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5例临床观察
2010-06-08张桂花
张桂花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因泵衰竭和(或)心电紊乱而致心血管事件上升,虽然近几年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我院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本病65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的CHF患者128例,且中医辨证为气虚(阳虚)血瘀、水饮内停证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男44例,女21例,年龄 43岁~76岁;心功能Ⅱ级20例,Ⅲ级32例,Ⅳ级13例。对照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44岁~75岁;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33例,Ⅳ级12例。两组年龄、病程、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等经齐同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病例选择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导原则》[1],中医辨证为气虚(阳虚)血瘀证、水饮内停证。心功能分级参照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1.3 排除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15 d内;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尚未控制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未按规定服药者。
1.4 治疗方法 参照《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2],两组在给予卧床休息、限盐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据具体情况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若咳嗽改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科素亚或代文、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等。治疗组加服中药(由红参、炙甘草、生蒲黄、丹参、猪苓、白术、黄芪、桂枝组成),每日 1剂,8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包括详细体检,心悸、气短症状,心率,肺部啰音,浮肿程度,肝大程度;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用药前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及检测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
1.6 测定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左室短轴缩短率(FS)。血浆脑钠肽(BNP)检测方法:静脉采血2 mL,抗凝,高速离心分离血浆,采用免疫放射法,由天津协和医药公司提供美国产SHIONORIA、BNP试剂盒(批号23B)。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
1.7.1 心功能分级标准 治愈:心功能纠正至Ⅰ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正常;显效:心功能进步2级以上,而未达到Ⅰ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而未达到Ⅰ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死亡。
1.7.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根据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 2分,重度计3分。治疗前后累计积分值。
1.8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检验,应用 SPSS 10.0软件统计包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改善情况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率变化(见表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率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率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率变化(±s)
组别 n 中医证候积分(分)心率(/min)治疗组 治疗前 65 12.2±3.8 85.6±14.3治疗后 65 5.0±2.71)3) 71.2±9.21)2)对照组 治疗前 63 13.1±3.5 84.9±13.7治疗后 63 7.0±3.61) 74.8±8.1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3)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变化(见表3)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除LVESD、FS外其他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 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 LVEF、SV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s)
组别 n LVESD(mm)LVEDD(mm)LVEF(%)SV(mL)CO(L/min)FS(%)治疗组 治疗前 65 50.1±10.2 61.92±9.86 44.2±12.1 47.20±11.6 3.69±1.21 24.3±4.7治疗后 65 44.0±11.62) 55.63±10.202) 57.6±11.72)3) 70.85±15.92)4) 4.95±1.802) 28.5±5.12)对照组 治疗前 63 51.8±11.3 62.71±10.19 45.8±11.9 48.60±12.4 3.70±1.13 25.9±4.9治疗后 63 47.9±10.9 59.03±9.201) 53.3±10.62) 63.53±13.82) 4.62±1.492) 26.1±5.7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4)P<0.01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05.33±35.00)pg/mL、(189.20±46.00)pg/mL,对照组分别为(597.40±38.00)pg/mL、(208.60±51.00)pg/mL;治疗组血浆BNP下降更为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CHF在50岁~59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为 1%,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发病率相应上升1倍,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年来随着对钠利尿肽系统的深入研究,心钠肽(ANP)和BN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Groenning等[3,4]进行了多种血浆神经内分泌激素对心功能评价价值的研究,认为BNP是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最强标志物,在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而未出现任何症状时该指标已有所升高,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指标,而且对预后判断及药物调整有很好的作用。目前对于CHF的治疗,已由单纯的改善血流动力学转向全面的交感神经控制,不仅注重改善临床症状的急性治疗,更注重提高生存率的慢性生物治疗[5],如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降低 CHF病死率。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低血压时ACEI的应用,心率缓慢时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高尿酸或痛风时利尿剂的应用等,这为中医治疗CHF提供了空间。CHF属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心、脾、肾之阳气虚,标实多见血瘀、水饮、痰浊,而心气虚则是 CHF的共同病机,贯穿疾病始终,血瘀亦伴随着心气虚而存在于整个CHF病程中。中药具有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作用。本研究发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加用中药可使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血浆BNP水平显著下降。表明加用中药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57 6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3]Groenning BA,Nilsson JC,Sondergaard L,et al.Evaluation of i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increased dimensions by multiple neurohumoral plasma concentrations[J].Eur J Heart Fail,2001,3(6):699-708.
[4]赵丽,吴学思,韩智红,等.B型利钠肽检测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评估[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52.
[5]孙宁玲.高血压与心力衰竭[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