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哑铃型”模式研究

2010-04-1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影响力科技期刊期刊

周 舟

(湖南商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哑铃型”模式研究

周 舟

(湖南商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构成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主导要素为学术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应以“哑铃型”模式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优化内容铸精品,增强学术影响力;二是创新服务扩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科技期刊影响力;“哑铃型”模式;学术影响力;市场占有率

科技期刊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肩负着传播科技信息、促进科技交流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职责。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建设国际化的品牌科技期刊,不仅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厘清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概念,分析其构成要素和提升路径,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科技期刊影响力概念的界定

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传媒工具,科技期刊既具有物质产品的属性,又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是两者的统一体。在当前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和成熟的条件下,科技期刊作为物质产品的一般商品属性日益凸显。完全可以将科技期刊社看作是从事知识生产的文化企业,所生产的精神产品与一般企业生产的物质产品一样,在激烈的竞争中同样要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并接受市场的检验,适应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把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所拥有的长久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称为核心竞争力。那么,对于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而言,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则是针对用户(读者)精神层面而言的影响力。

当前对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部分集中在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方面,有的研究甚至把科技期刊影响力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混为一谈。对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概念,学界尚无定论;对于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评价,也多是针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着重评价科技期刊本身内在质量,而不是对科技期刊的全面评价[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进行界定。

影响力概念起源于心理学,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后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新闻传播等学科。在文化活动中,影响力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对传媒活动来说,影响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以受众的关注和接触为基础,其本质特征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2]。

据此,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影响力是指吸引、拥有和控制作者、读者及市场的能力,既是科技期刊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也是社会对科技期刊的接受程度的体现,还是科技期刊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

2.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说,科技期刊影响力由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出版发行、经济效益等要素构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和整合,形成多层面、多元化的综合体系。其中,学术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是构成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主导要素。

学术影响力是对科技期刊“质”的评价,反映科技期刊对学术传承与创新所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科技期刊在促进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这是科技期刊作为信息载体的核心竞争力和求得发展的基础。

市场占有率是表征科技期刊对用户的作用的,体现科技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相对于体现科技期刊内在质量的学术影响力而言,市场占有率则主要体现了科技期刊的市场化程度。

市场占有率是科技期刊影响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科技期刊肩负着传播科技信息、促进科技交流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职责。一种科技期刊,如果市场占有率很低,没有读者或读者很少,传播的范围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也就有限,其影响力自然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国家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种现实语境下,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交流平台,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被推向市场,独立经营。

二、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部分代表性科技期刊的调查、比较、分析,并借鉴企业品牌建设的方法和经验,笔者认为,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应在学术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方面同时着力,构建“哑铃型”模式。具体来说,要在内容和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建设,将主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内容建设和服务创新环节,适当压缩中间的印制装帧等环节,构建所谓两头大、中间小,抓两头、放中间的“哑铃型”模式。

1.优化内容铸精品,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内容优化可以从内容定位、稿源吸引、文稿选择和栏目建设四个方面来进行。

(1)整体策划,细分市场,内容定位是前提

期刊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期刊,都在提供一种特定的内容来满足某一读者群的需要,以此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天地。因此,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准确的内容定位。定位模糊不仅阻碍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而且导致我国科技期刊资源浪费,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就科学领域而言,目前我国拥有正式刊号的期刊高达1 148种,其中报道与科学有关的期刊超过百种,重复办刊现象严重[3]。由于高质量的稿件有限,导致期刊论文的整体质量下滑,低品位学术期刊过剩。

由于学科发展和新的分支学科的产生,科技研究领域细分程度加深,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交流工具,也应调整自己的内容方向,进一步细分读者市场,面向更专业化的读者群体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内容服务。一方面,科技期刊要根据市场细分和自身特点,在整体策划的基础上,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准确定位,把握主攻方向,在某一领域、某一层次形成优势,规划科技期刊产品及服务的风格,在办刊实践中长久地保持下去,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此吸引读者的认牌阅读。纵观国际科技名刊,美国《science》杂志定位于“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英国《Nature》杂志致力于“向大众提供科学工作的重大成果和科学发现”;美国《Chemical Reviews》以“刊载当前化学研究领域内具有全面性、权威性、评论性和可读性强的综述评论性文章”为宗旨;清华大学主办的《计算机教育》则利用计算机教学的优势,专门针对计算机教育,高品位、深层次、多视角交流计算机教学的经验,研讨IT人才培养,推介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创新成就,建立刊物的品牌地位。[4]

另一方面,对于综合性科技期刊来说,可以采用由母刊变为按专业和学科分成多种子刊进行出版的方式,用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服务来保证期刊拥有高度稳定的读者群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主办的期刊数量目前已达126种,内容涉及电气技术的各个研究领域;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会志,1947年创刊时为A-D辑,后来分化成E-J等多个专辑。[5]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都较为普遍,由于期刊管理体制的差异,在国内还不多见,但仍不失为科技期刊培育影响力的好方法。

(2)积极建设,主动约稿,吸引稿源是基础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稿源是产生高水平期刊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高科技大国,美国拥有许多高水平科技期刊,几乎吸收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稿源,出版的论文有很高的权威性,世界上许多科技发达国家(如俄罗斯、德国、日本)的高质量科技论文大量流入美国。这些国家的政府每年再花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购买本国出钱资助但流失海外的研究成果。我国是非英语国家,主要以中文进行出版,在吸收国外高水平稿源方面缺乏优势,同时由于国内学术界评价导向问题和国内期刊知名度不够等原因,许多由国内资助研究的成果最终投稿给国外期刊,国内优秀稿源大量外流,最明显的表征是目前科技界的“外刊依赖症”。

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最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获利,而是希望得到同行的关注,让科研成果在更广范围内交流,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期刊论文的被引率往往是他们选择刊物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后,SCI在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科研奖励制度中地位越来越高,由此引发了整个科技界的“SCI崇拜”,并直接导致了当下的“外刊依赖症”。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曾坦言:“我国基础研究现在总体状况是‘两头在外’,即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一些科学家是‘国际知名,国内陌生’。”[6]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中科院百人计划2008年结题评审中,物理组21名评审对象的论文只有26%发表在国内期刊,而他们的代表性论文更只有12%在国内期刊上发表;21人中有3人完全不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不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代表性论文的更达11人之多。[7]国内科技期刊论文被引率不如国外期刊,似乎成了大家普遍的印象和公认的事实。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参与《中国物理快报》编辑工作24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对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2006年的数据作了统计,在3个数据库里,中国作者2006年共发表了19 050篇物理论文,2006年引用次数是34 562次,平均每篇得到引用的次数1.81次;而在几个国内主要物理学刊物发表了3 417篇,得到的同期引用次数是7 045次,平均每篇得到引用的次数2.06次。[7]比较发现,中国作者在国内几大物理期刊的发文总量与在3大数据库发文总量之比为18%,而同期引用次数比为20%,单篇引用次数也高于3大数据库的单篇引用次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科技界的“外刊依赖”是一个误区。

要走出这个误区,根本措施是改良现有学术评价体系。然而,改良学术评价体系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那么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引导和鼓励科研工作人员把好文章发到国内刊物上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启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改革试点工作,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充分发挥广大院士的作用,动员鼓励院士积极向“两刊”投稿或推荐稿件。[7]随着改革方案的深入实施,稿件外流现象正在得到改善。2008年,共有百余位院士向《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投稿(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占院士总人数的25%。他们发表论文数共计172篇,比2007年增加了35%。截至2009年12月10日,院士2009年发文数已接近2008年全年总数。[6]

同时,扩大特约稿件比例,积极主动地争取优秀稿源,也不失为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好举措。《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期都由主编掌握和预留一定版面,对来访的世界知名学者主动约稿,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科学的发展——从古代中国到现代》、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的《从科学史观点谈奇门遁甲》、日本学者大桥由纪夫的《印度天文学撮要》等稿件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特约发表的。[8]《亚洲男科学杂志》(Asian Jandro)则采用“全面撒网”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组稿方式,一方面广泛邀请近期在国际相关名牌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学者向本刊投稿,另一方面向男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有针对性地约稿。另外,坚持“100%送国外专家审稿”的原则,采用3审稿人制,其中至少有2位西方国家的审稿人,同时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投稿审稿软件系统,使稿件的处理跟上国际期刊发展的潮流。[9]积极的约稿方式与健全的审稿机制相结合,好稿件源源不断,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

此外,还可以通过独立出版或与国外出版公司联合出版的形式,创办国际性英文科技期刊。在当前科学技术界国际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是英语等少数几种,中文版期刊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英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通常大于中文科技期刊,出版英文版科技期刊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突破4的成绩,便是由英文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在2007年度取得的。该刊每期刊登论文约10篇,来自国内、国外科学家的投稿各占一半,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4.217,在全球所有科技期刊中排名进入前8%,是中国科技期刊首次进入全球科技期刊排名的前10%。[10]目前世界各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占学术期刊总刊种的70%以上,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仅192种,应大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

(3)衡量价值,分析要素,文稿选择是关键

科技期刊的品牌特色,可以是刊物的外在形式如LOGO、广告语、封面设计,但最终的落脚点与支撑点,一定是刊物的文稿内容。再经典的LOGO,再煽动的广告语,再新颖的封面设计,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文稿来支撑,都只是空中楼阁,或许可以吸引读者乘兴而来,最终却只能导致读者败兴而归。好的稿件可以促进科技期刊品牌的形成,品牌影响力又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稿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则将导致刊物失去品牌效应,也失去作者和读者的认同。因此,对文稿的准确把握和选择是科技期刊培育影响力的关键。

首先,要衡量文稿的价值。具体来说,科技期刊稿件的价值有三种类型,一是科技价值,即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超前性、创新性;二是研究价值,即对科技研究具有启迪性、借鉴性;三是资料价值,即对系统了解科技研究动态具有收藏性、可考性。衡量稿件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备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如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突破了托勒密的“地心说”,19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无疑是具有科技价值的经典;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为了检验“以太”是否存在而进行的“以太漂移实验”,因其精巧而极具难度的实验方法,可以说具有科技和研究双重价值[11];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问题的研究综述或回顾性文章,则可以认为其具有资料价值。

其次,要分析文稿的要素。优秀的科技期刊文稿应具备创新性与可读性两大基本要素。当下国际科技名刊多以创新成果取胜,其科学研究内容和方向都是反映国际科学研究中能够代表时代特征的高科技研究项目,或对世界科学研究具有导引性的超前科研项目及其研究成果,能够提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前瞻性、启发性、创新性的信息。创刊于1869年的英国《Nature》杂志便是以“向大众提供科学工作的重大成果和科学发现”为宗旨,紧跟科学前沿,发表创新成果。从20世纪30年代中子的发现、维生素C的分离成功,到50年代催生了分子生物学的关于DNA的研究论文,到60年代关于板块构造的地球科学革命,再到七八十年代的单克隆抗体的产生及脑啡肽的发现,艾滋病、致癌机制、超导以及基因疾病的发现等,《Nature》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多次科学史上的成果首发,也藉此奠定了自身综合性国际名刊的地位。

然而,从科学史角度看,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首发毕竟是有限的。因此,科技期刊的创新,还可以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可以对科技的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正本清源的梳理和阐释,或探索新领域,发掘新资料;或建构新方法,解决新路径,还可以在更高的意义上通过刊发最前沿的科技理论成果反映科技思潮,预测科技走向,从而体现科技期刊内容上的推陈出新。

科技期刊文稿的可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稿件可取信息比例高,二是文章易读易解。科技期刊读者的阅读目的源于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关注,大多不愿将时间耗费在价值不大的劳动上。一篇稿件,如果充斥着大量的冗余信息,自然难以博得读者的信任和好感,因此,可取信息的多少是稿件可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读性的另一明显表征是稿件思路清晰,表述准确,论证严谨。要将专业性、思想性、学术性的内容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我国思想学术评论性刊物《读书》“敢于发表多数读者所感所思的问题”,以文风明快、言之有物闻名,多数文章有思想,有力度,有深度,更不乏睿言妙语,可读性非常强,在读者中颇具号召力,为提升自身影响力和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打造精品,创建品牌,栏目建设是重点

科技期刊影响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并不等于构成科技期刊的每篇论文影响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这一整和。如果把一种科技期刊看作一个系统,其构成要素分别为:客体——文稿、属性——期刊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及文稿的性质和特征、关系——文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构成状况、环境——期刊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其中,关系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非常突出的区别性特征。就科技期刊而言,这种关系依靠期刊栏目来体现。

首先,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要体现出刊物独特的风格。《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栏目设置却很有文学性,设有“论文”、“编辑述评”、“住院医生论坛”、“诗与医学”等近30个栏目,内容丰富,匠心独具,与一般科技期刊的严肃风格迥异,增强了期刊的魅力,读者关注度很高。

其次,科技期刊应有自己的精品栏目。对于一种科技期刊来说,要求每一期、每一篇稿件都是权威文章是不现实的,而借助某一个或某几个精品栏目来带动刊物整体水平的上升是可行的。拟建设的精品栏目在确定之前应多方论证,对栏目的价值、市场、可行性等等进行正确判断,从栏目的现实意义及内容可能达到的高度出发,评估栏目的价值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时还要考虑栏目是否存在无法实施的因素,比如,是否超出了刊物的专业范围?是否有充足的稿件来源?期刊社是否具备了此方面的编辑实力,等等。可以依托自身在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优势和特色,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策划,重点建设。在这方面,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资借鉴。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湖湘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党建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的新闻与出版研究等,均为各高校学报在地域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用心“经营”的特色专栏,正是由于栏目自身有了影响力,才带动了刊物整体影响力的提升,从而培养了初步的市场知晓度,进而为刊物的品牌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精品栏目形成之后,科技期刊社要力争将初步的市场知晓度转化为较高的知名度,创建品牌栏目。品牌栏目是期刊社依据本社实际,生产出版的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能产生一定品牌效应的精品群,是优秀期刊的一种标志。[12]科技期刊的品牌栏目所刊发的论文在本学科或重大问题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也可以理解为支配性地位,其观点可以代表本领域的主流观点,其辐射作用在某个领域能起到其他刊物没有或不能起到的效应,能吸引关注该领域研究的作者和读者,并培养他们对栏目的“忠诚度”。以《中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为例,该刊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栏目依托中南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方面的优势,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品牌栏目。

还应当注意的是,品牌栏目形成之后,应尽量保持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要避免经常性或者从根本上的改变。经常性的改变会让读者无所适从,根本上的改变则会影响读者的“忠诚度”,甚至失去原有的读者群,品牌栏目也将无以为继。

2.创新服务扩市场,提高科技期刊的市场占有率

中外科技期刊在影响因子和发行量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前者备受学界关注,有关讨论和对策建议很多,相比之下,后者似乎还没有进入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经营观念滞后,赢利模式单一,市场占有率很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受旧的体制和观念的影响,认为科技期刊纯粹是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事实上,在未来市场经济全面推行的条件下,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期刊不仅要追求社会效益,还应当努力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从两个方面提升影响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多元定价,灵活销售,提高销量,占领市场

刊物内容再好,如果没有读者,就没有市场,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科技期刊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争取更多的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类型制定不同的价格,形成多元化的价格体系,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品牌影响力,促进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只有一种定价策略,在《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的中国期刊中,仅20余种期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且多为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定价之间的区别。这种价格机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缺乏市场机制的调控,不能体现市场环境下价格策略的能动性,在发行上表现为订数普遍偏低。应学习世界科技期刊在定价方式和策略上的多样性,区分科技期刊在细分化市场中的定位,用灵活的营销方法和措施提高科技期刊发行量。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是化学领域最有权威和影响的学会之一,旗下30多种科技期刊及多个文摘数据库在化学领域极具权威性,占全球市场销售额总量的10.6%,仅次于美国化学会。这一方面得益于科技期刊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与其精心制订的销售策略密不可分。RSC期刊分为纸质版和网络版。读者可单独购买网络版,也可以同时购买纸质版和网络版,但不能单独购买纸质版。而同时购买纸质版和网络版的价格比单独购买网络版一般仅高出10%。[5](P149)这一策略显然是根据读者日趋强烈的网络依赖性来制订的。此外,RSC期刊还有多种“打包”销售方式,不同的“包裹”可以节省不同的资金,以此来激发读者的购买行为。

(2)更新理念,完善手段,创新服务,培育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版业已完成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科技期刊只有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通过有效的服务手段向市场推广,才可能向更广范围的读者群体渗透,传播科技知识,进而促进科技发展。因此,在科技期刊品牌建设过程中,服务已成为科技期刊办刊理念的精髓。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IoPP)是全球领先的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传播机构之一,目前出版了55种物理学学术期刊和6种新闻杂志类刊物。在经营观念方面,IoPP认为服务比产品更重要。IoPP在世界各地建立经营和业务中心,兼管IoPP及其期刊的宣传和销售业务,同时负责期刊的征稿等其他业务。其市场工作和服务工作非常细致,包括作者服务、审稿人服务、用户服务、用户与作者沟通服务、发展和恢复用户服务等,同时参加各种会议和举办展览。其市场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图书馆,推广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效果显著。2001年IoPP在中国市场的用户不足30家,2006年发展到200多家,2005年营业额达到869万英镑,期刊的销售收入占其整体经济收入的73%。[13]

拥有2 200多种科技期刊的多媒体出版巨头爱思唯尔科学出版公司(Elsevier)也十分重视服务创新,特别注重建立与作者之间的友好沟通,建立了作者专门的作者网站(http://authors.elsevier.com),致力于服务旗下所有期刊的作者。作者可以通过该网站实现在线递交论文、跟踪论文的审批和出版状态、了解实时评审意见、了解新出版的期刊和图书、建立作者的个人主页等。[14](P123)

(3)经营广告,增加效益,循环发展,扩大市场

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刊登广告不仅是一种经营活动,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依靠自己的知名度和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业务,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高稿酬以吸引优秀稿件,降低定价以吸引读者,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品牌影响力。国际名刊大多十分重视广告经营,《自然》杂志在许多国家都有广告代理,广告年收入高达1亿美元,占期刊总收入的50%-60%;Science广告年收入为2 000万美元,占总收入的50%。巨额广告收入可以在经济上支撑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

应该注意的是,科技期刊的广告和经营环节不应影响到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为此,科技期刊可以采用将编辑部门与广告、经营部门业务严格分离的方式。如美国著名的商业财经类期刊《财富》杂志就设有两个独立平行、互不干涉的系统,一是以总编辑为首的编辑系统,一是以总裁为首的经营系统。总编辑和总裁没有隶属关系,平行并列。总编辑不考虑市场经营,独立采编,按自身原则和理念办读者信任的杂志;总裁则负责杂志的市场经营和推广,不对总编辑施加任何影响、干涉报道,以确保刊物的内容质量。

(4)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延伸品牌,开发市场

科技期刊的核心产品是科技成果、思想内涵以及学术品味,在形式上则表现为科技期刊印刷体本身。在核心产品范围之外,科技期刊还可以借助品牌影响力进行品牌延伸,挖掘出更多的产品内涵,拓展出更多的市场领域。品牌延伸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变种的方式将一个成功的品牌概念略加改变,生成一个全新的品牌,也可以利用一个品牌的知名度向其他商品领域拓展。《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自身品牌向图书、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等方面推广,实现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美国化学文摘社CAS、德国卡尔斯鲁厄专业信息中心FIZ-Karlsruhe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则共同合作经营跨国网络数据库公司STN,目前该系统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之一,有200多个数据库,涉及化学、工程、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专利、数学、物理、商业等各基础学科领域和综合技术应用领域,每个数据库都是本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数据库。品牌的延伸进一步增强了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1]何 汶,邱均平.我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分析[J].评价与管理,2008,6(1):1-5.

[2]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J].现代传播,2003,(1):1-3.

[3]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N].光明日报,2009-02-02,(10).

[4]奚春雁.实施品牌运作,提升专业期刊影响力[J].科技与出版,2009,(7):21-24.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国际科技社团期刊运行机制与发展环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6]朱作言.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N].科学时报,2009-12-10,(A1).

[7]谢 洋.院士会诊我科研界“外刊依赖症”[N].中国青年报,2008-07-09,(6).

[8]姚 远.立足于学科前沿 努力提高我刊基金论文及获奖成果刊载比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522.

[9]郑芹珠,肖 宏,任丹青.从《亚洲男科学杂志》看我国英文版期刊如何国际化[J].编辑学报,2005,(4):264-266.

[10]杨金志.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实现重大突破[EB/OL].新华网,2008-07-16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7/16/content_8554653.htm

[11]任 火.科学精品的基本特征——简论编辑的精品意识[J].出版发行研究,1999,(3):19-20.

[12]朱栋梁.谈期刊品牌栏目的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02,(12):51-53.

[13]IOP Publishing:Websites from IOP Publishing[EB/OL].[2007-02-11].http://www.iop.org/aboutus/IOP_Publishing/Websites/page_7786.html.

[14]戴利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Studies on the Dumbbell Pattern of the Sci-tech Periodicals’Impact Improving

ZHOU Zho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

The impact of sci-tech periodicals mainly includes academic influence and market share,and its improving can use dumbbell pattern in two ways:optimize the contents to enhance the academic influence;innovate the service to increase the market share.

impact of sci-tech periodical;dumbbell pattern;academic influence;market share

G237.5

A

1000-2529(2010)05-0140-05

2010-04-15

科技期刊品牌创新体系研究(湘科条字[2006]158号);湖南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湘财教指[2009]42号);入世后科技期刊竞争力及“破壁”策略研究(湘科条字[2003]141号)

周 舟(1975-),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

(责任编校:彭大成)

猜你喜欢

影响力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