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性抬高预后研究
2010-04-13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114000宋景涛吕培弛
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114000)宋景涛 吕培弛
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对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抬高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旨在探讨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预后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6年7月~2008年6月因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连续住院2~4周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42例,除外合并其他影响ST段及预后的严重疾病以及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38例,随访2年后失访12例,最终入选92例。根据静息心电图Q波导联是否存在ST段抬高(相邻2个以上导联J点后80 ms,ST段弓背抬高至少≥1 mV),将患者分为两组,即ST段抬高组(52例)、50~60岁男12例,女9例,60~70岁男18例,女14 例;非ST段抬高组(40例),50~60岁男10例,女6例,60~70岁男13例,女11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在出院前及随访结束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美国心脏超声协会采用16节段模型,计算室壁运动指数(WMSI)。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院前一般资料 9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52例(57%)表现为持续性ST段抬高,40例(43%)表现为非持续性ST段抬高,除CK、MB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外(140±21比90±15U/L,P<0.05),其他一般资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前两组心脏超声资料显示,ST段持续性抬高组显示出较差的心功能,表现为LVEF较低((44±12%)比(55±10)%,P<0.05),ESVI(48±16ml/m2比35±10ml/m2,P<0.05)、EDVI(80±25ml/m2比72±24ml/m2,P<0.05)、WMSI(3.78±1.5比 2.23±2.0,P<0.01)均增高。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AMI后ST段持续性抬高与室壁运动异常、较低的射血分数及冠状动脉阻塞程度较重有关[1],本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本结果表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2~4周,ST段持续性抬高的患者较非ST段持续性抬高的患者EF为低,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增高,室壁运动指数增加,根据入院时心肌酶峰值水平,前者梗死面积亦较后者大。与Bodi等[1]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他们在AMI后1周ST段持续性抬高组ESVI与非ST段持续性抬高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后EF、EDVI、ESVI及WMS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本组EDVI、ESVI、LVEF、WMSI在出院前及随访结束时,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观察的人群、时间、测定方法不同有关。本研究监测心功能的时间较晚,在心肌梗死后3~4周,且随访观察长达2年之久。笔者的研究结果与Josefa等[3]报道更趋一致。
溶栓治疗前期的研究显示,AMI后受损的心功能一般不易恢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经过2年的随访观察,有相当部分患者左室功能得到了改善,与文献报道一致[1],分析可能与再灌注治疗后尚有部分晕厥心肌在随访的时期内不断恢复有关。尽管如此,心肌梗死后2年ST段抬高组较非ST段抬高组患者心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因此,ST段持续性抬高可作为一种AMI预后的快速、无创、简便易行的临床评估手段,对AMI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患者应予以更加积极的二级预防,以更有效地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