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引复位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

2010-06-23许春雷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枕骨寰枢椎颅骨

许春雷

(辽宁抚顺市矿务局总医院骨一科,辽宁 抚顺 113008)

颅底凹陷又称基底凹陷、颅底压迹、颅底内陷,约占颈枕区畸形的 90%[1],这种先天性骨关节结构异常成为 C1~2脱位的潜在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发生脱位,或者因轻微外伤而导致脱位。由于畸形持续存在,脱位多为不可复性且呈渐进性加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我院于 2002年 1月到2006年8月共收治20例枕颈部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均在术前行颅骨牵引复位,后手术减压、枕颈融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20例,男 8例,女 12例;年龄 32~ 43岁,平均 37岁。均为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因轻微外伤发病,其中合并枢椎齿状突发育不良 3例。根据临床复位情况分型,可复型 18例,难复型 2例。 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9例四肢感觉麻木、肌力4~ 5级,病理反射阳性,行走不稳;4例下肢无力,肌张力高,下肢肌力 3~ 4级,病理征阳性,需扶拐行走,上肢肌力减弱,持物无力;7例患者有明显的四肢感觉障碍,四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四肢肌力 2~ 3级,病理征阳性,伴二便功能障碍。按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术前为5~14分,平均 8.6分。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牵引 2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行颅骨牵引。牵引时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以软枕,使头略后仰。牵引重量从 1~2kg开始,每日复查颈椎侧位片,根据复位情况以及患者对牵引的耐受程度适当增加牵引重量,一般最多加至 4~5 kg,复位后维持 3~ 4 kg的牵引重量。牵引一般不超过2周。20例患者中 18例获得较为满意复位,2例复位不理想 ,于术中行前路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

1.2.2 手术方法 2例难复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松解,余 18例行单纯后路颈枕融合术。仰卧位全麻,气管切开 ,置口咽拉钩,悬吊软腭 ,显露口咽部,切开咽喉壁,分离至寰椎前弓和齿状突,磨钻磨除齿状突,行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后缝合切口。保护头颈部,改为俯卧位,在颅骨牵引下用神经外科头架固定,使颈部自然伸直,头略后仰。取后正中切口,从枕外隆突到 C4棘突,长约 15 cm,切开皮肤,逐层剥离,依次显露枕骨、寰椎后弓、C2~3棘突及椎板。暴露时寰椎后弓显露距正中不超过1.5cm,以防损伤椎动脉。剥离 C2时注意静脉丛,防止顽固性出血。C2以下显露至侧块外缘。于C2置椎弓根螺钉 ,C3置侧块螺钉,C型臂下透视,观察螺钉位置和复位情况。于枕外隆突处置钢板,用2枚螺钉将其固定于枕骨。试模测试枕颈角度后,用折弯器调整连接棒角度,尽量使连接棒与颈椎曲度吻合。安装连接棒,锁紧枕骨螺钉,安装椎弓根螺钉尾端螺帽。行必要的撑开操作,再锁紧螺帽。对有明显脊髓压迫的患者,行扩大枕骨大孔、切除寰椎后弓减压。用高速磨钻磨除寰椎后弓两侧至距后结节不超过 1.5 cm,磨钻磨除枕骨大孔上缘约 2cm×3cm枕骨外板,然后用椎板钳咬除枕骨内板,扩大枕骨大孔,至硬膜不再受压为止。切除范围不应过大,以免影响植骨融合。磨钻打磨枕骨外板及 C2~3椎板制备植骨面,取自体髂骨将其咬成碎粒,植于枕颈间、C2~3椎板及小关节突间。冲洗切口,置引流管 1枚 ,逐层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3~5 d,给予适当的激素、脱水剂及营养神经治疗。 24~ 48h后根据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并早期行康复锻炼。3 d后允许在头颈胸支具保护下坐起并逐渐下地活动。支具保护时间一般为6~12个月。术后每月拍摄X线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2~ 48个月,平均 32个月。20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6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6分。16例患者四肢腱反射恢复正常,肌力 5级,病理征转阴,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4例患者四肢腱反射仍亢进,肌力 3~4级,病理征阳性,达到生活可自理。术后 6~ 12个月 X线复查示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好,无松动断裂。

典型病例为一女性患者,36岁,颅底凹陷症,齿状突发育不良,头颈部外伤后发病,术前 JO A评分 5分,术后恢复到12分 (见图 1~3)。

3 讨 论

图1 术前正侧位X线片

图2 术前M RI示寰枢椎脱位 ,脊髓受压

图3 术后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充分

颅底凹陷发病率较高,约占该区畸形的 90%。由于枕骨基底凹入颅腔,齿状突尖更接近于枕骨大孔,使脑干和脊髓周围的空间变小。在生长和发育中,虽可保持相对稳定而较长时期不发病,但由于畸形存在,寰枢关节负荷增加,代偿性活动加大,累积性劳损将使寰枢间韧带和关节囊松弛,从而渐进发生寰枢椎不稳,逐渐发生脱位或由轻微外伤造成急性寰枢关节脱位,颈髓和延髓受压,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组病例均为颅底凹陷患者,受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及膀胱功能障碍。

3.1 强调术前牵引复位的意义 对于本组 20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患者,由于脊髓前后受压,如单纯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术,疗效欠佳。而前方压迫的解除则需要寰枢椎脱位的复位。我们对 20例患者均行颅骨牵引,其中 18例在牵引 4~ 10 d后复位,所以说颅骨牵引是复位的重要手段。经颅骨牵引 18例患者复位,占90%。解除了前方的压迫,为后路减压及颈枕融合创造了条件,避免经口咽松解的手术风险。

另外,牵引过程中要耐心仔细,要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牵引的重要性。牵引过程中要保持床单、床位整洁,保持患者局部干爽清洁;注意骶尾部皮肤护理,鼓励并协助患者定时抬高腰部 ,同时局部进行按摩;加强枕部皮肤护理,患者头下置特制棉圈(根据患者头径做一棉圈,再据此做一周径小于5cm的棉圈),定时更换大、小圈,并进行脑后皮肤按摩。本组患者无骶尾部褥疮发生。有 1例出现枕部压疮,加强颈枕部护理,定期放松牵引,手术延迟一周后进行。

3.2 重建枕颈部稳定性 对于单纯畸形,部分学者[2]采用单纯后方结构切除减压而融合固定,早期可获满意疗效;而当畸形合并寰枢椎不稳时,手术减压亦是对该区结构的破坏,从而使不稳加重,以致远期效果不佳。宋跃明等[3]采用枕骨大孔扩大术治疗上颈椎与颅底先天性畸形伴寰枢椎脱位,其短期内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有 91.7%的病例术后神经症状改善后再度复发,甚至加重,由此可见重建枕颈部的稳定性,是提高治疗效果和防止复发的关键。由于该部位结构异常 ,常合并寰椎枕化、颅底内陷,不具备寰枢椎融合的骨性结构,所以行后路颈枕融合是最佳选择。早期颈枕融合不用内固定,或仅用一般的钢丝螺钉作简单的固定,术后即刻稳定性非常差。文献报道植骨不愈合率为14.3%~33.3%[4]。因此,为了防止发生植骨块移位及植骨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常需卧石膏床4~ 6周,再改用头颈胸石膏固定2~3个月。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在行枕颈融合的同时行枕颈部内固定术[5]。

理想的颈部内固定应具备以下特点:a)能够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b)在应用内固定系统的硬件固定时,无需进入椎管或颅内;c)可在固定的同时进行减压;d)内固定系统只固定不稳节段。我们采用强生Kaneda枕颈固定系统,行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固定,枕骨 V形钢板置于枕外隆突处。童春民等[6]对 31例正常成人颅骨厚度进行 CT测量,结果显示在距后正中线两侧40 mm的范围内,枕骨最厚为枕外隆凸处(18.85±3.49)mm,螺钉固定在枕外隆突处拔出力最大,因此枕外隆凸是枕骨最佳的植钉部位。我们用2枚螺钉将枕骨钢板固定于枕外隆凸处,螺钉头为平头,植钉不穿透内层板障,深度可达 10~ 13 mm。植钉的风险主要是损伤硬脑膜及静脉窦,研究表明在厚度超过 7mm的枕骨区域,单层皮质螺钉和双层皮质螺钉及钢丝的拔出力相当,却可避免双层皮质螺钉和钢丝固定的潜在危险性。我们 20例患者均无硬脑膜及静脉窦损伤发生,术后也无枕部螺钉拔出的现象发生。

颈椎椎弓根是颈椎最坚强的骨结构,对置入其中的螺钉有“紧握”作用。Abumi等[7]报道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行枕颈融合 26例,随访所有病例植骨愈合良好,无螺钉松动、断裂。Jones等[8]在人的颈椎标本上对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进行拔出试验比较,发现椎弓根螺钉的平均拔出力是 677N,侧块螺钉是 355 N。枕骨钢板和 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三者之间通过钛棒相连,可经后路进行畸形纠正,提供了即刻稳定性,极大地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椎弓根、侧块螺钉固定不涉及椎板,对后路行椎板切除减压同时需重建枕颈稳定性的患者很有价值。枕颈融合术中融合颈椎的范围并无限定,多数文献报道为 C2~4;由于融合的脊柱节段越多,生理运动丢失就越多,邻近节段代偿性负荷也越大,更易退变与不稳 ,因此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脊柱融合的节段应尽可能少。生物力学实验[9]证明,任何方法的内固定,仅为正常生理稳定性的 50%。没有可靠的外固定支持,术后损伤的上颈椎活动范围增大,各种韧带需承受的张力增高,内固定会因过度活动而丧失作用。术后我们采用头颈胸支具固定3个月,对术后顺利的植骨融合也很有意义。

3.3 手术的治疗体会及注意事项 a)枕颈融合虽然对上颈椎不稳疗效肯定,但枕颈固定后上颈椎大部分活动丧失,因此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b)强调颅骨牵引复位的重要性,我们20例患者有 18例经颅骨牵引复位,避免了前路手术松解造成感染等并发症。c)采用内固定融合技术必须保持正常的枕颈角度(105°),以使眼睛保持水平。手术时体位至关重要,我们采用头架固定头部,双侧肩部用胶布固定于手术床,保持枕颈部正常的角度。d)在暴露或切除寰椎后弓时离开中线不可超过 15mm,此处有椎动脉颅外段及其伴行的静脉。在下方寰椎后弓枢椎间有 C2神经根,通常都伴有较粗大的静脉丛,如果损伤会造成汹涌的出血,电凝常无效,切不可盲目钳夹,应迅速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e)我国人的枢椎椎弓根宽度平均为(8.25±1.05)mm,可应用 3.5~ 4.5 mm直径螺钉固定;但有17.5%的人小于4.5mm,枢椎椎弓根位于3.8~ 4.5mm者,可应用 2.7mm直径螺钉内固定;椎弓根宽度小于3.8mm,不适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因此,术前应常规行寰、枢椎 CT扫描与三维重建,了解枢椎椎弓根宽度,避免螺钉穿出椎弓根,损伤脊髓神经与椎动脉。f)由于内固定坚强可靠,我们用碎粒进行植骨,增加了与植骨床的接触面积,可自然塑形。

综上所述,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术前有效的牵引复位和手术重建枕颈区的稳定性是治疗的关键。

[1]侯树勋.脊柱外科学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068.

[2]Nicholson JT,Sherk HH. Anomalies of the occipitocervical artic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68,50(2):295-304.

[3]宋跃明,饶书城,代禧祚,等.枕骨大孔扩大术治疗上颈椎与颅底先天性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远期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5,5(3):108-110.

[4]Grob D,Schutz U,Piotz G.Occipitocervical fus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 Orthop,1999,(366):46-53.

[5]侯铁胜,李明,赵杰,等.枕颈 CD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3):201-203.

[6]童春民,吴景凯,龚遂良,等.成人颅骨枕骨厚度 CT测量 [J].浙江临床医学 ,2003,5(3):168-169.

[7]AbumiK,TakadaT,Shono Y,et al.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reconstruction using cervical pedicle screws and plate-rod systems[J].Spine,1999,24(14):1425-1434.

[8]Jones EL,Heller JG,Silcox DH,et al.Cervical pedicle screws versus lateral mass screws: anatomic feasibility and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J].Spine,1997,22(9):977-982.

[9]杨双石,刘景发,朱青安,等.齿状突Ⅱ 型骨折后枕颈部生物力学的变化规律 [J].医用生物力学,1996,11(1):38-41.

猜你喜欢

枕骨寰枢椎颅骨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寰枢椎不稳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后路枕骨髁螺钉技术研究进展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枕骨大孔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组诗)
枕骨髁骨折:历史回顾及诊治现状
2016广总脊柱外科论坛暨经口寰枢椎内固定(TARP)技术及颈椎前后路内固定技术workshop学习班掠影
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五)
寰枢椎脱位诊断与分型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