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研究

2010-07-12魏振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纤溶二聚体抗原

魏振宇

河南滑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滑县 456400

脑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1]。其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位,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2]。本病应手术治疗,采取保守治疗约70%的患者会死于动脉瘤再出血,而显微手术使动脉瘤的手术病死率已降至2%以下。本文中笔者就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不同时期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研究规律进行研究,以为治疗和转归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6-09~2010-01于我院进行治疗3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术前组(A组)、术后即刻组(B组)和术后24 h组(C组)。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2~ 65岁,平均(50.3±2.0)岁。发生部位:大脑前动脉9例,颈内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7例,其他6例。

1.2方法

1.2.1 检测项目:后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的D-二聚体、t-PA 活性、t-PA 抗原、PT、APTT、FIB、TT 及PAI进行检测及统计比较。

1.2.2 检验方法及试剂:纤溶系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检测,凝血四项采用全自动凝血因子分析仪进行检测。PAI、D-二聚体、t-PA活性及t-PA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试剂盒选用由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PAI、D-二聚体、t-PA活性和t-PA抗原 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PT、APTT、FIB、TT则采用由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提供的全自动凝血因子分析仪进行检测,后将所有结果进行研究及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3组人员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的D-二聚体、t-PA 活性、t-PA 抗原、PT、APT T、FIB、TT 及 PAI进行检测及统计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3组凝血与纤溶系统比较

由表 1可见,B 组 PT、APT T、FIB、T T、D-二聚体及 PAI与A组比较,P均<0.05,B组t-PA活性、t-PA抗原分别与A组比较,也为升高趋势,*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 PT、APT T、T T及PAI与C组比较,#P均>0.05,B组t-PA活性、t-PA抗原分别与C组比较,均为下降趋势,*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动脉瘤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约1/3的患者动脉瘤破裂后因未及时诊治而死亡。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其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较大,因此研究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研究规律对于疾病的治疗及转归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过程,参与各链锁反应的多种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凝血系统。其化学本质,除钙离子外,其余成分绝大多数为蛋白质,正常情况下,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3-4]。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纤溶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程[5],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态与管道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破裂中的变化也很有规律[6-8],本文研究与以往报道相一致[9-11]。本文中笔者就对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随着疾病的发生、治疗等凝血与纤溶系统随着其变化较大也较有规律,因此笔者认为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随着时间变化凝血与纤溶系统变化较大,应引起重视及进一步研究。

[1]陈福真,王玉琦,符伟国,等.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482例[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5-837.

[2]Tskeshi S,Yukunori K,Kouji N,et al.Comparison of 2D and 3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AJNR Am J Neuroradioal,2002,23(8):1 545-1 552.

[3]刘怀琼,刘宿.围手术期凝血机制的异常[J].中华麻醉杂志,2002,22(1):61.

[4]潘景业,王明山,王均炉,等.危重患者抗凝血酶与纤溶功能的动态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4):295-297.

[5]Santamar í a A,Martí nez-Rubio A,Borrell M,et al.Risk of acu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plasma level[J].Haematologica,2004,89(6):880-881.

[6]张红雨,陈红涛.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1,14(5):225-226.

[7]志坚,赵水平.心力衰竭患者纤溶参数变化及药物干预效果的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1):38-40.

[8]符伟国,蒋俊豪.腹主动脉瘤腔内手术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2):94-96.

[9]宁旗军,张慧亚.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5):120.

[10]Miyairi T,Kigawa I,Miura Y,et al.T he strategy to avoid malperfusion of vital organs during operation for acute aortic dissection;multi-monitoring and right brachial artery perfusion[J].Kyobu Geka,2007,60(4):319-323.

[11]赵均峰,郭丹,刘香杰.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3例报道[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43.

猜你喜欢

纤溶二聚体抗原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为靶标的放射免疫治疗进展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