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2010-05-29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1 工区概况
图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研究区位置图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三叠系总体为一西翼陡窄东翼宽缓的不对称南北向矩形盆地,盆地边缘断裂褶皱较发育,而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一般不足1°[1]。冯地坑-洪德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在区域构造上西接天环坳陷,东邻伊陕斜坡,工区包括北起冯地坑北部池401井,南至洪德,东至王盘山,西达麻黄山(见图1)。按沉积旋回将延长组从上到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2],其中长7油层组是主力油层之一,厚约80~100m。采用标志层~旋回分析法,将长7油层组再细分为长71、长72和长73小层。在晚三叠系延长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内陆淡水湖盆,经历了完整的湖进一湖退过程。长7油层组沉积期湖盆发展由盛转衰,从长73、长72小层到长71小层湖盆范围逐渐缩小,在山城-刘峁塬-白马崾岘连线以南发育浅湖相。砂体多发育在工区北部,砂体展布受物源和沉积体系的控制,在平面上主要呈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展布,且砂体沿南北向较东西向连通性好。
2 沉积环境判别标志
2.1 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长7油层组时期,岩石类型包括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和中粒砂岩,发育的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见图2)。砂岩的矿物成分特征表现为:石英含量23.08%~55.99%,长石含量18.23%~65.22%,岩屑含量8.18%~31.21%;杂基成分以高岭石、伊利石和云母为主。砂岩的颜色以灰色、灰绿色及褐灰色为主。砂岩颗粒磨圆程度差,多为次棱角状,少见次圆状,分选差到中等,颗粒支撑为主。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砂岩的矿物成熟度普遍较低,属于沉积水体能量较低、弱还原环境的产物。
Ⅰ:石英砂岩;Ⅱ:亚长石砂岩;Ⅲ:亚岩屑砂岩;Ⅳ:长石砂岩;Ⅴ:岩屑长石砂岩;Ⅵ:长石岩屑砂岩;Ⅶ:岩屑砂岩图2 冯地坑-洪德地区延长组长7砂岩分类图
2.2 沉积构造特征
流动成因的构造主要有平行层理、水平层理、板槽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粒序层理、波状层理。层面构造主要为底冲刷构造,砂岩底面起伏不平,其中见大量冲刷泥砾,指示单向水流特征。同生变形构造主要有滑塌变形构造、包卷层理、砂枕或砂球构造。这些沉积构造均反映了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2.3 古生物标志
古生物化石比较单调,砂岩和泥岩中主要含较多的植物碎屑、茎杆及叶片印模。虽然总体上植物碎屑相对较多,但岩心中也反映出了从北部向南部植物碎屑的数量逐渐减少、个体大小变小的特征,这些可从侧面反映出该区沉积物由北向南搬运,且可能有较短的搬运距离。
2.4 测井相标志
图3 黄114井钟形-水下分支河道
长7油层组测井曲线的幅度以中、低幅为主,且以低幅所占比例最大,这显然与沉积物粒度较细有关。突变式接触在该区很发育,尤其是底部突变更为常见,反映沉积体沉积前后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供应类型的剧烈变化。顶部渐变式较多见,指示沉积介质水动力强度的逐渐减小和(或)相对粗粒沉积物供给的减少。测井曲线的光滑程度有微齿和齿化2种,尤以微齿较为常见,表明砂岩具中等程度的分选性。砂岩测井曲线的形状有钟形(见图3)、箱形、漏斗形、中-低幅指状指形、微齿形或直线形以及复合型[3]。
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综合以上沉积特征分析认为,长7油层组发育成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图4),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2种亚相,湖泊相发育浅湖亚相。
3.1 三角洲前缘各微相特征
研究区三角洲前缘砂体以细砂-粉砂为主,发育有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
图4 冯地坑-洪德地区长7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
1)水下分支河道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为陆上分支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海延伸过程中,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度增大[4]。沉积物以浅灰色、灰色的细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泥质较少。河道中可见大量的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冲刷-充填构造,并局部可见层内的变形构造。自然电位曲线特征为低至中幅微齿或齿化钟形,有时呈箱形或两者的复合[5]。粒度频率累计曲线均表现为两段式,显示出砂岩碎屑物质主要由跳跃总体与悬浮总体组成,缺少滚动总体。
2)水下天然堤微相 水下天然堤是陆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分布于水下分支河道两侧,沉积物为极细的砂和粉砂。粒度概率曲线基本上只含有悬浮总体特征,常具有少量的粘土夹层。沉积构造有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包卷层理等,并可见植物碎屑和生物钻孔。其电性特征为河道砂体上部连续变细的钟形曲线细尾部分,很少单独出现。
3)支流间湾微相 支流间湾以深灰色泥岩沉积为主,含少量的粉砂或细砂。常呈泥岩夹薄层的砂岩。发育水平层理、透镜状层理及脉状层理,局部可见浪成波痕和植物残屑等,生物钻孔较发育。电测曲线为微齿化或平滑的曲线。
4)河口砂坝微相 河口砂坝位于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较大。由于水流的反复冲刷淘选砂质较纯,而且分选性较好,主要为一些细砂和粉砂组成。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局部可见水流或波浪成因的波痕。测井曲线形态以微齿或光滑的漏斗形或指形为主,或漏斗形一箱形的复合型。
5)前缘席状砂微相 前缘席状砂是河口砂坝受波浪流水淘洗和筛选,并发生侧向迁移形成的。该区席状砂沉积以细砂和粉砂为主,一般砂质较纯、分选好。沉积构造包括交错层理、砂纹层理及水平层理等。测井曲线形态为指状。
3.2 前三角洲亚相特征
前三角洲是指河流携带入湖沉积的泥质和细粉砂等细粒部分,在河口处由于水动力强不能沉积下来,继续呈悬浮状态向前搬运到较安静环境才沉积下来。表现为灰色泥岩或页岩夹粉砂岩薄层,因此很难和浅湖沉积区别开。
3.3 浅湖亚相特征
浅湖岩石类型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可夹有少量透镜体。砂岩胶结物以泥质、钙质为主,分选和磨圆度较好。层理类型多以水平、波状层理为主,水动力强度较大的浅湖区具小型交错层理,砂泥岩交互沉积时,可形成透镜状层理。浅湖沉积的自然电位曲线低平,自然伽玛曲线基本是低幅值,呈齿状,有较低的尖峰,声速曲线为低幅的小锯齿状,偶有低峰,反映了砂泥岩间互层的韵律特征[6]。
4 沉积模式
图5 冯地坑-洪德地区长7油层组沉积模式图
通过对工区长7油层组时期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建立了长7油层组沉积模式图(见图5)。由图5可知,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工区发育了曲流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三角洲砂体自北西、北东及盆地的西部边缘3个方向推进,可划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工区南部为滨浅湖相,主要以浅灰、灰绿色粘土岩、粉砂岩为主。在南部地区还局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以水下分支河道微相为主。
5 结 语
长7油层组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属于气候潮湿、地势平坦的河流一湖泊过渡沉积环境,发育了一套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湖泊相发育浅湖亚相,在山城-刘峁塬-白马崾岘连线以南。曲流河三角洲相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2种亚相,前者可划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后者发育前三角洲泥微相。根据研究区沉积体系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1]杨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及含油性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4.4~6.
[2]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5,7(1):35~44.
[3] 王贵文,郭荣坤.测井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29~131.
[4] 朱筱敏.沉积岩石学 [M].第4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98.
[5] 于民凤,程日辉,那晓红.陆相盆地主要沉积微相的测井特征[J].世界地质,2005,24(2):182~187.
[6] 石硕.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研究 [D].西安:西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