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胃解毒通络法治疗胃癌前病变 71例疗效观察
2010-04-13赵福俊
赵福俊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山东菏泽 274015)
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M)和(或)不典型增生(ATP)被WHO列为胃癌前病变(GPL),病程可达数年,逆转和阻断GPL的发展成为胃癌防治的热点。2001年7月~2008年6月,我院采用中药健胃解毒通络法治疗 GPL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同期我院收治GPL 1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71例,男 37例、女 34例,年龄 37~76岁、平均 51.5岁,病程 1~18 a、平均 8.5 a;CAG伴 IM 51例、伴 ATP 41例、伴 IM和 ATP 24例。对照组 60例,男 30例、女 30例,年龄 35~75岁、平均 49.5岁,病程 2~ 20 a、平均 9.5 a;CAG伴 IM 40例、伴 ATP 35例、伴 IM和 ATP 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及饮食习惯无统计学差异(P>0.05)。131例排除以下患者:病理诊断已癌变者;年龄 20岁以下或 80岁以上者;严重肝肾损害或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妇女;不能坚持服用中药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健脾益气、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中药。 药物组成:黄芪 30g、白术 12g、党参 12g、当归 12g、丹参 30g、桃仁 6g、三七 3g(冲)、黄连 10g、露蜂房 15g、白花蛇舌草 15g、半枝莲 12g、佛手 12g、甘草 6 g,取水煎液 300 m l。 1剂/d,早晚饭前 2次分服。 3周为 1个疗程,共 8个疗程。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多酶片、阿莫西林、果胶铋等常规治疗。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 CAG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的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IM或 ATP恢复正常或减轻 2级;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 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 1级以上,腺体萎缩,IM或 ATP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结果:治疗组显效 21例,有效 44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 96.5%;对照组显效 10例,有效 32例,无效 18例,总有效率 70.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讨论:GPL与胃癌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IM→ATP→胃癌,这种转变过程为现代医学所共识。国内外资料表明,CAG伴 IM和(或)ATP时,其癌变率为 10%~14%,GPL的有效逆转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CAG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位在脾胃,病程迁延,病机复杂,临床上以脾胃虚弱兼血瘀型多见。胃为阳腑,喜润恶燥,喜通恶滞,喜降恶升,多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胃失和降,胃失濡养导致胃腺体萎缩,日久气滞血运不畅胃络瘀阻。出现一系列胃脘疼痛,胀满呃逆嗳气纳差、乏力、大便不调等临床症状。笔者采用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健脾,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当归、丹参、桃仁、三七活血化瘀通络;半枝莲、白花蛇草、露蜂房抑癌散结消积;黄连清热解毒,佛手行气消痞不伤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单核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加病原微生物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白术、党参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突变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当归、丹参、桃仁、三七活血化瘀,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使胃黏膜缺血缺氧得到改善,而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增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功能,逆转腺体萎缩和不典型增生。半枝莲、白花蛇草、露蜂房具有抑癌抗癌细胞生长的作用,黄连中小檗碱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合成,诸药配伍,恢复胃的清润通降、气血流通的正常生理环境。本研究表明,采用中医宏观辩证与西医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针对性强的中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病情,阻断 GPL的发展,是提高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