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联素与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10-07-16钱铁镛
钱铁镛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2)
为探讨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关系,2008年 1月 ~2008年 12月,我们对糖尿病有或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同期我院住院的初诊 2型糖尿病 108例,男53例、女 55例,年龄(48.80±5.33)岁。患者均除外合并微血管病变、近期妊娠、口服抗凝剂和类固醇激素、肿瘤,创伤、肝肾疾患。以颈动脉主干,股浅、股深动脉分叉近端 10mm内及胫前、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为探测点,采用HP-5500彩色超声仪观察血管病变,将 108例患者分为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 54例(观察组)和 2型糖尿病无动脉粥样硬化组 54例(对照组)。
方法: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联素。FBG测定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TG、TC、LDL-C采用氧化酶联比色法,由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测定;血清脂联素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北京博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 SPSS 10.0统计软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血糖、血脂及脂联素水平见表 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TC、L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两组血糖、血脂及脂联素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糖、血脂及脂联素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FBG(mmol/L)TG(mmol/L)TC(mmol/L)LDL-C(mmol/L)脂联素(μg/m l)对照组 54 12.6±1.5 2.6±0.3 5.0±0.9 3.0±0.5 5.4±0.9观察组 54 12.8±1.6 2.8±0.4 5.4±0.8*3.4±0.6*3.6±0.7*
讨论:脂联素是脂肪组织特异性血浆蛋白,与肥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相关。脂联素可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主要作用机制为:①脂联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产生:体外试验发现,生理浓度的脂联素(15~25 mg/L)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血管黏附分子-1、E选择素、人类大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脂肪细胞分泌侵袭性因子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和保护性因子如脂联素,它们可以随血液流动到达血管壁。保护性因子减少和侵袭性因子增加均可加重血管疾病,因此,脂联素在脂肪—血管轴中具有重要作用。②脂联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及黏附:脂联素可能通过cAMP-PKA及核因子-κB的信号传递通路抑制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和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调控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③脂联素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体外实验表明,生理浓度的脂联素即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与平滑肌细胞结合,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脂联素可抑制HB-EGF及 PDGF-AA诱导的细胞外相关激酶的磷酸化,对 HB-EGF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④脂联素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脂联素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前体细胞的生成、抑制成熟巨噬细胞的功能,前者在炎症的晚期可以防止炎症的慢性持续,后者在炎症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脂联素作为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