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听力理解训练的几点思考

2010-11-26鲁健骥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语体语速音量

鲁健骥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听力理解训练问题,有不少论者涉及,对于他们所论,诸如对听力理解的心理学阐释以及各种技能的研究,本文不打算重复,本文仅就听力训练中一些讨论得不够,甚至尚未有人涉及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听力理解课,应该有针对性,即,学生的需要是什么,或者说在学习中和学习后将会遇到哪些需要听的场合、处于什么样的听的环境、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影响理解的因素,听力理解的训练,应该针对这些需要、问题和因素,满足学生的需要,给学生解决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是要分析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和针对这些因素应该采取的对策。对这个问题,毛悦(1996)、马燕华(1999)从各自的角度作过很深入的实证性研究。本文则从另外一些方面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本文写作的主旨,还有另外一层针对性。笔者感觉,当前的听力理解课,过于受汉语水平考试(HSK)的限制,几乎成了HSK的考前培训,走入了误区。如不消除这种‘应试教育’的阴影,听力理解课就很难继续提高,很难有所突破,一些本来属于听力理解训练的内容,就不能纳入训练的范围;有些即使认识到了,也难以得到落实。本文下面的论述,旨在说明,作为一种水平测试,HSK不能涵盖听力课的任务(我们也不能对HSK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处处以HSK为准,实际上是降低了听力理解课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去认识问题,才能使听力理解课走出HSK的樊篱。

那么,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们又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呢?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下面我们就分别对此作一些分析,并对可以采取的对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 语言的因素

影响听力理解的语言因素,大致有:听的内容、语言难度、语体、语音条件等几个方面。

(一)听的内容

关于听的内容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毛悦、马燕华都有论述。我们稍作补充。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听的内容可能是他熟悉的,也可能是不熟悉的。熟悉的内容容易听懂,不熟悉的内容比较难懂。有些内容属于专业性的,假如学生具有那个专业的知识,则对他来说,就容易懂(假定该内容的语言难度适合他的汉语水平),否则就很难。背景复杂的,假如外国学生不了解听的材料的背景,即使从语言上讲对他并不难,他也听不懂。笔者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工作时,他们把电影《芙蓉镇》作为给学中文的高中学生听的材料,结果是连华裔的学生也不懂。因为要能听懂或看懂《芙蓉镇》,必须对中国1949年以后的历史,特别是从土改到‘文革’的历次政治运动,都十分了解,而这正是他们所不具备的背景知识。

因此,听的内容,一般来说,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或其常识范围内的。到了高级阶段,会有一些涉及专业的内容,也要随着其专业(如经贸、旅游、理工、农医等)学习的进度,循序渐进地安排相关的听力内容。

(二)语言难度

所听的材料的难度与听者的语言水平相当或高于或低于听者的语言水平(这主要指词汇、语法、修辞手段等)。这一点许多文章都有论述,也有实验的依据(如毛悦,1996),此处不加赘述。但总的情况是,语言的难度相当或低于听者的语言水平的容易听懂,若高于听者的语言水平,则听起来较为困难。不过一般不应该采用低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材料。

我们认为,为了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包括听的技能(即所谓“微技能”),一定要把听力材料的难度控制在最小,尽量不出或少出生词。《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听的要求是,一年级:一级“不含生词及新语法”、二级“生词不超过3%(笔者认为应解读为每100字含3个生词,如每个词有2个字,则是6个字。下同。)、无关键性新语法”,二年级:“生词不超过3%”。对三、四年级未作说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对各阶段的听的要求中也未作说明。我们认为对此加以说明还是必要的。原则应该是尽量少,不能因年级高而增加听力材料的生词量。

这里涉及如何训练学生‘跳障碍’的能力的问题。我们认为,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障碍,是允许的,但必须有计划、有控制、有帮助学生‘跳障碍’的具体办法。拿词语的‘障碍’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熟悉的语素的新组合,让学生猜测词义;第二类是其中有一个语素是学生熟悉的,让学生猜测大概词义;第三类是词语中的语素都是新的,训练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跳过这样的词语,把握语篇的整体内容。这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心理训练:训练学生在遇到完全不懂的词语时不纠缠而继续往下听,从而不会因为纠缠个别词语而错过整体的理解。这一点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有共识,但从实际教学(包括教材)的情况看,还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还应该认识到,语言的难度不等于听力理解的难度。语言难度相同时,听力理解的难度受其他语言(如语音条件)和各种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这将在下文讨论。

(三)语体区分

一般把语体分为口语体、书面语体、中性语体(common core,口语与书面语都适用的一种语体),听的材料主要是口语体和中性语体(除了听广播电视中播出的文件、社论是书面语体),即使是新闻节目也是用中性语体播出的。听力训练中的书面语体,不是一般所指书面语,而指有一定专业特点的演讲、大课之类。我们的教材一般都采用“中性语体”的文章,即使是口语课,也都是经过加工基本上接近“中性语体”的。至于口语中大量存在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如更正性或思考性的重复、某些补充或强调成分的后置、表示停顿的衬词,有些人说话时有轻微的口吃,使得话语不那么连贯,等等,这些目前都缺乏必要的训练,听惯了朗读出来的“中性语体”的口语,再听真实的口语,就会发生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听“中性语体”的材料过渡到听口语体的材料。当然这不完全是材料问题,同时也包括语音条件的配合问题(见1.1.4)。

(四)语音条件

说话人的语音对听话人的理解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是外国人听汉语如此,中国人听外国人讲外语,也是如此。就汉语而言,最常为人所关注的是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带有方音的普通话与听力理解程度的关系。如郭金鼓(1984)认为“对语音的适应能力”是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之一。上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赵智超教授曾经与北京语言大学胡炳忠教授合作录制过20个地区带方音普通话的音档,并转写出来,准备用于教学,解决这方面的听力理解问题。但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仅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音档的CD-ROM,但未见利用该音档编写的教学材料。现在这个问题重又提到日程上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四年级要能“听懂用汉语普通话或略带方音的普通话所做的……讲座或报告”。《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对中等阶段和高等阶段的“听”也有类似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基本能力的第1点也提出‘能听懂在各种场合下的普通话或带有方音的普通话’的要求(《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没有相应要求)。但至今尚未看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具体操作方面的报告。

然而我们说的语音条件不仅仅指方音,还有其他影响听力理解的语音条件。比如同样是普通话,有广播调的普通话、读书调的普通话,也有口语的普通话。我们现在给学生听的录音,包括口语会话的录音和HSK考试的录音,多属于广播调、读书调,而较少口语的普通话语音。前面两类是很不自然的,如果只用这样的录音训练学生的听力,当他们乍听自然的语音时,就会感到不适应,因而影响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不应以HSK为听力训练的最高要求。

再比如说话人的性别、年龄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语音上的表现等都会对听力理解产生影响。比如男人和女人的语音由于生理条件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女性语音比较清晰、尖细,男性语音略显含混、低沉。年轻女性有时带有尖音,也可以说是一种语音的性别变体,这些也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儿童、老人说话口齿常常不太清楚,听的人理解起来有时感到很困难。笔者上英文系三年级的时候(1959年),有一次听海牙国际法庭英籍庭长普利特的演讲,当时他大约有70岁左右,讲题是肯亚塔(Jomo Kenyatta, 1893~1978,后来担任肯尼亚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案件,内容并不复杂,语言难度也不大,语速也不快,可是我们多数学生就是听不懂,因为他年老口齿不清。过后在听力课上英国专家柯鲁克把他讲的内容重复了一遍,语速比普利特快得多,可是我们差不多全能听懂。我想外国人听中国的老年人说话,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不同的社会阶层在语音上也有表现。我们平时给学生听的,都是至少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说的话,但是学生将来听的却是什么文化水平的人都有。一般来说,文化水平低的人语音就不太清晰,有时有“吞音”的现象,使外国人听起来非常困难。我们当然不是主张学生必须能听懂北京公共汽车售票员报站,但是售货员、饭馆、旅店的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的话,可能他们还是经常接触的。我们应当训练学生能听懂这些人群的真实话语。

有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让学生听各种语音条件的材料。比如在中、高年级给学生听带有方音的普通话,就要先确定听带哪些方音的普通话,然后要对这些地方的普通话语音上的特点作重点交代(如l和n不分,z、c、s与zh、ch、sh不分,声调特点等)。首先是改变目前的广播调、读书调的录音方式,从低年级开始,凡是讲述、会话的录音,都应该具有“实况性”,即录音的人不是在“念”,而是在“说”,对话中的男女老幼,应该由男女老幼来“说”。“说”的时候,要体现口语的特征,如允许停顿、重复、不连贯、语速有变化,甚至有咳嗽声等,总之是越自然越好。如果是银行换钱、商店购物等题材,不妨到实地去录音。中、高年级可以开设实况听力课。天津师范大学孟国先生十几年前就开始做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非语言的因素

影响听力理解的非语言音素主要包括:说话人的语速、音量、与听话人的距离、听的方式(直接听还是通过设备听)、听的环境(有无背景音)等。现对这些因素分别加以讨论。

(一)说话人的语速

正常语速是多少,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刘镰力对电视新闻的统计是280~300字/分钟,刘超英对10位教师语速的统计是207~297字/分钟。(转引自刘颂浩),HSK听力理解部分的语速为170~220字/分钟。汉办制订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语速要求是:一年级(一级、二级)160~180字/分钟,二年级180~200字/分钟,三年级180~240字/分钟,四年级180~280字/分钟。《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规定的语速要求是:初等阶段120~140字/分钟,中等阶段180~220字/分钟,高等阶段200~240字/分钟。我想一般人谈话的语速可能会略低于上述统计的高限,而略高于HSK的要求。但就听力理解来说,在内容相同的情况下,语速的快慢与理解的难度成反比,对此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为了训练的需要,听力课上的语速,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控制语速来控制理解的难度。

(二)说话人的音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说话人的音量与听话人的理解难度成正比。这里,我们用听话人经常所处的情景,对说话人的音量提出几个标志:

(1)演讲音量:在听话人所处各种情境中,演讲音量可能是最大的;演讲者的音量,即使不使用扩音设备,也是比较大的;

(2)电视音量:即看电视时所定的音量,一般会低于演讲音量;

(3)谈话音量:即二人或多人在一起谈话时所取的音量,一般会低于正常的电视音量;

(4)耳语音量:是这几种情况中音量最低者,但在学习期间,外国学生听耳语的机会不会很多(除非是为了训练的需要,如作传话游戏)。

前三种音量可以纳入训练范围,初、中级以(2)、(3)为主,到中、高级听演讲时,同时就训练了对音量的适应。

(三)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越远,听的清晰度越低,而且,听话人与说话人距离越远,听话人也比较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分散注意力,因而影响理解。我们也提出几个标志性距离:

(1)耳机距离:包括戴着耳机听和打电话。这是最近的距离,当然听得真切,而且听话人注意力集中,对理解最为有利。这是当前听力理解课采取的主要方式,也是HSK听力测试的方式;

(2)谈话距离:较耳机距离稍远。一般两个人谈话时的距离较近,多人在一起谈话距离较远,但总会在三米之内。这样的距离听起来还比较清晰,也不会受的其他因素(如环境)的干扰;

(3)电视距离:一般认为观看电视的适当距离应是屏幕对角线长度的5倍左右(约2~3米),在适中的音量时,听得清晰;

(4)演讲距离: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最远距离,至少在5米以上,清晰度会大打折扣,而且最容易分散注意力,因而影响理解。

(四)直接听还是通过设备听

直接听指直接听说话人读或说;通过设备听指使用耳机、录音机、电脑、电视、收音机、手机、MP3、扩音器等。直接听与通过设备听的效果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直接听的效果会好于通过设备听,相应的,对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有无背景音

有背景音与没有背景音听的效果会不一样。背景音又分两种,一种是为了提高效果而专门配的背景音,如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等;一种是在说话的时候,有别人说话、有周围环境的噪音、回声等。前者可能对理解有一定的帮助,而后者则对听力理解造成干扰。但在自然的环境下,这些背景音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这方面,天津师范大学孟国教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听力理解训练其实内容要比HSK丰富得多。而目前的听力训练,基本上是跟着HSK转,主要考虑材料的难易,如生词量的控制、语速的控制、从单句到一问一答的对话,再到一段话。训练的目的则侧重于听的技巧(所谓“微技能”)。这些应该说都是必要的,但又是非常不够的。这牵涉到整个听力训练的目的和模式的问题,目前的训练方法比较单调,因而学生和教师都兴趣不高。只是按照HSK的题型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那是很不全面的,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三 分 析

我们不妨根据以上所论,对听力理解训练做一些探索。总的来说,听力理解的训练应该针对上述影响理解的各种因素进行,这些都应该是训练的内容。应注意的是,上述各因素,有些是相互交叉、互相制约的。也可以分出难易,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加以安排。对此,我们做一些分析。

(一)关于语言因素

听的内容和听的难度,如前所述,是可以控制的,现在实际上也做到了控制,此处不多说。语体问题,一般的安排,是从中性语体开始,到口语体,再到书面语体(前面说过的演讲、大课等)。在低年级,是中性语体与口语体并行;在中高年级则是三种语体并行。

从语音条件来说,要从标准普通话过渡到增加带有方音的普通话的听力训练。低年级的对话应该具有‘实况性’,即角色(男女老幼)要真实(当然还有口语体的配合),高年级应该听一些特殊语音条件(如口齿不甚清晰的老年人)的演讲、大课(可与语体、方音配合,这同时也是训练学生适应较远距离的听力)。

(二)关于非语言因素

上述几种能够影响听力理解的非语言因素(语速、音量、距离、直接听、通过设备听、有背景音、无背景音)都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目前的相对比较单一的训练方式。比如,我们从一开始上听力课就应该增加课上听老师‘说’的环节,老师‘说’的时候可以变化语速、音量,甚至可以改变与学生的距离(让前面的学生坐到后面去),也可以增加背景音(在‘说’的同时,播放音乐等),用这些控制难度。再如,在中高级水平的听力教学中,更可以有计划地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播放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不一定是新闻节目,一般来说,新闻节目应属于新闻课的内容)。就是听录音,也可以变换方式,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不止一个录音机,使分组情况而定),可以让学生分组听同一材料的不同段落,然后让每组学生给全班将本组听到的内容,最后形成完整的内容。这样训练近距离听录音,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想要了解材料全部内容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的学习的动机。

(三)小结

为了说明以上哪一阶段可以作哪方面的训练,现列表小结如下:

训练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语体中性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X√√语音条件标准普通话√√√带方音普通话X√√口齿不太清楚的普通话X√√语速较慢语速√XX正常语速√√√较高语速X√√听话距离耳机距离√√√谈话距离√√√电视距离√√√演讲距离X√√听话条件直接听√√√耳机√√√扩音器√√√电脑√√√收音机等X√√电视X√√电影X√√背景音无背景音√√√音乐等背景音√√√噪杂背景音√√

要注意的是,上表中所列各项,不能机械地看。同一种因素,在不同等级,有程度的不同。如同样是带方音的普通话,对学生的难度不同,应作适当的等级切分;同样是口齿不清楚的普通话,也是多种多样;语速等非语言因素,也要互相配合,与学生的程度相适应。比如语速,慢速如果在远距离听,就比在近距离听要难,如果加上背景音,也增加了难度。所以通过调整听的条件,可以控制难度。比如有一种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快速反应训练的练习(这是听力训练中必要的一项),是用比较快的速度读一组学生熟悉的词语(15~20个),学生在练习纸上的汉字或外文翻译(次序与读的次序不同)旁写出拼音,或让学生快速地说出听到的汉语词语的外文翻译。这里就打破了低年级一般只能听慢速或正常语速的限制,但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

再如,听演讲一般要放到中高级阶段,这时总的要求是语速要高于初级阶段,但在开始听演讲时,可以适当放慢速度,逐渐加快。同样难度的材料(或练习方式),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来训练。同样是演讲,用普通话演讲和用带方音的普通话演讲,难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按上述所论使听力课的训练内容和方式都丰富起来,那么现在的教学模式就应作相应的改变,就不能只是听录音这样一种方式。如增加教师直接讲述,适当的时候安排演讲课、大课等,安排听带有方音的材料,也可以安排观看影视作品(不是欣赏,而是听力的训练)。

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所谓“微技能”的训练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用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听力训练。对此,已有许多论著介绍,本文不重复。

郭金鼓.对科技汉语听力课教学的认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4).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能力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马燕华.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听力跳跃障碍的实现条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5).

毛 悦.从听力测试谈留学生听力理解方面的障碍[A].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孟 国.实况汉语教学的理论探讨及教材贬值和使用中的几个问题[A].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语体语速音量
测测你的“音量值”
辩论赛之语速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