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及评析
2010-04-12侯爱萍刘灿国
□侯爱萍 刘灿国
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及评析
□侯爱萍1刘灿国2
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早期政策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本文从指导思想、战略步骤、战略目标、措施方法等方面梳理和透视了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思想,还原具体历史背景给予评析,肯定了农业机械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毛泽东;农业机械化;工业化
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工程技术配合生物技术,用机器逐步替代人畜力和手工劳动工具,用新的耕作方式和科学技术作用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产品价值。其根本任务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1]可见,农业机械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早期政策及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一、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视野下的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战略步骤、战略目标、措施方法等。
1.指导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基于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的国情,毛泽东向来重视农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就已经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2]。在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毛泽东始终把农业问题作为大事来抓,要求全党要以农业大国国情作为制订计划、发展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1957年 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发表的讲话,详细阐述了其农业思想的核心观点。首先,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第二,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第三,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第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第五,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第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因此毛泽东强调:“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工业。”“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3]
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产业发展次序的平衡思考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为了克服困难和纠正“左”倾错误,1960年 8月中央发出要求全党动手大办农业的指示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加强农业工作是全党的长期的首要任务。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1962年 9月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号召全国人民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农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认为,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重要标志,“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4]如何使落后生产方式的传统农业与社会主义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合,惟一出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扩大与农业生物技术的日益渗透。毛泽东抓住现代农业的特点,提出通过农业机械化 (机械技术型方式)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早在 1937年的《矛盾论》中毛泽东就曾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在 1958年 3月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具体谈到改革农具和机械化的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指出:“会议完全同意毛主席关于农具改革运动的指示……经过这个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
1959年 4月,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明确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并要求“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为方便搜集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要求“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进行比较、试验、改进、发明新式农具,然后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5]在庐山会议中毛泽东概括出“农业问题:一曰机械,二曰化肥,三曰饲料。”……[6]
2.战略步骤: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最终实现工业化
实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是毛泽东一生的追求。毛泽东一开始就强调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要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相互适应、紧密联系,认为只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互助合作,实行集体化生产,即使没有大量的农业机械,也能提高生产力,即“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从苏联经验和生产力角度对此观点做了详细阐述:首先,合作化有利于“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如果不能解决农业合作化,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7]。其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重工业,它的拖拉机的生产,它的其他农业机器的生产,它的化学肥料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现代运输工具的生产,它的供农业使用的煤油和电力的生产等等,所有这些,只有在农业已经形成了合作化的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才有使用的可能,或者才能大量地使用。”[8]第三,合作化有利于整个积累过程。“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9]因为除了直接的农业税贡献之外,未来“大规模的农业”将大大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促进轻工业的大规模发展,这就为农民提供大量的生活资料,用以同农民的商品粮和轻工业原料相交换。总之,“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 (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10],即先进行社会改革,然后进行技术革命。1962年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农业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在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后,我们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应该说,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符合当时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当时我国农业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步骤。
3.战略目标:2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一般需要 3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在促进农业合作化的同时,设想“在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农村中的改革将还是以社会改革为主,技术改革为辅,大型的农业机器必定有所增加,但还是不很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农村的改革将是社会改革和技术改革同时并进,大型农业机器的使用将逐年增多,而社会改革则将在一九六O年以后逐步地分批分期地由半社会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由于我国的经济条件,技术改革的时间,比较社会改革的时间,会要长一些。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个至五个五年计划,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时间。”[11]意为 1980年左右实现农业机械化。
1958年 3月成都会议上,由于受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影响,毛泽东提出要在“7年内(争取 5年内做到)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即要求 65年 (争取 63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等于将时间表缩短了 15年。1959年 4月毛泽东指出,解决农业机械化要有10年时间,并提出了“4年小解决、7年中解决和 10年大解决”的战略;10月 18日,中央在批转农业机械部的文件中再次强调,要在 10-15年内实现农业现代化。很明显,1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无法达到的。尽管全国农村大讲特讲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大搞特搞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试点,但由于大跃进时期的政策措施不切合实际,收效很小。到 1966年,毛泽东再次指出农业机械化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做出一个 5年、7年、10年的计划,“抓紧从今年起的 15年”。这等于将时间表又恢复到 1980年。紧接着又是十年文革,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未能实现 25年战略目标。
4.措施方法:土洋结合,全民动手,重视科学技术研究
为推动农业实现机械化,当时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包括:
(1)设立职能管理部门。早在 1949年 11月中央人民政府就成立农业部,下设垦务局和农业器械局,分别主管国营农场和农具工作。1951年 1月农业部撤消农业器械局,设立农政司,下设农具处,负责农具工作管理。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地各级政府迅速设立农具机构,负责管理新式农具制造,制定推广计划,培养训练干部等工作。农业部在重点推广地区设立农具推广站,负责落实推广计划、组织示范验证、传授使用技术。
1959年 8月 26日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10月 18日,中央在批转农业机械部的第一次报告中指出:“关于 1960年农业机械 (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和基建计划以及今后的长远规划,应该根据从 1958年起 10年至 15年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的总任务和 4年小解决、7年中解决和 10年大解决的机械化的步骤来拟定”[12]。
(2)重视科学技术研究。毛泽东主张“以科研带生产”。1958年 1月,毛泽东到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观看经过改进的双轮双桦犁表演时,提出:“你们设立一个专门部门来进行农具研究工作好不好?”[13]毛泽东在草拟《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时,特别强调:“省、自治区、直属市,应当设立农具研究所,专门负责研究各种改良农具和中小型机械农具,同农具制造厂密切联系,研究好了就交付制造。”[14]在 1959年 4月 29日的《党内通信》中,毛泽东再次提出了建立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机构的任务。他说:“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15]
加快建设农机科研机构。1954年先后成立了一机部农业拖拉机研究所和江西省农科所农机系。1955年 12月,在北京农业机械厂设计科的基础上,一机部组成农业机械研究室,随后扩充为农业机械研究所。1957年,农业部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结构设计、试制试验,研究农业机械的标准化、规格化和通用化;研究了解先进国家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极大推动了农机科研工作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农机科研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全民动手。“土”是指群众性的农具改革实践运动,“洋”是指国外的经验技术和专业机构的技术研究。依靠大搞群众运动,实行土洋并举,由土到洋,大中小结合,以农具改革运动为基础,边普及边提高,被作为指导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项不可动摇的方针。
毛泽东鉴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国情,认为靠自上而下地拨发农业机械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工业和社队经济的力量,由地方和农村社队自己干出一个机械化来。1958年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我们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实现全部机械化,手工业和机械化是对立的统一。改良农具运动是迅速有效的,现在有创造,将来还有创造。机械化和改良农具是对立的统一,要同时进行,这是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创造无穷无尽,我们要发现和大力推广。”[16]
这样先从农具生产、改良、半机械化入手,再推广、研发,逐步实现全面机械化。农业部和各地纷纷成立了农具改革办公室,各地由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互相协作,具体贯彻执行。各级农具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在原有旧式农具的基础上,听取群众的经验与要求,研制出多种新式高效省力的农具,开展广泛的农具改良活动。同时从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少量的畜力农具和机引农具,并将这些农具与我国农业生产进行适应,调整验证、改进性能、仿制生产、推广使用。生产性工具、运输工具、水利工具等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大大增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另一个尝试是建设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简称拖拉机站)。1952年 10月,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决定由中央从国外统一进口拖拉机,分配至全国各地,试办国营拖拉机站。1954年 2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拖拉机站工作会议,制定了《建设农业机器拖拉机站试行办法》。以“巩固提高、稳步布点”为原则,促进原有拖拉机站扩大作业面积,提高作业技术,发挥机械效能,实行成本核算。此后,全国各地建设拖拉机站的热情很高,拖拉机站的建设速度很快,数量增加很多。
在中央的号召和推动下,通过基层行政组织,建设了农机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把农业机械化既作为一项技术经济工作又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
二、对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的评析
对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评判必须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否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毛泽东倾其所能、执著不懈地迈出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为我们改革开放新时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困难的背景下,重视农业技术改造,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其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其发展观是积极进步的。对农具改良实行“积极稳步”的方针和“先示范后推广”的措施是适宜的,针对地区特点开展农机具试验、示范和鉴定是有效的,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大多是正确的。实践证明,改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由于对农业机械化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认识不足,在主观臆断和冒进行为上存在主要失误。农业机械化工作不仅受到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且始终为政治和社会目标服务。特别是大跃进期间制定的农业机械化目标脱离社会和生产实际,忽视了机械生产的基本要求和农业机械化的约束条件,企图通过群众运动、盲目狂热和愚昧蛮干以实现“多快好省”的发展,最终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和成效。
毛泽东关于二十五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在实践中是落空了。因为直到 1980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很低,离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1980年 4月在答《农业机械》记者问时,农机部部长杨立功评价:“中国由于地少人多,农艺复杂,经济、文化落后,农业机械化的难度比起许多国家来说,要难得多。用 25年时间 (从 1956年算起)实现农业机械化,本来就不大可能,加上我国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遇到了三年困难,‘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了十年浩劫,整个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这就使 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更不可能达到了。”“‘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多年来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口号在农业机械化事业中曾经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要求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应当说,这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根据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定义,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没有得到贯彻。但这是由当时世界范围理论认识的水平所限制的。我们不应该拿今天更全面的发展观点苛责前人。
对于机械化和合作化问题当时党内就有过不同的意见。刘少奇等人提出“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至今学术界对“先合作化后机械化”仍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有其具体的历史的合理性。它的提出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生产合作,实行集体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但是由于我国当时农业生产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技术人才匮乏,无法实现合理分工和专业生产的效益。加上平均分配又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体规模效益也不明显。当然,农业生产兼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生产的特点,不管家庭分散经营还是家庭承包经营同样可以实现机械化。随着当代中国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方面起到的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也仍然是今天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
[1]何康,刘瑞龙,卢良怨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机械化卷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16.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199-200.
[4]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885.
[5][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八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78.
[7][8][9][10][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六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431,432,432,432,438-439.
[12][13][16]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C].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247,1368,1368.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3.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37.
A84
A
1008-8091(2010)01-0078-05
2009-10-20
1.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警察学院治安系,山东济南,250014
侯爱萍 (1970- ),女,法学硕士,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和现代化。
杨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