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传播的冲突与协调
——中德两国语言传播政策观照

2010-04-10陈卫强方孝坤

关键词:德语双语汉语

陈卫强,方孝坤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 528225)

语言传播的冲突与协调
——中德两国语言传播政策观照

陈卫强,方孝坤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 528225)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形势下,非英语国家的语言传播政策都非常重视对内英语教育和对外语言传播。中德两国的语言传播政策各具特色,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语言战略利益。平衡对内英语教育和对外语言传播的利益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地位、民族文化认同和语言利益等因素。在制定语言传播政策时,要注意相关部门的协调、语言传播政策的利益平衡和语言传播全面、长远的规划。

语言政策;语言传播;英语教学;对外语言教学

语言传播(Language Spread)政策是指政策行为者(机构、协会和个人)有目的地传播一种具体语言或几种语言所制定的政策。语言传播政策的典型行为者是国家政府,一些机构和民间组织也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英语不断巩固其原有的优势地位,使用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入,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世界性扩张所引发的同其他国家语言的竞争和冲突,成为当今世界性的语言问题。对于每一个卷入世界经济大潮的非英语国家而言,最棘手的语言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维持本国语言和英语之间的利益平衡。面对全球化形势的挑战,各国政府在权衡语言利益、语言地位、民族认同等各种因素基础上,努力寻求合乎本国利益的英语教育和对外语言传播政策。

张西平指出,“汉语走向世界,特别是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走向世界,这是第一次,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步伐更稳健、使我们的政策更具有前瞻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此时研究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传播经验,从他们的传播经验中学习有利于我们的东西,就显得很急迫。这是一个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很少有人关注,但目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意图所在。

一、中德两国的英语传播政策

20世纪初,英语开始作为除法语之外的国际外交通用语言被使用。二次大战以后,英语逐渐取代法语成为国际的外交、经贸、科技、信息等领域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语言。如今,英语已经是国际强势语言,以下几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85%是用英语传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国际经贸活动中几乎100%使用英语。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成为中德两国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在教育和使用领域不断扩张。

(一)英语在外语教育中的地位转变

二战以前,法语曾是德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课程。在纳粹时期,希特勒推行极端的民族主义政策,由于英语和德语都同属于北日耳曼族群的语言,因此英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于是英语取代法语成为学校的第一外语。二战后,西德为美国所控制,英语教育不可避免地得到进一步加强。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东德地区也将英语作为学校主要的外语课程。如今全德的16个州都规定,从小学开始英语就是普通课程,而在一些精英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中英语被定为正式课程。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我国在建国初期,曾一度以俄语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直至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外语规划小组,起草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才第一次提出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78年以后,教育部多次强调大力发展英语教育,规定在所有大学中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一门外语(英语)的必修课并且要通过全国性的外语测试。在中学教育中,英语也成为一门基础课程,其地位在升学考试中和汉语不相上下。英语教育同时也延伸到小学阶段,有条件的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这些政策为普及英语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英语在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扩张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在原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英语教育的措施。在教育领域,为了应对其他欧洲国家的教育竞争(如荷兰等国家的大学都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并提高德国大学师生的英语水平,德国政府自1997年开始推行“国际学习计划”和“国际学位计划”,规定英语作为大学唯一的教学语言或者与德语共同作为教学语言。在商业领域,政府在语言使用问题上也偏向英语。德国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多以英语或以英、德两种语言作为公司的工作语言,但当汉莎航空的一名职员因在法兰克福机场拒绝使用英语而同公司发生诉讼时,法院却判这名职员败诉。Berns曾预测,由于“英语在德国的社会、文化、商业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功用”,德国未来可能朝英语国家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发展出自己的英语规则,形成德国英语。[2]

在中国,近年来政府有关加强英语教育的主要举措是在学校教育领域推广“双语教学”。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大学本科阶段的双语教学作出指引,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之后,双语教学在一些地区也得到了地方教育部门的认可和实施,如上海19个区县的中学和小学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2005年4月,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认证项目正式启动。截至2005年,采用这一教学形式的有陕西、四川、湖南、广西、江苏、广东、重庆、山东、海南、江西等地的58所重点中小学。在社会领域,由于出国深造、国际交流以及工作需要(如职称晋升)等原因,社会人士对学习英语的需求增加,大量国民投入到英语学习的大潮之中。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这个数字是英、美、加人口的总和。对此,英国财政大臣曾预言:20年内,中国使用英语的人数将超过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

二、中德两国的对外语言传播政策

(一)对外语言传播的收益

许多非英语国家在大力普及英语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对外语言教学,其动机主要是力图拓展和提升本国语言的国际地位和海外影响力。此外,对外语言传播还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据乌尔里希·阿蒙(Ulrich Ammon)的研究,这些收益主要包括:1.增强国际交流,加强海外经济联系。因为懂本国语言的外国人越多,越有利于本国的国际交流。2.提升国家的海外形象,传播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因为外国人学习本国语言的同时也加深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接受该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3.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因为懂得该国语言的人更倾向于在该国或为该国工作。4.提高本国语言的吸引力。因为本国语言国际交流功能和地位的提高会增加作为外语学习的吸引力。5.“语言产业”如语言教材、语言相关商品和服务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6.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识,如果国家的语言具有较高的国际地位能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3]

(二)德国的对外德语传播政策

德国海外传播德语的努力始于19世纪末。1878年,德国成立“帝国学校基金会”,专门为海外的德语学校提供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还成立了另外一些传播德语的机构,如“国外德意志学院”(后更名为“对外关系学院”)、“亚历山大·冯·洪堡特基金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歌德学院”等,这些机构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德国的德语传播的基本方针是:让各个民间组织去从事德语教学和研究的规划及其实施,政府为它们提供资金支持。为了协调各个民间组织的活动,外交部于1988年成立了一个分管语言的工作小组。外交部隶属的另一个部门是“国外学校中心”,其任务是支持国外的德语学校。截至2006年的统计,全世界大约有1500到2000万人学习德语,超过一百个国家把德语作为学校课程。

(三)中国的对外汉语传播政策

中国的对外汉语推广工作是从1950年开始的,当时中国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其后又陆续在其他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1962年,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由分散向系统化发展。1978年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生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以北京语言学院为基地、教学点遍布全国的局面。到2000年,中国约有340余所高等院校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1987年中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制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关方针、政策,负责监督编写和出版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举办对外汉语教师训练班,并负责在海外开设汉语教学点等。此外,中国政府还在国外设立汉语教学机构,如1988年在毛里求斯开设“中国文化中心”,这是中国政府直接在国外开设的第一个汉语教学机构,近年来政府又采取多种形式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据统计,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2005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有近4000万。

三、语言传播的冲突与调整

任何国家的语言传播政策都旨在实现国家的最大战略利益。对内普及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对外推广本国语言是为了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然而,这种对内和对外的语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为此,德国已着手对原来的语言传播政策进行调整,同样地,中国的语言传播政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德国语言传播政策的冲突与调整

德国政府对内普及英语的政策虽然大大提高了德国国民的英语能力,但是带来了消极的作用。普及英语对德语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

1.对德语国际地位的影响。对外传播德语的努力和对内推广英语的矛盾体现在英语的强势地位对德语国际地位的冲击,例如欧盟的实际工作语言经常只限于英语和法语,德语常常被排挤,甚至不提供德语同声翻译以及德语版的出版物,德语的国际地位无形之中被削弱了。

2.对对外德语教学的影响。德国大学推行的“国际学习计划”对外国人学习德语产生消极影响,因为到德国的大学学习是外国留学生学习德语的主要动机之一。另外,外国人会不会失去学习德语的兴趣还取决于跟德国人打交道的印象,如果他们认为用英语就能同德国人交流,那么就会觉得没有学习德语的必要了。

3.对国家语言和民族认同的影响。英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德国人普遍缺乏语言主权意识,对于语言同化表现出让人费解的宽容态度。德国人在国际交流中会经常主动地使用英语而不使用德语。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自小就浸润在浓重的英语环境中的他们,对德语和民族的情感认同感更是大大降低。对此,法国作家安东尼·德·里瓦罗曾辛辣地讽刺道:“我们从德国人那里学会歧视德语。”

以上问题最先引起了德语教师的关注,他们组织了一个分布于全球90个国家共22,000成员的德语协会,以抗衡英语教学给德语教学带来的消极冲击。对外德语教学的有关部门也意识到外国人学习德语的动机会被英语学习计划抵消,从而冲击了对外德语传播计划和削弱德语的国际地位。一些科学家也警告,使用外语教学有可能影响学习和研究的效果。德国语言协会主席Walter Kramer甚至批评,以英语取代自己的语言正是德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基于这些认识,政府对“国际学习计划”的语言要求作了修改,并对留学生重新设置了德语水平要求。德国政府也一改以往的无所谓的态度,开始在欧盟里要求增加和保留德语的工作语言地位,使德语与英语、法语一道成为欧盟委员会的内部工作语言。出于对国民的语言和民族认同感下降的担忧,一些德国民间组织,如德国语言协会也强烈要求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增加学生民族身份认同的教学内容。

(二)中国语言传播政策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中国语言传播政策潜在的风险主要源于目前国内英语教育和使用的误区,具体表现如:

英语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把英语作为考试、考核的硬指标,英语成为人们升学、升职、就业必须跨越的门槛。有学者(李芳2004)提到,英语学习占大学生有效学习时间40-60%,而他们完全可以置汉语于不顾,因为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是英语过级与否,而不是汉语水平如何。[4]

国人对英语的盲目崇拜,例如星级宾馆的服务员首先使用英语而不是汉语。又如在上海一些外企的中层会议上,即便参加的全部都是中国人,但仍然被要求一律讲英语。再如国内一些国际学术会议规定只能使用英语,不准使用汉语。

在学校教育层面推广“双语教学”。这些所谓的“双语教学”实为单一英语教学,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上,却往往忽视了其它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学,其中当然包括祖国语言文化的教学。这种被歪曲的“双语教学”背离了教育部关于加强英语教学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造成冲击。一些赞成“双语教学”的学者也都承认,英汉双语教学“一定程度地忽略或者削弱了汉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须应对当下国内汉语的疲软状态及弱化危害。”[5]

上述现象反映了我们国人过分重视英语而忽视了自己的母语。这种一味地强调语言向国际接轨的做法会对汉语以及民族情感造成一定的危害。对于“双语教学”,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庆株先生就曾批评道:“实行双语教学是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行为,它将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英语的地位高于汉语的观念,从小亲近西方文化,可能危及到汉语的语言主权地位,使学生更多地认同西方文化,而丧失对传统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6]

对于“英语热”,且不论国民是否盲目跟风,厚此薄彼,我们政府的政策首先就起着误导的作用。例如把英语作为考试、考核,升学、升职的硬指标,广泛推行“双语教学”,这些举措都为“英语热”推波助澜。近年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风险并采取了一些切实的改正措施,例如在沈阳召开的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就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者削弱自己国家语言及其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中国教育部宣布从2005年6月实行考试改革试点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全面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道方式。2007年5月,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

著名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在当今强调软实力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一个国家的语言传播政策关乎国家的整体利益。通过总结中德两国语言传播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今后的语言传播政策应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做好语言政策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德国语言传播政策上的失误正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统一协调的结果。目前,我国的语言传播工作也是各自为政,譬如外语教学多年来一直由教育部(或高教部)下属的一个司或处主管,而且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工作分属基础教育司和高等教育司主管,对外汉语教学则由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曾强调:“语言传播等一系列语言问题,史无前例地重要起来,特别需要制定科学的语言规划,协调多方关系。当前我国语言规划与管理,职责分散多处,各揽一块,政出多门,步调不一。应建立一个有权威、有效率的国家语言工作机构。”[7]

2.兼顾语言传播政策的整体利益平衡。无论是英语教育还是汉语教育,其规模和投入都应该作科学的调研,稳步推进,兼顾两方面的利益平衡。李宇明指出,“中国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大后方,重视汉语国际传播,更须加强国内汉语教育与研究,树立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固本方能强末,根深才能叶茂。语言文字工作有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外热内冷’为病,和谐发展为智。”“同促进中华语言国际传播同等重要,中国还要扮演好语言接纳者的角色。首要之策是根据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富有远见的外语发展战略。”[7]在处理汉语和英语的关系上,我国应坚持汉语为本、英语够用的原则,既要巩固和加强汉语的国内和国际地位,也要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3.语言传播政策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规划。主管部门在制定语言政策时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规划,才能避免走弯路,德国“国际学习计划”以及我国“双语教学”计划正是缺乏全面和长远规划的反面例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统一语言规划,使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国内语言推广与国际语言传播、中华语言发展与外国语言教育、现实世界的语言生活与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等协调发展,以实现语言生活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7]语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家语言传播政策作全面和长远的规划要成为语言决策的大事。

[1]张西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两个重要问题[J].长江学术,2008 (1).

[2]Berns M.English in the European Union.English Today,1995,11 (3):3-11.

[3]Ulrich Ammon.Language Confli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6,16(3).

[4]李芳.英语热潮下对汉语的冷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4).

[5]蒲向明.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的不对称性[J].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6]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7]李宇明.探索语言传播规律——序“世界汉语教育丛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4).

责任编辑:杨光宗

Conflicts and Harmony:On the Polic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CHENWei-qiang,FANG Xiao-kun
(Chinese Department,South-China Normal University,Foshan 528225,China)

In the process of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nglish as the Lingua Franca,concerning language policy,the non-English countri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domestic English education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o foeign countries.The balance of the interest of domestic English education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o foeign countries requires an integrited consideration of such factors as the language position,the identific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language interest.In making the polic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som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ct coordiantely so as to balance the interest in the polic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make a long-term and overall plan for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anguage policy;language communication;English teaching;language teaching for foreign countries

H002

A

1004-941(2010)02-0111-04

2010-04-10

陈卫强(1976-),男,广东广州市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应用和方言。

猜你喜欢

德语双语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