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至十二世纪汉文化教育影响下的契丹文学
2010-04-11王治理
王治理 乔 倓 黄 炎
一 引言
十至十二世纪,在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域上存在有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政权,这就是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创建的契丹国。公元947年,契丹国改国号为辽,1125年为金所灭,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辽国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虽然辽王朝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次战争,但也有过长期的和平相处与友好往来。在非汉族的契丹族地区,汉语教育得以推广,汉文化得以传播,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 汉式学校的兴办和汉文化的推广
契丹族建国之初即兴办汉式学校,推广汉文化教育。辽太祖时即仿照中原王朝在都城设立国子监,作为京城教育的管理机构;同时设立太学,招收学生传道授业。其后各代君主都相继扩建或增设学校,并由京城向各地发展,最终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规模。道宗时仿照北宋学校模式在重要的府、州、县普遍设立了学校,讲授儒学,并委派博士、助教作为专任职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校以外,为保证皇室成员接受良好的汉语与汉文化教育,朝廷还专门为宗室子弟设置贵族学校——“诸王文学馆”。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文艺修养,而且也为契丹文学的造就提供了客观条件。
伴随着汉式学校教育的逐步成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在契丹地区得以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辽国历代皇帝都尊崇孔子,推崇儒学,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即立孔庙,亲临祭祀: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辽史·宗室传》)
他还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契丹习俗,不仅使得契丹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也加快了契丹族与汉族融合的步伐。
太宗耶律德光灭晋入汴后,便将后晋的图籍、历象、石经、明堂刻漏、太常乐谱等全部送到上京,北归时又将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冯道、文学家和凝等中原王朝的文人学士带回上京。圣宗耶律隆绪以后,国势强盛,与北宋结盟修好,使节往来,外交频繁,并且在国内实行科举考试,汉文化对契丹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景宗、圣宗)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骁崇儒之美。(《辽史·文学传序》)
这一史实反映了汉文化对辽代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所谓“崇儒之美”,指的就是重用汉族儒士,实行科举制度,吸收任用一批博通经史而善属文的士人进入政府内部。由此,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人在学习借鉴汉文化和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契丹文化。
三 汉文化教育影响下的契丹文学
契丹文化在史学、文字、艺术、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文学为例,契丹族中有很多人都能以汉文从事诗文创作。本文所谈的契丹文学,亦称辽代文学,主要是指以汉文所写的文学作品。
辽代文学深受汉族文学的影响。如耶律隆绪在其诗作中称“乐天诗集是吾师”,并亲自翻译白居易的《讽谏集》,令群臣诵读。苏轼的作品亦深受契丹文人喜爱,《眉山集》问世不久,范阳书肆便有了翻刻本,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所载:“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瞻《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集》。子瞻才名重当代,外至夷虏,亦爱服如此。”①
辽代建国之初,即有诗文创作。中原入辽的汉族文士如韩延徽、赵延寿等,均有所著述。辽代诗文作者多是帝王后妃和朝廷重臣,受唐宋文风的熏陶、濡染,多喜好赋诗、作文。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899—936)即是契丹族的一个大艺术家,他知音律、善书画,工辽、汉文章。②他本为太子,后把帝位让给其弟耶律德光;德光(即辽太宗)即位后,反而猜疑和排挤他,于是他写诗抒发忿懑之情后投奔后唐:
太宗既立,见疑,……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辽史·宗室传》)
《辽史》所载的这首诗原无题目,由于刻写于木,立于海上,因此,后人习惯上称为《海上诗》。开头两句的比喻虽显得笨拙,但设想奇特,颇能表现不平之感、郁闷之情。这首诗是保留至今的辽诗中创作时代较早的一首。此外,耶律倍的作品还有《征渤海凯旋献歌》、《乐田园诗》等。耶律倍之子平王隆先,“为人聪明,博学能诗,有《阆苑集》行于世” (《辽史·宗室传》)。
辽太宗耶律德光工书能文:“(耶律德光)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见观音画像,乃大圣皇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顾左右曰:‘昔与父母兄弟聚观于此,岁时未几,今我独来!’悲叹不已。乃自制文题于壁,以极追感之意。读者悲之。(《辽史·宗耶律德光本纪》)”可见,题于弘福寺壁的文章之词采是多么的感人。
此外,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等,都喜欢吟咏作诗。如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辽史·圣宗耶律隆绪本纪》),曾作有御制曲百余首;兴宗“幼而聪明,……好儒术,通音律”(《辽史·兴宗耶律宗真本纪》),其诗作《赐耶律仁先诗》、《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等,明显受到宋诗重理智轻情感特色的影响。道宗文学修养尤高,如绝句《题李俨黄菊赋》:“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在辽代诗歌中属上乘之作,历来受人称道,有诗集《清宁集》。他曾多次与群臣以诗唱和,《辽史·道宗耶律洪基本纪》载:
(清宁二年春二月)乙巳,以兴宗在时生辰,宴群臣,命各赋诗。……(三月)己卯,御制《放鹰赋》赐群臣,谕任臣之意。……(三年)八月辛亥,帝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集》进皇太后。……(六年)夏五月戊子朔,监修国史耶律白请编次御制诗赋,仍命白为序。……(咸雍元年)冬十月……皇太后射获虎,大宴群臣,令各赋诗。
契丹妇女作家在辽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1040—1075):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钦哀皇后弟枢密使惠之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重熙中,帝王燕赵,纳为妃。清宁初,立为懿德皇后。(《辽史·道宗宣懿皇后萧氏列传》)
宣懿度曲知音。(《辽史·道宗宣懿皇后萧氏列传》)
萧观音工诗善书,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她的作品有《回心院词》、《咏史》、《谏猎疏》等作,后人评价甚高。《回心院词》十首(见《焚椒录》)是她在对道宗的宠爱感到绝望时所作,在辽代抒情诗中享有盛名。异于汉族传统宫怨诗情感表现的含蓄委婉,萧观音在诗作中的感情直露、热烈,这说明了汉文化影响下的契丹文学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
辽代妇女作家中,天祚文妃萧瑟瑟、耶律常哥、秦晋国妃萧氏等都以诗文著称。生活在辽朝末年的天祚文妃,“小字瑟瑟,国舅大父房之女。……善歌诗。女直乱作,日见侵迫。帝畋游不恤,忠臣多被疏斥”(《辽史·天祚文妃萧氏列传》),目睹辽国面临的危亡形势,忧国伤时,作诗讽谏天祚帝:
妃作歌讽谏,其词曰:“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又歌曰:“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天祚见而衔之。(《辽史·天祚文妃萧氏列传》)
耶律常哥不仅诗文出众,而且还能以诗文规劝时政:
辽太史耶律适鲁妹常哥。能诗文。咸雍间。作文规时政。其略曰。君以民为体。民以君为心。人主当任忠贤。去比佞。则政化平。阴阳顺。辽主洪基善之。③
耶律氏,太师适鲁之妹,小字常哥。幼爽秀,有成人风。及长,操行修洁,自誓不嫁。能诗文,不苟作。读《通历》,见前人得失,历能品藻。……时枢密使耶律乙辛爱其才,屡求诗,常哥遗以回文。(《辽史·列女传·耶律氏常哥传》)
秦晋国妃萧氏有《见志集》。陈觉《秦晋国妃墓志铭》中说:“其歌诗赋咏,落笔则传诵朝野,脍炙人口。”
在辽代文学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寺公大师的《醉义歌》,收入元人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耶律楚材赞誉说:“辽朝寺公大师者,一时豪俊也。贤而能文,尤长于歌诗;其旨趣高远,不类世间语,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有《醉义歌》,乃寺公之绝唱也。”④需要说明的是,原诗是以契丹语写成的,后由耶律楚材译为汉文,“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之赞誉客观上说明了契丹文学和汉文学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契丹诗歌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醉义歌》从寺公被斥逐天涯的悲伤写起,进而宣扬人间万事皆空,只有醉乡才是乐土,如:
……问君何事从劬劳,此何为卑彼岂高?……梦里蝴蝶勿云假,庄周觉亦非真者。以指喻指指成虚,马喻马兮马非马。天地犹一马,万物一指同。……三界唯心更无物,世中物我成融通。……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句子铺叙“三界唯心”、“物我齐一”的佛、道思想,借此来表达自己急欲摆脱悲伤、求得内心安慰的情感、心理。诗中显示了一个陷在痛苦之中而力图摆脱、并借助于醉酒和佛道等思想理论在幻觉里寻求慰籍、快乐的灵魂。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描写详赡、思想深厚、气势磅礴,可以代表辽代诗歌最高成就。
辽代著名的作家还有耶律隆先、萧柳、耶律良、耶律庶成、杨佶等人,多以善于做诗并精通汉语言文字闻名于世:
(耶律隆先)平王为人聪明,博学能诗,有《阆苑集》行于世。(《辽史·平王隆先传》)
(萧柳)多知,能文,……耶律观音奴集柳所著诗千篇,目曰《岁寒集》。(《辽史·萧柳传》)
耶律良,字习拈,小字苏,……迁修起居注。会猎秋山,良进《秋游赋》,上嘉之。清宁中,上幸鸭子河,作《捕鱼赋》。由是宠遇稍隆,迁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奏请编御制诗文,目曰《清宁集》;上命良诗为《庆会集》,亲制其序。(《辽史·耶律良传》)
耶律庶成,字喜隐,小字陈六,……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辽、汉文字,於诗尤工。重熙初,补牌印郎君,累迁枢密直学士。与萧韩家奴各进《四时逸乐赋》,帝嗟赏。……有诗文行于世。(《辽史·耶律庶成传》
(耶律)蒲鲁,字乃展。幼聪悟好学,甫七岁,能诵契丹大字。习汉文,未十年,博通经籍。重熙中,举进士第。……应诏赋诗,立成以进。(《辽史·耶律蒲鲁传》)
杨佶,字正叔,南京人。幼颖悟异常,读书自能成句,识者奇之。弱冠,声名籍甚。统和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累迁翰林学士,文章号得体……宋遣梅询贺千龄节,诏佶迎送,多唱酬,询每见称赏。复为翰林学士……有《登瀛集》行于世。(《辽史·杨佶传》)
以上等人的作品绝大部分现已不存。《辽史·文学传》中也记述了几位著名文人的事迹:
萧韩家奴,字休坚,……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鉴经史,通辽、汉文字。……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诏作《四时逸乐赋》,帝称善。……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辽史·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传》)
王鼎,字虚中,涿州人。幼好学,居太宁山数年,博通经史。时马唐俊有文名燕、蓟间,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鼎偶造席,唐俊见鼎朴野,置下坐。欲以诗困之,先出所作索赋,鼎援笔立成。唐俊惊其敏妙,因与定交。……会守臣召鼎为贺表,因以诗贻使者,有“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之句。(《辽史·文学传下·王鼎传》)
孟简性颖悟。六岁,父晨出猎,俾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而成,父大奇之。既长,善属文。……及闻皇太子被害,不胜哀痛,以诗伤之,作《放怀诗》二十首。……改高州观察使,修学校,招生徒。(《辽史·文学传下·耶律孟简传》)
萧韩家奴精通契丹、汉文字,是受汉文化濡染颇深的契丹上层知识分子,以文才出众被兴宗命为诗友,有诗文集《六义集》12卷行世,可惜今已失传。王鼎著有《焚椒录》,记述了道宗皇后萧观音被诬一事始末。耶律孟简不仅是辽代的著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重视汉文化教育并兴办学校的契丹上层贵族知识分子。
为辽代诗歌史划上一个圆满句号的当属王枢。王枢本为辽末进士,辽亡后曾仕金,所作诗今仅存一首,见于《中州集》的《三河道中》:“十载归来对故山,山光依旧白云闲。不须更读元通偈,始信人间是梦间。 ”诗人以自然界的永恒(“依旧”)和宁静(“闲”),与人世的短促、烦扰相对比,由此引出人间如梦的结论,语言朴素,感情深沉。
诗文之外,辽代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歌谣、俗讲等口头文学也很丰富,可惜保留至今的并不是很多。
四 结语
契丹文学成就尽管不是很高,留下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很多,但却体现出契丹族逐步接受汉化的过程,说明了当时汉语教育的推广和汉文化的传播在北中国的广大区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注
①《渑水燕谈录》第89页,[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辽史·宗室传》:“倍初市书至万卷,藏于医巫闾绝顶之望海堂。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概之术。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
③《德育课本》四集第二册《忠篇》之十七,〔民国〕蔡振绅编,华艺出版社2007年版。
④《湛然居士文集》第109页,耶律楚材撰、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