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①
2010-04-13郭加书
郭加书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山东青岛 255610)
论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①
郭加书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山东青岛 255610)
网络文化是伴随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双重影响,即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和独特魅力,同时,网络文化和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正确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加强网络内容管理,建立舆论监控和引导机制,正确引领网络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信息化;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二 OO六——二 O二O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的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一种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正逐渐蔓延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同的人们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洗礼,可以说,网络文化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往,万象纷呈,构成人间光怪陆离的迷人现象②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可以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需求。网络文化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正全面介入青少年社会化的全过程,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 I C)2010年 1月 15日刚刚发布的第 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10到 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网民超过 1.2亿,是我国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占网民总数的 31.8%,此外,低龄网民比例不断上升,10岁以下网民群体已增至 1.1%。继 2008年 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2007年才开始上网的新增网民人群中,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较快,拉动因素之一是中小学学校的互联网接入比例在增加。此外,41至 50岁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互联网呈现向各年龄阶层扩散的趋势;互联网逐步向学历低的人群渗透,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互联网。
网络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1987年 9月,我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 4月 20日,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当时的信道宽度只有 64Kbps。这一年,动工建设了第一代中国教育科研网,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 Internet的第七十七个国家。1997年 1月 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我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这些重大事件,标志着网络文化和网络宣传在我国的诞生与发展。①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http://theory.southcn.com/wenszj/content/2008-01/30/content_4318218.htm.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2亿多个博客,网民每天发布的博客文章超过 400万篇,各类论坛每天新增的帖文更是难以计数。如此巨大数量的论坛、博文以及帖文,在世界各国都是难以想象的。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它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②杨向明:《网络文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 5期。;是一个描述信息时代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多种文化形式或文化产品的概念,是由 Internet产生并依赖于其发展的所有的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一个集合体。
在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它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意识一旦在网络中扩散和蔓延,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各种方式迅速传播。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有利于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对互联网进行管理,致力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致力于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中国对互联网的管理,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上述法律法规,中国依法保护网上言论自由,保护网上知识产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禁止利用互联网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煽动民族仇恨和民族分裂、宣扬邪教以及散布淫秽、色情、暴力和恐怖等信息。③国 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言人:《就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情况答记者问》,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25/content_12867857.htm.
二、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网络文化和意识网络文化。物质网络文化依托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将网络技术、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非典型性社会系统”的基础,为人类在其中活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意识网络文化,是人类在其中借助人类改造自然产生的“非典型性社会系统”的物质基础,从事与人类意识相关的活动。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情感、思想等相互交融,逐渐建构起一套自发的网络道德观念,成为意识网络文化的主体。
网络文化的主体是指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网民;客体是指网民在开展网上文化活动时的指向,包括自然界、人和社会等;中介是指构成网络的硬件、软件以及通过网络技术平台传输的数字化符号等;价值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而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网络文化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网络文化承袭了现代理性精神并以虚拟的方式将其拓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理性形式——网络理性。④丁三青,王希鹏:《网络文化概念及内涵辨析》,《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第 3期。
(一)网络文化具有超时空和虚拟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交际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仅仅局限于见面、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交际模式,即时的网络交际和开放的交流空间让传统的文化、地域等因素逐渐淡化。网络社会的建立不是现实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照搬,但又借鉴很多规范、成熟的措施,形成了一个模拟现实社会却不典型的网络社会。它的发展和交流具有跳跃性,不是线性发展,超越时空的界限。而这种环境为网民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同样提供了便利,使他们的行为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这对于青少年正确行为方式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二)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和开放性
作为一种模拟社会建立的网络社会,网民不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提供者。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再独占信息资源,更多的网民以信息生产者的身份出现,特别是在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方面,比如南京“天价烟”案、温州“赴美考察团案”。诸如 QQ、泡泡、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特别是手机网络的扩展,更加方便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网络文化的快捷性和即时性
网络受到人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快捷、迅速。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全球发生的任何大事,这种优势是电视、广播等传媒难以企及的。网络的快捷性为网民提供了诸多便利,适应了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而网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网络中的互动与其它媒体中互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时间——网络可以实现即时交流。这种即时性不仅仅体现在即时聊天中,而且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网络生活之中。
收集资料是每一个研究者必需的日常工作。在网络中,资料的收集变得迅速而有效。人们不必花上几日甚至数周的时间去等待书的送达,不必一橱一橱寻找教授列出的参考阅读书目,只需将需要的目录输入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不出门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资料。当系统采用即时运作,且信息以光速移动时,势必加快文化的新陈代谢。
(四)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宽容性
网络的互动交流呈现出多维度、宽范围、深层次的特点。网上交往的匿名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平等的交往机会。在网上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那样的纵向交往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共同身份的横向交往关系。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发言权。交往的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平和、轻松的心情进行交流,大家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这有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文化氛围。
网络新生代正积极地纳入科技观点,朝更大的社会包容性发展①王俊秀:《网络文学:新文明的号角》,http://tech.sina.com.cn/i/c/2003-02-10/1556164520.shtml.。绝大多数的网民对于交流沟通的对象及对象的年龄层次等,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和限制,网络上的基本权利就是信息的存取及意见的表达,这正是网络文化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宽容性还表现在自由性上,自由又分为技巧的自由和内容的自由。
(五)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自主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既有经济政治、科教文卫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不乏渲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内容。网络文化犹如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可以满足不同品位、不同心理需求的网民的需要,这对众多追求个性发展、崇尚民主平等的青年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使他们产生多元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网络文化应该或者说必须建立一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律条,用以指导和规范公民的网络行为,以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
三、网络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重在建设,管理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网络技术和应用的普及开辟了网络生活的新时代,网络信息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青少年,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少年从小接触新鲜事物,适应能力强,叛逆心重,加上现在家庭和学校教育模式的落后,易于一意孤行,在网络空间中寻找刺激、安慰、鼓励和成就感。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的自然性得以充分发挥,社会性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网络道德失范、网上犯罪情况愈演愈烈。公民道德是一个社会优秀文化的继承和总结,既包含传统的优秀美德,又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对社会文明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重视物质文明更应该重视精神文明,在青年学生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文意识、法制意识、关爱意识和开拓意识,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价值观和事业观。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有了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青年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不息,才能创造无悔的青春和毕生的成功”。爱国,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在新一代的青年学生中。90后学生一般被认为是“毁掉的一代”,但是通过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却展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超强的爱国精神。近期,武汉三名大学生更是体现出了大学生关爱他人、甘于奉献的社会道德观念。爱国主义已经在部分青年学生的头脑之中扎下根。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很多的学生却陷入网络,找不清方向和目标。爱国主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民族的精神和热情。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抢夺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磨砺教育、实践教育使爱国主义扎根到学生的理念中,逐渐外化为实际行动,将爱国之情变为报国之志。
(三)以大学校园阵地为依托,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先进的文化环境对学生道德规范与人格养成起着巨大作用,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用先进优秀的文化产品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让网络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健康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阵地,以抵制网络负面信息的侵蚀。②郭加书等:《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 6期。
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对学生道德规范与人格养成起着巨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提高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同时,要用优秀的文化产品占据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战地,通过现实的校园文化能动地映射到校园网络文化上,通过典型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非典型性校园网络文化,提高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适应性,让网络文化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的阵地。
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向青少年输入“立人”、“达人”的传统思想 ,宣传“仁、义、礼、智、信 ”和“恭、宽、信、敏、慧 ”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年学生的荣辱观和道德观。用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历代知识分子忧国优民的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对人生、自己、别人、集体、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③刘向信:《开展爱党教育 让大学生信任党和忠于党》,《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 12期。。
四、网络文化管理和舆论引导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众在互联网上表达的意见,重视发挥互联网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注重通过互联网征求民众意见。一些部门还开设网站接受公众举报。但是,网络开放互动的特性,让网民畅所欲言,想自己之所想、言自己之所言,在网上易形成网络焦点,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网上舆情分析,正确引导舆论,推动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网络信息和舆论监控机制建设
及时掌握青年学生的网络动态和网络思维,加强网络健康建设与管理。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兴趣度较高,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参与度较高,但是看待问题比较片面,易于偏激和激化。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敏锐的舆论分析意识,及时观察学生的动向,从网络论坛、各大网站留言板等捕捉倾向性、苗头性的情况,全面、准确、及时、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分析研究。
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信息和舆论引导机制,切实做好正面宣传,围绕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成就,加强网上正面宣传,解读政策,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对突发事件,更是要加强“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用客观、公正、翔实的报道使流言蜚语迅速被戳穿,从而使社会正气得以弘扬,民族凝聚力得以提升。网络舆论主导者应该在面对困难或急剧变化的情形时,不畏难、不退缩,积极主动地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处理问题时,不扯皮、不推脱,敢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去控制网络舆论。速度就是效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事件的真实情况,并且及时地发布出去,让广大网民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这样也就占据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从而使歪曲事实的不良信息不攻自破,必将有力地打击那些妄图利用突发事件捏造虚假信息、混肴是非、颠倒黑白的敌对分子。
(二)强化正面网络评论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网络评论是现代舆论开放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初期发展的过程中,立法和执法环境都不完善,一些不良网站利用论坛传播色情、反动、迷信内容,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另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信仰、不同教育层次、不同的立场导致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造成舆论的分散和多元化。因此,必须正确的引导网络评论,通过公开的舆论评价引导社会舆论,加强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主动辨别和抵御不良的网络评论,构建积极、向上、科学的网络评论环境。
在发布信息时,要根据工作需要,选准网上宣传工作的切入点。选择有利于帮助网民正确认识事实真相和能赢得网民支持的信息发布,要有目的地告诉网民什么是社会接受的观点,什么观点是已经过时的,让正确的声音成为网络中的主流声音。
(三)结合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都与人们的现实利益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对接受主体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网上,一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都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有许多网民在网上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与人民群众利益有关的问题开展政治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消除网民的种种困惑与不满,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网民加深对形势政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四)结合网络重要时政,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可以利用重要政策出台、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事件、一般的网上新闻事件,诸如华南虎事件、我国发射探月卫星和网络明星事件等开展网络政治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事件历来都能吸引大学生网民的“眼球”,但网上有一些一般性新闻事件由于为广大网民所关注,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网民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新闻事件,同样也应给予高度重视。
网络文化建设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并为先进文化提供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通过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价值取向、昂扬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①《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http://theory.southcn.com/wenszj/content/2008-01/30/content_4318218.htm.
五、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保障
网络发展迅速,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等制度建设均远远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造成了网络制度的诸多真空地带。制度的缺欠或失范,容易导致网民的认识难于统一或者行为失范。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需要扶持,但更需要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健康发展。净化网络空间,首先从业人员要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尤其要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这也是对互联网自身负责的表现。其次要加强管理,提高自律。行业内部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法律意识、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通过规章制度明确规范网管、版主以及编辑的职责范围,同时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浏览更不传播网络低俗信息。②《网络低俗之风不可长》,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1/06/content_10609641.htm.
(一)加强公民网络道德建设
公民网络道德建设是顺利、有效地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基本保证。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③《我市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和互联网新闻的管理》,http://www.njxhw.com/content/2006-12/26/2006122694736.htm.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团中央等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这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的管理,促进高校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具体制定了十九条规定,对高校校内计算机网络管理提出了规范性意见。这一规定对于建设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提供了保障。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2005年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大力支持校园“红色网站”的建设发展,使之在学生自我教育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针对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建设好校园网,通过强化网络的服务功能吸引凝聚大学生,在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团属网络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建设和完善“血铸中华”、“民族魂”等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突出服务青年学生的重点。以网络主题团日、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网页和 Flash制作竞赛等为载体,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实施“网络文明工程”。加强网络教育团、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推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倡导文明上网习惯,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握网上阵地的正确导向。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上信息审查,及时过滤删除有害信息。
(三)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2000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出六点意见,对促进高校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校要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规律。高校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通过扎实努力地工作,加强正面引导,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
高校也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积极实施大学生网络文明工程,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推动高校校园网络健康发展。继续举办网络评论员培训及网上宣传舆论引导研讨班,推动“中国大学生在线”思想教育示范网站建设。通过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网上教育引导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网上教育影响力;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加强网上教育凝聚力;弘扬主旋律,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力。
(四)建立网站运营的监管机制
一是强化互联网内部管理,各类网站要自我约束,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规范信息采集、制作和发布程序,绝不能以网站访问量作为工作人员业务考核的唯一标准;二是要吸引公众参与,建立多重监督机制,各类网站要将行业规范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执行落实网络信息社会评议、公众参与等制度,发动广大网民对网上信息进行监督,不断提高互联网的社会公信力;三是要建立定期复查制度。网络管理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组织精干力量,定期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和暗访,清理反映问题突出的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对有害信息监管不到位、处置不及时的要坚决整顿和处理。
互联网的发展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互联网的建设应该是有步骤、有计划、有法制、有道德的建设过程,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的原则,尽快建立起完整的互联网法律体系和行业规范。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与行为引导,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行网络文化创作实践,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坚决反对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G206.3
A
1003—4145[2010]08—0038—05
2010-06-06
郭加书(1968-),男,山东寿光人,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本文系 2007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07CJYZ07)成果。
(责任编辑: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