样便时,有部分为假阴性结果。在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有可能会产生漏检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对于粪便隐血检测,最好用免疫法和化学法同时进行,以便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1]韦常丽.粪便潜血单克隆抗体法临床应用的探讨[J].广西中医报,2003,6(4):56-57.
[2]寇丽筠.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