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日新闻”:少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种活动形式

2010-11-26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通缉令母语语言

郑 雷

国际学校执教中文的教师,面对的是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

有中文背景和基础的学生,被编入中文母语班,他们大部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由于各国、各地区教材在内容、要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造成了他们中文水平高低不均;没有中文背景和基础的孩子,便入中文非母语班,他们大多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韩国……入学伊始,几乎都对中文一无所知。这些学生平均每天在校学习中文课程的时间仅为一小时甚至更少,其余的课程完全由外籍教师用英语传授。

面对语言背景纷繁复杂、中文基础参差不齐的特殊汉语学习群体以及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们在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系列活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促进中文教学。

“每日新闻”即是诸多活动中的一项 。在此,从“每日新闻”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每日新闻”运用的意义及作用、“每日新闻”教学注意点这三方面,作如下论述。

一 “每日新闻”的教学内容及形式

(一)“新闻”的定义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背景,对新闻的诠释会有所不同。

西方曾经有人提出: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分别为妇女(Women)、财富(Wealth)和坏事(Wrongdoing)。当代中国,《辞海》对新闻的解释:1)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实践所作的报道……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2)指被人当作谈资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学生而言,新闻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他们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途径获得的,新近发生或发现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新近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引起他们注意的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事情。

(二)“每日新闻”的教学内容及形式

本文特指的“每日新闻”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助新闻的内容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言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活动。其内容、形式,具体操作过程及评价标准见下表。

表一

二 “每日新闻”运用的意义及作用

(一)扩大语言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依赖于外部环境,并且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无论是“母语的习得”还是“外语(非母语)的学习”“都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完成整个认知过程的。” 可见外部环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分成课堂内的语言环境和课堂外的语言环境。

国际学校学生在校内学习中文课程的时间是每天一小时左右,其余课程如数学、历史、体育等等完全以英语作为授课和交流的语言。显而易见:校内所提供的汉语课堂内语言环境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但是,校外的中文语言环境却令人乐观,学生们出了校门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广阔而又生动的中文语言学习环境,这便是国际学校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一个有利条件。

因此,要使这些学生学好中文,既要尽力利用课内语言环境,也要充分利用课外语言环境,鉴于课堂内的语言环境与课堂外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建立起一条连接课堂内小语言环境与课堂外大语言环境的途径,而“每日新闻”则堪谓诸多可行途径之中的一条有效途径。

03年3月的一天,非母语第5级(CAL-5)班上的一位中学生在“每日新闻”时间讲述了一条新闻,下面是课堂讲新闻实录:

学生A(上文所指的学生):上个星期,我看到外面贴了很多像“寻人启事”一样的东西。昨天,我在我的公寓里面的电梯里,也看到了。

教师:是不是通缉令?[教师板书:通缉令]

学生A: 对!我的中文家教告诉我,是通缉令,但是我忘了怎么说。警察在找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马加爵,个子矮,好像是1.7米。没戴眼镜,瘦瘦的,皮肤有点黑。我看照片的时候觉得他不像学生,长得很老。第一次看见照片觉得他像三十多岁,通缉令上,他是二十一岁或者二十二岁。

教师:可能是通缉令上的照片不太清楚,所以他看上去很老。

学生A:他在大学里杀了四个人,逃跑了。哦,他是云南人,不,他是在云南读大学。通缉令上说,如果你发现了马加爵,然后,通缉令上有联系电话,如果你发现他,抓住他,联系警察,可以有五万元。这是刚开始,后来,价钱变成二十万。

教师:看到通缉令后,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A:我不怕,我想云南很远,他不会来上海。

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份通缉令?

学生A:网吧门口。

学生B:我也看到通缉令,是从家乐福出来,一直往前走 ,过了红绿灯,右边有一个地方,都是贴东西的。

教师:是在什么路上?知道路名吗?

学生B:是虹桥路。

学生C:是贴通知的板。

教师:那叫布告栏 。[教师板书:布告栏]

学生A:我还看见通缉令,在一个高高的、圆圆的东西上面,我忘记叫什么了。

学生D:叫电线——?

教师:叫电线杆。[教师板书:电线杆]

学生A:对,我看见电线杆上面也有通缉令。

……

上述事例中,学生A在讲新闻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词汇和句式,来自课堂教学,他讲话中所提到的“寻人启事”,正是我校非母语第五级(CAL-5)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以下是此篇课文部分内容:

第二课 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

张小丰,男,十三岁,高1.65米,短发,体型瘦,脸比较黑,戴眼镜,左耳后有一颗痣,右小腿上有一道疤,北京口音。于八月三十日和同学踢足球后,再也没回来,家人全没有他的消息。父母、老师、朋友十分焦急。

如果你有关于这个人的消息,请马上跟上海市公安局联系或打电话86507321跟黄女士联系。重金酬谢!

不难看出,学生A在讲述通缉令的内容时,因其内容与寻人启事相类似,所以选用了半年前所学习的这则《寻人启事》中的一些词句,比如:有关人物性别、年龄、外形特征以及联系方式等的词句。同时,学生还运用了其它已学课文中的词句,如:《问路》等课文中的“一直往前走”、“过了红绿灯”等词句。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并不止这些,他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应该说,讲新闻的过程,既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扩充和延伸,还包含了对课外所接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整理和归纳。

学生要做好“每日新闻”,准备阶段在课外:促使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更多地去注意、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随时随地可能发现在自己身边的事;演示阶段在课内:促使他们利用课外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主动表现、积极反应……起到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的作用。这就是“每日新闻”在连接课堂内小语言环境与课堂外大语言环境方面所起的纽带作用,从而达到扩大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目的。

(二)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一般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完全是自主性的。

布鲁纳(Bruner)认为:对于学习来说,最好的动机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本身感兴趣, 即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使学生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就自觉地进行学习)。

国际学校的学生流动性大,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国生活的时间不会很久,通常是几年。因而,内在动机对这些学生在此期间自觉学好中文,并且离校后也能保持认知兴趣,自觉地坚持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日新闻”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激发学生中文学习内在动机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们在准备阶段搜集新闻时,不难发现,新闻来源广泛: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日常生活,处处有新闻;新闻内容丰富:大到世界风云,小到市井趣闻,远到宇宙空间,近到身边小事,处处是新闻。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新闻。

体育赛事、战争风云……可能是多数男孩瞩目的焦点,时装发布会、动物趣闻……或许是许多女孩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不乏引起众人共同关注的重大事件,像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像美国攻打伊拉克,像华尔街金融风暴以及近期流行的“甲型H1N1”……

例:中文母语第五级(CFL-5)班的一位女孩在“每日新闻”时间播报了一则题为《007七位候选男主演期待再掀风暴》的新闻,首先,提出了对候选人的六点要求:1、面孔俊朗,体格魁梧,最好是黑发人士。2、最好是英国籍演员。3、不能太年轻也不能太老。4、主演的影片有一定的叫座力。5、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6、能体现出“邦德”20年来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即他在宣扬英国的强大和绅士风度的同时,也拥有英国人的灵活及超常的能力。随即,该生出示了她从网上下载的007男主演候选人的彩色照片并逐一介绍:来自美国威尔士的彭布鲁克郡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科林.法瑞尔,来自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的奥兰多.布鲁姆……

或许有人会认为007系列影片缺乏现实感,娱乐性过强,然而在不少人眼中,007是正义、力量与智慧的化身,对孩子来说,007就是英雄偶像,谁将成为心目中的偶像的扮演者确实值得关注。因而,这则新闻也颇具吸引力。播新闻的学生和听新闻的学生都表现得兴致盎然,欣赏相片时忍不住发表自己的高见,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笑声。这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学习动机。

同样,学生们在演示阶段主持新闻节目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特点、现有水平,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模式。主持每日新闻的同学可采用讲新闻、学做主播、邀请嘉宾共同参与讨论、开展新闻有奖问答、安排时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每日新闻”活动的演示过程。

例如: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中文母语第五级(CFL-5)班的小学生在主持“每日新闻”活动时,先读了一读自己摘录的一则新闻,之后邀请二至三位同学作为嘉宾上台,请他们即兴谈谈自己听了这则新闻之后的感想,主持人还针对新闻内容发表一个观点,请嘉宾针对这一观点发表意见,最后,主持人根据自己事先的准备,结合嘉宾的意见和现场观众的反应作出总结性评论。

又如:中文非母语第四级(CAL-4)班上的一位中学生将前一天校内十年级(高中一年级)举办的英语辩论赛的情况作为新闻的内容来讲述,除了告诉大家比赛举行的时间、地点、辩论的题目、比赛的结果,还讲了自己作为正方选手是如何为本队赢得胜利作出贡献的。他的论点是:可以在驾驶汽车时使用手机。 他十分得意地说:“我说开车的时候可以用手机,因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危险的。比如说:看到红灯的时候和开车时旁边没有很多车,可以用手机。我想:别的工作(情况)比用手机更危险:换音乐CD,因为需要找一找CD在哪儿,选CD时头要朝下看而不是朝前看,所以危险。有孩子站起来的时候,开车的人让他们坐下来更危险,因为他要回头看,所以……”讲完这条新闻后,他提出两个问题进行有奖问答:1)辩论赛时正方的观点是什么,反方的观点是什么?2)开车时,有什么比用手机更危险?讲新闻的同学洋洋自得、滔滔不绝,“观众”的脸上流露出钦佩之情。

演示阶段的这种自主性和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特有能力、表现自身才华的舞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总之,学生们无论是在每日新闻的准备阶段还是演示阶段,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地进行学习。这种兴趣发展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随着活动的持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更加丰富和深化,促进学习活动的成功,在成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兴趣,导致形成新的内在动力,进一步促进学习,这就是“每日新闻”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内在动机的意义所在。

(三)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及其它多种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信息高速运转,知识容量无限增长,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每日新闻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独特意义和作用。

“每日新闻”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

“每日新闻”的准备阶段和演示阶段,包含了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1)搜集资料: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搜集新闻,需要经过大量阅读再从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新闻内容,主要包含了阅读能力的训练;通过电台、电视台或日常生活获得新闻,主要得到的是听的能力的锻炼。2)整理资料、设计形式、熟悉资料的过程相比之下更为复杂,主要融汇了读、写的练习。3)在班上主持新闻节目,同样包含了听、说或是读的训练。对全班来说,则主要表现为倾听时听的练习和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时说的练习。

同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主持新闻时也采用了多种形式,其中颇有他们的独特创意,表现出他们创造性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主播台上,常常放着“主播”自己设计绘制的新闻播报机构名称牌。当然,每位“主播”的台名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的起名“小老外新闻台”,有的号称“世纪王朝新闻站”,还有的被命名为“太空频道新闻一点通”;自然,不同的主播的开场白亦是各具风采。有一位女孩每逢担任主持就会满面春风、充满自信地说:“欢迎大家收看午间正点播报,我就是那位最美丽、最有风格的主播……”还有一个机灵的男孩每逢担任主播,总是满脸热忱、语气诚恳地说:“趣事新闻一点通,最新消息为您送。欢迎大家收看太空频道周一的新闻一点通,主持人……”有时还会加上几句: “今天的第一单元是‘大开眼界’,下面的新闻会令你大吃一惊!……”同样,各位“主播”的结束语也别有特色,有同学将家中的电话和自己的网址作为“新闻台”的热线电话和网址留给观众,以便和同学沟通交流,获取更多信息。不少主持人还事先预备了小礼物,在活动中作为奖品发给表现出色的“现场观众”或“特邀嘉宾”。

上述事例说明:“每日新闻”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对新闻材料深入思考、精心选择、分析总结、创造性运用的基础上的。

这也说明,此项活动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 “每日新闻”教学中的注意点

(一)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在注意学生共同特点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对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除了注意学生一般差异,如年龄特点等,还要特别注意语言基础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比方说:对中文非母语班(CAL)学生主持“每日新闻”的要求与对中文母语班(CFL)学生的要求应有显著区别,中学生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小学生。又比方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对同一新闻事件的看法上可能持有不同见解,应在讨论中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看法,共同探讨。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

“每日新闻”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此项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活动,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身水平;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指导、有评价。

教师在活动开展前要上好“每日新闻”指导课,安排好活动的时间和人数;认真批阅学生的新闻稿;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示需注意的知识点,及时解疑答难,弥补疏漏,适当评价……

综上所述,“每日新闻”作为汉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活动形式,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在扩大学生汉语学习环境,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运用过程中如果能注意尊重学生的差异,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完全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8).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运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教育部考试中心组.教育理论(公共课)考试参考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6).

戴维·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9).

钟启泉主编.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

C.M.Charles &Gailw Senter.吕良环译.小学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

猜你喜欢

通缉令母语语言
小行星通缉令
母语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REWARD
通缉令上的照片(组诗)
母语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红色通缉令里有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