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麻醉学科建设与临床规范刍议
2010-04-1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0050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0050)韩如泉
学科特色是指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术水平或社会贡献。学科特色的形成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凝练学科方向,进行长期培育逐步形成个性和亮点的历史过程。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护以及疼痛治疗。由于所在地区、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色,笔者结合北京天坛医院麻醉学科的发展,对如何建设特色麻醉学科和开展临床研究进行了初步思考。
1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发展规划是学科结合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学科定位,充分考虑现有的学科基础,系统地提出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和运行计划,从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例,在建设特色麻醉学科中,发展规划的特点是:在与医院的基础环境与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实现科室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目标;依托国家和部市级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地位;引进与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才,使麻醉科整体水平居国内一流,神经外科麻醉跻身国际行列,形成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现代麻醉学科。
2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科团队的建设。学科团队是现代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和显著特点。要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努力形成学科建设的良性竞争机制,高度重视学科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按照学科建设标准合理组建人才队伍,形成拥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后备力量的学科团队。要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使科室内每一个人都有发挥潜力的用武之地,最终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3 规范麻醉临床路径
临床医疗是临床特色学科的重中之重,是学科存在的前提。特色的麻醉学科来源于特色的临床麻醉病例的有效收集和利用。应改变多年来应付临床任务而缺乏临床病例的有效记录与利用的现状。建立麻醉临床路径,即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麻醉方案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麻醉管理的规范化,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建立信息化麻醉病例数据库。麻醉临床路径应区别于常规的临床路径,在ICD码对应的各种疾病或某种手术名称规范的基础上,强调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的围术期医学概念,手术、麻醉、护理、检验、心理等学科结合起来,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形成单一病例的标准化与同类病例的规范化。
以天坛医院麻醉科为例,逐步推进神经外科麻醉分组计划,专业组成立是在科主任负责制下,将神经外科麻醉按疾病不同细化为5个专业小组,包括脊柱脊髓及脑血管病组、小儿神经外科及内分泌肿瘤组、幕上肿瘤及功能神经外科组、颅底肿瘤组以及麻醉疼痛组。专业化分组调动了全科人员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积极性,为形成和发展特色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利用临床优势,通过规范临床路径与数据收集,建立临床麻醉(神经外科麻醉)病例数据库;通过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化分组,加强深入研究转化医学,逐渐形成麻醉临床特色和理论体系。
4 凝练学科科研方向
科研工作是反映学科特色、提高学科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凝练科研方向时,要坚持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把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难点作为研究重点,使科研项目应用临床、指导临床,成果回归临床,最终达到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的目的。要利用神经学科的强大平台与资源优势,注重临床研究,同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神经外科麻醉在国内外同一学科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立特色的麻醉学科更与所植根的医院环境密不可分。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例,在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治疗与神经电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与成果,在国内麻醉学领域率先将术中唤醒技术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同时还成功实施了近万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麻醉管理,以及近万例神经介入麻醉,在神经外科麻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5 促进学科对外交流
通过规范临床路径,凝练科研方向,构建学科团队,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科的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应树立品牌建设的意识,加强对外宣传,增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今后要依托特色平台,继续利用、开发各种资源,推进学科品牌建设。适时创办利用纸质媒体,建立神经外科麻醉网站,开通网络交流平台;举办专业麻醉会议,搭建会议交流平台;举办有特色的高级研讨班,加强国内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推广;选送德才兼备的青年医师到国外学习,为未来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