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68例
2010-04-25张发英青海省中医院针灸科西宁810000
张发英 青海省中医院针灸科(西宁 810000)
督灸,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并使之发疱,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特殊艾灸法,是在传统中医外治法的基础上创新技术。我科用督灸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6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68例患者均是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 39例,女 19例;年龄最大者 56岁,最小者 16岁,平均 36岁。对照组 40例,均为我院风湿科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一般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美洛西康、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所有病历诊断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强直性脊柱炎纽约标准”[1]。
临床表现 关节症状:腰骶部僵硬和疼痛,外周大关节肿痛,其它部位附着点的炎症:早期常见足跟痛或足底痛跟腱附着点压痛。肋胸骨连接部、脊椎骨突、髂嵴大转子、坐骨结节、胫骨结节部位亦有局部疼痛或压痛。病情严重时,因胸痛伴胸廓活动度下降,呼吸功能受影响。随着病程进展,整个脊柱可发生自上而下的强直,也可腰椎前凸,呈谦恭状态,胸椎后突而驼背,头部前倾、含胸、胸廓扁平、腹部突出、呼吸靠膈肌运动,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全身关节的僵直残废。
实验室检查 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血沉和 C反应蛋白常升高,90%以上的患者 HLA-B27阳性,血 IgA也常增高。
X线检查 骶髂关节是本病最常受累的部位,多呈对称性,可见关节面皮质密度减低,骨质破坏,关节边缘硬化、束状改变,关节间隙变窄等,晚期关节发生骨性强直,病变一般在骶髂关节的下 2/3处开始,逐渐进展,最后可侵犯整个关节。腰椎正侧位片:可见骨质疏松,骨突关节模糊,椎体方形变,晚期脊柱竹节样变为本病的特征性改变。CT检查:早期骶髂关节炎的 X线表现很难确定,CT分辨率高,可发现骶髂关节微小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磁共振:早期的软骨损害和炎症相邻位置的骨髓水肿,借助造影剂可见骶髂关节间隙炎症部位显影增强。
治疗方法 选择体位:裸背俯卧位,让患者舒适为主,备好姜汁和姜末。取穴:以督脉为中心,自大椎穴至长强穴。消毒:用 75%酒精自大椎至长强穴、脊柱间两旁消毒 3次。涂沫姜汁自上而下呈线形状涂沫。撒督灸粉:于督脉经上呈线状均匀一致。 10cm×100cm大小的桑皮纸置于督脉药粉上面,铺姜泥以上窄下宽剃形状,上置艾柱放稳以免掉落,艾柱要搓紧,前后放置要均匀,衔接要紧凑。督灸粉以丁香回阳散为主,主要成分有丁香、肉桂、桂枝等。换艾柱:第 1遍艾柱燃烧完后,换第 2、第 3遍。去姜:待艾柱 3次完全燃烧后,取下桑皮纸、姜末,用温水、毛巾轻滚擦药粉和姜末,不能损伤皮肤。放水疱:治疗后 4~ 6h背部施灸部位(督脉)开始起疱,第 2d早晨治疗部位消毒后用 7号消毒针头刺破水疱下端,疱液自然流出,嘱患者不要涂抹其它药物、洗澡,保持局部干燥,自然结痂,自然脱落。督灸治疗一般 20~ 25d治疗 1次。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好转,各关节及脊柱活动正常;好转:症状好转,关节活动时好时坏;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治疗结果 68例患者中,多者治疗 10余次,少者治疗 3次,显效 42例,好转 26例,总有效率 100%。治疗次数越多,效果越佳。大多数患者治疗后 2周内,全身舒适,无疼痛、僵硬,待 3周后,又觉全身不适,骶髂关节僵硬。督灸治疗一般 20d至 25d治疗 1次,治疗 8~ 9次后,20d左右无明显不适感,因此病比较顽固无法根治,经常治疗,可很好控制病情,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附表 督灸组与药物组对比
讨 论 督灸是源于《素问◦调经论》中“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和“病在骨,火卒针、药熨”[2]的药熨之法。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古籍中称为“大偻”。中医理论认为大偻的发病与脑、肾和督脉有关。病在脊柱属督脉,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脊里,上通于脑并与肾相络,与六阳经相会,统帅一身阳气。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位主要在骶髂关节及脊柱的肌腱与骨膜附着点,累及筋骨。肾主骨,肝主筋,筋骨之病乃肝肾之病。肾主精,肝主血,肾与肝的关系,即乙癸同源,精血互化,互为补充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又受大脑的调控。大偻的发病机理,归属于肾与督脉阳气衰弱不能温煦腰脊,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风寒湿诸邪乘虚侵袭腰部而成。现代病理机制主要是β-内啡肽含量降低,HLA-B27基因异常表达,免疫和内分泌机能紊乱,引起脊柱僵硬、疼痛,不能屈伸和转侧,功能受限。督灸可以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使治疗直达病所。运用中医的配伍技巧,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灸的综合作用熔为一炉,充分发挥温肾壮阳、行气破瘀、拔毒散结、祛寒利湿、通督止痛之功。临床研究发现,督灸可降低 HLAB27基因的异常表达,升高β-内啡肽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免疫紊乱,减少免疫反应性炎性损伤,调节细胞因子,降低骨 破坏指标,控制病情,改善畸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叶任高.内科学 [M].第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4-906.
[2]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