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0-07-19王丽萍韩丙遵王洪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6期
关键词:磷脂脑血管病血小板

王丽萍 韩丙遵 王洪英

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检验科(261500)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是直接沟通免疫和凝血两大生理系统的桥梁之一,是迄今所知直接诱发血液高凝状态的唯一自身抗体。ACA与脑卒中有关是近几年血管病免疫功能变化方面的新课题,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该抗体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自然流产或宫内死胎等关系密切。但它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ACA在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应用ELISA法对28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31例健康体检者的ACA含量进行了检测,探讨ACA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90例患者中,脑供血不足患者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8.6±13.4)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2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5.9±13.4)岁;脑梗死患者131例,男75例、女56例,年龄26~86岁,平均年龄(63.5±15.3)岁;脑出血患者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9.1±14.5)岁。所有患者均按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脑卒中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磁共振(MRI)证实。全部病例均为起病后2周内的住院患者。

1.2 对照组

健康体检者131例,男性81例,女性50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7.9±13.9)岁。

1.3 实验方法

ACA IgG、IgA、IgM试剂盒由美国Trinil公司生产,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①待测样本、标准、阳性对照分别用样本稀释液1∶20稀释;②各孔分别加入样本、标准、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各100μL,空白孔加入样本稀释液100μL,25℃孵育30min;③用洗涤液(1∶20稀释)洗3次,每次均需注满各孔,静置2min,在吸水纸上扣干;④每孔各加入酶结合物100μL,25℃孵育30min,用洗涤液洗3次,扣干;⑤每孔各加入底物液100μL,25℃孵育15min,加入终止液100μL终止反应,450nm波长酶标仪(荷兰产Multiskan MK3)读取OD值,计算结合指数(Bigding Index,BI)。BI=(待测样本OD-空白OD)/(标准OD-空白OD)×K,K为试剂盒因子系数。报告方式:BI<0.90为阴性,0.90≤BI≤1.10为弱阳性,BI>1.10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

2 结 果

2.1 脑卒中患者ACA测定结果

131例脑梗死患者中,ACA阳性53例,占40.46%,其中单纯ACA IgG阳性30例,占22.90%,ACA IgM阳性16例,占12.21%,二者均阳性7例,占5.34%;42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仅 ACA IgG阳性1例,占2.38%,与脑梗死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51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仅ACA IgM阳性1例,占1.96%,与脑梗死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短暂性脑缺血组相比无差异(P>0.05),以上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66例脑出血患者ACA阳性8例,占12.12%,其中单纯ACA IgG阳性6例,占9.09%,ACA IgM阳性2例,占3.03%,显著低于脑梗死组(P<0.01),但却高于其他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可见,脑梗死患者的ACA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未检出ACA IgA阳性者。结果见表1。

表1 脑卒中患者ACA测定结果

2.2 ACA阳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和梗死灶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131例脑梗死患者中,年龄在34岁以下的12例患者ACA均阳性。同时还发现多灶梗死的ACA阳性率为50.9%,较单灶梗死的阳性率26.8%高,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年龄因素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病,对年龄较轻的ACA阳性者应引起重视,积极预防。

2.3 对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第2、第3和第4周分别检测ACA,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ACA阳性例数逐渐减少,阴性率逐渐增加。将第1周的结果与第2、第3和第4周结果进行比较,除第2周无差异外(P>0.05),第3和第4周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1),推测ACA量的变化与脑梗死的转归密切相关,即ACA血中含量的减少与病情的发展呈正相关,病初含量高,此后逐渐减少,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ACA IgA在血液中的含量低,与脑卒中未见必然联系。

2.4 对131例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2年内进行随访,回访中共再发脑梗死23例,其中第一次发病ACA阳性的55例有17例再发脑梗死,ACA阴性的74例有2例再发脑梗死。ACA阳性的脑梗死患者出院2年内脑梗死的再次发病率为30.91%,远较ACA阴性患者的再次发病率2.70%为高(P<0 01)。ACA阳性再发脑梗死的例数与ACA阴性的再发脑梗死例数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3.1 ACA具有抗磷脂活性,可与磷脂的负电或中性部分结合,而磷脂是细胞、许多凝血因子、神经元髓鞘等的主要成分。ACA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和神经元膜上的磷脂抗原并与之结合,改变其细胞结构,影响细胞功能,可引起包括偏头痛、血小板减少、自发性流产、网状青斑、肺动脉高压、复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脑梗死和脱髓鞘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ACA与多数带负电荷的磷脂如磷脂酸、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等均有交叉反应,而与带两性电荷的磷脂如磷脂酰乙醇胺、神经鞘磷脂等则无交叉反应。近年的研究认为,ACA可能与遗传有关[1]。

3.2 一般认为多种机制参与了血栓形成的过程[2],ACA引起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是:②ACA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膜损伤;②ACA抑制PGI2活性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使纤溶系统激活;③ACA选择性地作用于血小板或血管内皮上的磷脂,抑制花生四稀酸的释放,使PGI2生成受抑制,从而促进了血小板的聚集;④ACA的IgG部分影响激活的蛋白C(PrC)活性,从而导致PrC抗血凝功能的缺陷,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⑤当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时,需要凝血酶原激活物(包括磷脂、凝血因子Ⅱ、Ⅴ、钙离子等)的激活,而ACA针对激活复合物中的磷脂发生反应,使磷脂活性丧失,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时间延长,导致血栓形成[3]。ACA的这些特征可能与血栓性疾病有关,对其确切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阐明脑血管病新的发病机制。

3.3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自身免疫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用免疫学方法可以复制出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据此,Poston及Klimona提出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损伤学说。另外,在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的患者体中也检出了多种自身抗体。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急性脑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和主要原因,所以脑出血的患者中也会有ACA阳性的患者,我们检测到脑出血患者的ACA阳性率为10.29%,但大大低于脑梗死组。ACA是血液中获得性免疫球蛋白的一种,主要为IgG、IgM。ACA中同型IgG比同型IgM阳性率高,文献报道为82%对11%,一致率为7%[4]。我们的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3.4 本文通过对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脑供血不足及健康对照者的观察认为,ACA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ACA阳性患者血栓发生率高,检测ACA可以是血栓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人群的筛选试验,同时也为进行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了可能。随着病情转归,脑梗死患者ACA阴转率也明显增高,说明ACA与脑梗死的转归也密切相关。通过回访资料显示,脑梗死患者ACA阳性者2年再发率与阴性者脑梗死再发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ACA阳性的脑梗死患者远期复发率高。这就为脑梗死患者的转归找到一种可能的预测指标,即将ACA阳性患者作为远期复发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本研究还发现,年龄偏轻的脑梗死患者,ACA阳性率明显增高,表明ACA参与了该类患者的致病过程。目前认为血栓前状态与青壮年脑卒中关系甚大,如无明显原因,特别是缺乏心原性栓塞时,有早发脑卒中家族史或反复缺血史者,均应做ACA检查。我们对ACA阳性的脑梗死患者,已试用抗凝治疗,以求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效果如何,有待积累更多的研究资料证明

[1] Levine SR. Recurrent stroke and thrombo-oculusive events in the antiphospholipia syndrome [J]. Ann Neurol,1995,38(1):119.

[2] 田锦勇.抗心磷脂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3,28(3):219-222.

[3] 马金栋,邰俊荣,高颖,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0):933-935.

[4] Harris EN. Thrombosis recurrent fatal loss and throm bocytopenia[J]. Arch Intern Med,1996,146(11):2153-2155.

猜你喜欢

磷脂脑血管病血小板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辣椒碱磷脂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