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制度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2010-04-10王浩斌

关键词:制度经济建设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开封475001)

经济制度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开封475001)

经济制度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分析,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导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

经济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大社会发展战略,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以及构建一个以和平发展为理念的和谐世界等。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从事实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的视野来分析,经济制度问题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而经济制度创新则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或重点。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对经济制度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进行深入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分析,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导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从发生学即事物之所以形成的角度来考察,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从无到有,都经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演变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形成也概莫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形成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有着形成的根本原因和独特语境。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国情和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发展导向的和谐社会。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要有效化解这一基本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一基本矛盾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和损失,就必须正视而不是忽视这一基本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凸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激化或凸现了某些利益矛盾,改革的难度、深度和风险逐步增大,也亟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2003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1](P6)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国情和市场化改革所激发的各种矛盾及冲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形成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正式提出始于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在会议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P3)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表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并将社会和谐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党的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战略部署。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对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条件下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2](P3-4)这段话前一部分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等,这些主要表现总的来说是由经济上的不和谐引发的,这段话的后一句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不和谐形成的根本原因即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概括起来说就是不合理的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不和谐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从事实判断即事物发展演变的既成事实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制度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无论是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所确立的本质内涵来看,还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历程及主要原则来考察,经济制度创新本来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一)经济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是适应现实的社会实践需要而萌生并不断定型的,而现实的社会实际情况则恰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反面即严重的社会不和谐,如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不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也就是说,之所以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有太多的不和谐因素,以致这些因素限制、制约乃至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正如前文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国情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所激发的利益矛盾而形成的,经济问题或经济制度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实现不是要去认可某种或某几种经济制度模式,而是要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经济体制及制度规范进行根本的变革或改革,这就是经济制度创新,这就是改革开放。尽管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或经济制度的改革,而应该是全面的改革,但我们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而且经济领域的改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一般将改革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而改革的精神实质就是以经济制度为先导的制度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经济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蕴含了经济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而这些基本内容事实上本身蕴含了经济制度创新:其一,“民主法治”实质上体现和彰显了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诉求,这无疑为经济制度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其二,“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体现和彰显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伦理制度诉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伦理制度创新奠定了客观基础;其三,“充满活力”实质上体现和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有效配置资源,充分调动劳动者个体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无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体制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其四,“安定有序”实质上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提出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确保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无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和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最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质上体现和彰显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重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经济制度构建与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蕴含了经济制度创新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同时还确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而这些根本原则蕴含了经济制度创新。其一,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即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凸现了经济制度创新的人本关怀。其二,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原则。即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无疑凸现了经济制度创新的根本前提即发展理念的创新。其三,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这无疑凸现了经济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和实现途径。其四,强调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的根本原则。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无疑再次凸现了经济制度创新的政治保障。其五,强调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原则。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这无疑凸现了经济制度创新的保障性条件。最后,强调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根本原则。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无疑凸现了经济制度创新的领导基础。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历程体现了经济制度创新

尽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才正式提出来的,但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运动,它的建设历程却远远地早于这个时间。事实上,早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党的领导集体在1949年3月5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实现五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和谐战略,以便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稳过渡。毛泽东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也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3](P1432-1433)在这里,毛泽东批判了那种单纯国营经济的错误观点,认为要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同个体经济甚至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和谐发展。这完全可以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萌芽或者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因为这种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和谐化追求,是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准备的,况且这种经济形态中本身包含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这同时也表明,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引入社会主义的制度成分,这无论如何都意味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践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领导集体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制度创新尤其是经济制度创新,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当时毫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国事实上以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榜样,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施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搞“人民公社化运动”,企图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历史表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整齐划一的经济调节方式掩盖了许多不该掩盖的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前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暴露了缺点和错误。对此,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4](P23)为此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科学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团结—批评—团结”公式,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内蕴着深厚的经济制度创新。至于后来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命题的正式提出,就其精神实质就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转变和整体发展,是较为典型的经济制度创新。

三、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

从价值判断即事物发展的有用性或功能来分析,经济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其价值实现而言,其根本的价值在于有效化解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激发的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将改革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主动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降低改革成本,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其二,促进社会整合,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调和良性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其三,彰显社会主义社会在处理市场经济盲目性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四,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判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真正实现,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在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否彻底战胜了资本主义,而是在于我们有效地处理好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性控制到最低限度之内,有效地促进中国由传统社会主义向改革开放、宽容和谐的社会主义的积极转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实现,其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建设一大堆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也不在于一味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强劲发展势头,而是在于积极实现发展观念的革命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尤其是经济制度创新,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度创新并且首先就是经济制度的创新。邓小平早就指出,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原有体制和机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彻底变革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和体制,逐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机制和体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逐步实现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革命性转变,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公有制实现方式不断优化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经济制度创新的历史过程,就是经济体制创新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和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还是其价值的有效实现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积极推进,都离不开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和科学发展观念的积极形塑。由此可知,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

[1]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J].党的建设,2003,(11):6-11.

[2]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3-12.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Abstract:The economic system creation is the key iss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Analyzing in the aspect of occurrence,the unreasonable economic system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un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in the aspect of fact judgment,economic system cre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in the aspect of value judgment,economic system creation is the concrete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economic system creation;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approach to realization

(责任编辑 刘小平)

Economic System Creation Is the Key Iss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WAN G Hao-bin
(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C 912

A

1672-9951(2010)05-0061-04

2010-07-25

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BKS003)

王浩斌(1976-),男,湖南双峰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制度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