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

2010-09-06李迪陈超

关键词:婚嫁嘉禾土家族

李迪,陈超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 2.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湖南嘉禾伴嫁歌与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之比较

李迪1,陈超2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 2.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湖南嘉禾的伴嫁歌作为汉族的代表,以其丰富的唱腔早已闻名遐迩。而土家族陪十姊妹歌,作为土家族婚嫁音乐中的一个部分,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本文拟对这两个不同民族而又各极具代表性的婚嫁音乐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土家族;陪十姊妹;湖南嘉禾;伴嫁歌;比较

在风俗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婚嫁歌(nuptial song),主要流行于南方各民族和地区。它历史悠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就记有:“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叠相歌和,含情凄婉”[1],以此描述南方伴嫁唱歌之习俗。在由众多的婚嫁习俗相伴而生的婚嫁歌曲中,湖南南部嘉禾的伴嫁哭嫁歌(以下简称伴嫁歌)和武陵山区土家族的陪十姊妹歌(以下简称陪十姊妹)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婚嫁歌曲的典型代表。对它们的异同之处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婚嫁这个习俗及其音乐的了解,同时推动社会各界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开发和保护。下面就对这两种婚嫁歌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之比较

1.土家族概况。土家族是分布于武陵山区,即鄂西南、湘西、川东南(今重庆市)、黔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有570多万(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境内海拔多在400米到1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水丰富。以种植农作物为生,主要有小麦、苞谷、油菜、桑叶等。

土家族历史悠久、渊源极深。早在殷末周初,其祖先就曾协助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其族源有多种说法,如今大众较为赞同土家族乃古代巴人的后裔。

土家族能歌善舞,山歌、号子、小调、风俗歌应有尽有,戏曲、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竞先开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艺术互相融合、彼此贯通,造就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同时又与周边民族音乐文化相协调的、丰富的土家族音乐艺术。摆手舞、民歌、婚嫁歌等音乐形式为其典型代表。源于该地的《龙船调》、《黄四姐》等民歌闻名全国,深受人们喜爱。

2.湖南嘉禾县概况。嘉禾县地处湘南山区,面积仅为699.16平方公里,人口33.87万(2000年数据),是湖南省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地势东南西三面高,东北低,形成两个簸箕形盆地,大部分地面在海拔200米以下,年均温18度。境内土地肥沃,山川毓秀,景色宜人。

嘉禾古名禾仓堡,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据明代王万树所著《衡湘稽古》以及清初李元度著《南岳志》载:“《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又云:“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此地曰禾仓,后以置县。”现属郴州市。

在几千年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历史进程中,嘉禾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如山歌小调、戏曲花灯等等,像瑰丽的奇葩,竞相吐艳。嘉禾与湘西桑植同为湖南两个著名“民歌之乡”,其花灯与桑植、麻阳、平江一起被称为湖南“四大花灯”。作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的昆剧中的一支——湘昆,也是在嘉禾发掘而出的。但在嘉禾境内流传最广、受众最多、影响最大、最具代表的是婚嫁音乐中的伴嫁歌。

3.产生的社会文化之异同。

(1)不同点:一是民族属性:伴嫁歌属于汉族,陪十姊妹属于土家族;二是区域位置:嘉禾在岭南山脉,湖南最南端,地理位置底;土家族主要在鄂西南、湘西北等地,武陵山脉贯穿其中,地理位置较高;三是自然条件与生产力水平:嘉禾地理位置较为平坦,易于耕作,土地肥沃,生产力及生活水平相对稍高;土家族居住地地势较为崎岖不平,不易于作物耕种,生产力及生活水平相对稍低。

(2)相同点:都属丘陵山区,都以农耕为主,生产力整体都不高,都产生了各自的婚嫁习俗。

二、历史渊源之比较

伴嫁歌与陪十姊妹同属口头传唱的民间音乐,其起源史书都不曾记载。所以,除了民间传说之外,这些活动起于何时、何地我们已不得而知。但这种活动也曾见于古代诗文中。如上面《岭外代答》中叙述,还有同治七年撰写的《桂阳直隶志》(嘉禾县曾隶属桂阳州,作者附注)27卷载:“明曹友白教谕作芙蓉竹枝词十余章”。其中一首写道:

采茶末了又蚕桑,萝婢荆妻镇日忙;

闻道邻家新嫁女,花筵约伴唱娘娘。

在嘉禾,花筵即为坐歌堂,唱娘娘就是唱伴嫁歌。无独有偶,陪十姊妹也有竹枝词。清乾隆时期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就写有:

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宁山地近巫山峡,犹是巴娘唱竹枝。

“巴娘”即土家族妇女。除此之外,在各地方县志也有描写。如同治版《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唱,歌阙,母儿及村姑伯姨们,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2]乾隆年间湖北《长阳县志》中:“宁乡(长阳安宁乡)地近容美(今湖北鹤峰县)、巴东,民杂苗蛮(蛮即土家族)。其嫁女上头之日,择女八九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即所谓“陪十姊妹”)。是日父母、兄嫂、诸姑及九女执衣牵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歌为曼声,其哀,泪随声下。”

从上面描述看,伴嫁歌起源肯定早于宋代,两种民歌形式在明清时期已经极为盛行。

三、活动及演唱特征之比较

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两种音乐形式在演唱程序、演唱形式、演唱内容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具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举行的时间地点。相同:都在结婚之前的晚上通宵进行,场地是在女方家的堂屋里。

不同:陪十姊妹一般只有出嫁前一个晚上;伴嫁歌的时间更长,一般有两到三个晚上,前两个晚上从晚饭过后,入夜即散,出嫁前一晚通宵,有的甚至到出嫁三天后新娘与新郎回娘家才结束。

2.参加表演者。相同:都为女性,数量较多,至少在10人以上。

不同:伴嫁歌歌者分工很细,有歌头,伴头,歌舞手等种类,并各司其职。歌头是率众人歌唱之人,由最能唱、歌最多者担任;伴头是边唱边招呼客人者,一般为两到三人,由新娘最好朋友或亲属担任。歌舞手中,亲朋好友都有,老少婚否不限。位置等不作规定,随意性强。陪十姊妹则包括新娘只有十人,其他女眷亦可参加,人越多越好,但至少是十人[3]871,且都为未婚姑娘,其中有两位身份不同者,叫“陪姑娘”。位置有规定,比新娘大的坐上方,小者坐下方。

3.演唱形式。在演唱形式上,伴嫁歌与陪十姊妹都极为丰富,如下表:

习俗类别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齐唱领唱轮唱拉歌舞歌骂歌哭歌伴嫁歌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陪十姊妹有有有有有有无无有

从上所列来看,伴嫁歌表演形式比陪十姊妹稍丰富,形式更多,唱中带骂、歌舞相伴,生出无限趣味。伴嫁歌在演唱过程中不曾有乐器伴奏,而陪十姊妹既有无伴奏演唱,亦有用唢呐丝弦伴奏的[3]871。

4.表演程序。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发展,两种婚嫁歌都形成了一定的表演程序,这些程序各具特色。伴嫁歌有安席歌、耍歌、射歌(即如今的拉歌)、长歌(分节歌的形式,歌词很长)、舞歌(边唱边舞)、骂歌(边唱边骂)、哭歌七个程序。这些程序犹如现在的大型声乐套曲一样,又各自成体系,表演时一般依次按以上排列顺序进行,但有时也可依现场情况随意微调,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陪十姊妹开始是开台歌,最后是圆台散场,中间为轮唱或互相挑战的对歌。

对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开台歌同安席歌,耍歌同轮唱,射歌同互相挑战的对歌,仅仅是名字不同而已,实际形式都一样。伴嫁歌的哭嫁是在新娘上轿时分进行的,到这里也就说明伴嫁活动快要结束了,这也就相当于陪十姊妹的圆台散场。因此,相对来说,伴嫁歌的形式更多,更丰富,过程也更为清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过程中除了唱相关歌曲外,还都会演唱一些时令民歌小调。

5.演唱内容。伴嫁歌与陪十姊妹作为特定的婚俗的产物,其活动都是以新娘为主线,以女性为主题展开的。因而,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大体上相同。主要表现在: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兄妹手足之情;抒发同龄姐妹情深,倾诉分离之苦;埋怨不幸婚姻,抨击旧时婚姻制度对妇女所造成的伤害;讲述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身边闲情趣事;劝慰新娘、恭祝吉祥等等,是旧时妇女生活的形象写照,妇女心声的由衷表白。但在趋同的情况上,所诉情感在一些地方轻重有异。具体分析有:伴嫁歌更多的注重离情别绪,嘉禾俗语“送姐送姐三百三”,就说光送姐之类歌曲就有三百多首,而陪十姊妹则是离情与劝慰并重;陪十姊妹有许多劝新娘遵从“上孝下敬、三从四德”的[3]871,很少触及到封建婚姻制度的[4]28,但在伴嫁歌中,这类歌曲几乎没有,而是通过众多的骂媒歌和其他诅咒婚姻歌曲来影射、抨击封建婚姻制度。这也是两种内容之最大不同之处。

6.演唱语言。伴嫁歌主要用湘南土话演唱或用西南官话进行。湘南土话变化繁多,语音语调几乎是一村一个样,嘉禾谚语:“十里不同音”,就是说相隔十里就已经听不懂对方的话了。但无论怎么变,伴嫁歌都会使用当地最有韵味的衬词来押韵。这也是伴嫁歌的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陪十姊妹的演唱语言分汉语和土语两种,汉语程度较高的地方,一般用汉语表达,土家语盛行的地区,就用土语“哭唱”。土家语“哭唱”句式自由,长短不一,地方特色浓厚;汉语“哭唱”则句式工整,一般以七言为主,讲究文采[4]29。

伴嫁歌与陪十姊妹岭南和武陵山区,两地相隔千里,按中国南方各地语音语调变化之频繁来说,在语言上应该有着巨大的差别。可事实上,它们的所用语言有相通之地。据《嘉禾县志》记载,嘉禾人使用的官话是以湖北江陵话为代表的西南话,原因在于嘉禾最初的移民。而湖北江陵就属鄂西领地,与陪十姊妹盛行的长阳、恩施、来凤等地仅为一墙之隔。如此,两者语言的相通就不言自明了,不同之地仅仅是语音语调而已。

四、音乐特征之比较

1.调式及调式音阶。伴嫁歌最常用的是五声羽调式。依《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及1979年嘉禾县文化馆油印本《嘉禾伴嫁歌》中共192首歌曲来分析,羽调式有134首,约占七成,另宫、商、角、徵四调分别为11、15、7、25首。就音列组成分析,五声音列有187首,占绝大优势。三、四声音列各一首,六声7首,没有七声调式。骨干音是拉、多、咪。

陪十姊妹也以五声占绝大多数,但各种调式相对更为平均。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和田世高所著《土家族音乐概论》中所载歌曲为例,两书共载歌曲28首,其中一首完全相同,因此,实际上也就是27首。分析结果是: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数量分别为4、6、3、7、7。五声音列22首,四声1首,六声4首,没有七声调式[5]73。

从上比较可以得出共同点是都以五声调式为主,都没有七声调式,这也是随中国南方民歌传统调式之大流。不同点是陪十姊妹调式使用比较平均,而伴嫁歌以羽调式占绝对优势,这既与湘羽调相呼应,也是因该调式能更好的表达愁思、阴郁心情。

2.旋法及节奏节拍。伴嫁歌和陪十姊妹的旋律进行几乎都是以级进为主,小跳为辅,极少见大跳,发展更多的围绕主音上下波动。音域不宽,大部分在一个八度之内,很少超过十度的。形成这种风格原因在于两者都是在室内进行,且又属于晚上夜深人静,村人皆已入睡的特殊时间。

(谱例引自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论》)伴嫁歌《一根棉花长又长》郭求知记谱:

对于节拍,陪十姊妹主要是2/4拍,27首歌曲中有25首,另外混合拍子(2/4加3/4)两首。而伴嫁歌,以嘉禾县文化馆及湖北艺术学院等联合编印的《嘉禾伴嫁歌》中172首歌曲分析,2/4有74首,混合有79首,其余就是1/4和3/4[5]74。相比较可以看出,在节拍的使用上,伴嫁歌更为丰富,变化更多,表现力更强。其中的三拍子更是以一种极为特殊的形式出现,即节拍规律呈现“强弱强”,与传统的“强弱弱”明显区别开来。这种拍子出现是为了配合伴嫁舞的舞蹈动作而形成的,如《红烛点火绿又青》:第一拍跟第三拍都拍一下腿侧,要稍重,第二拍走一步,要求稍轻。

3.曲体及终止构成。伴嫁歌和陪十姊妹像大多数民歌一样,音乐材料简单,结构短小精悍。但这种短小相对不是很规整。一到五个乐句的构成都有,分布也比较均匀。除了规整性的,在长短不一的多句子歌曲中,陪十姊妹的长短的变化没有一定的格式。前长后短,或是前短后长,或是两边长中间短都比较常见。而伴嫁歌表现为更多的是后面的句子比前面的句子要长,主要是重复后半句或加衬词句构成,如《耍歌好唱口难开》郭求知记谱

后一句比前句长达五小节。它的作用很明显:一是加强调性,增强稳定性;二是使曲调更为灵活,易如表达情感,具有感叹的意味,令人感觉亲切、自然[5]75。

在歌曲的结束上,陪十姊妹遵循一般民歌规律,更多的是结束在强拍上,而伴嫁歌的结束却喜欢停在弱拍或是强拍的弱位上,如《正月青丝青又青》郭求知记谱

这种终止法在演唱时需要在终止音加强力度和稍加停顿。否则,唱的力度较轻,就会有终而不止继续反复的要求[5]75。对于这种特殊的结尾方式,笔者还是认为是由当地的语音语调形成的。但对于有着大体相同的语言体系的两个地方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是一个极为有趣,也有待专家更深一步的研究的课题。

结语

以上仅仅是对两种婚嫁音乐做了一个非常浅显的比较。尽管相隔甚远,但妇女们共同的心声以及共同的语言甚至风俗习性,让这两种音乐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时光进入到21世纪,这种千百年来陪伴人们生活,给当地劳动妇女带来无尽欢乐的音乐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改变,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关键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相对来说,陪十姊妹是幸运的。因为随着鄂西长阳的土家族“哭嫁”歌于1994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民间文化保护对象[6],作为其中组成部分的陪十姊妹的前景也有了一定的保障。而湘南嘉禾的伴嫁歌却令人揪心。由于保护不力,伴嫁歌在民间就要远去。或许再过几年,随着老一辈的歌手的逝去,人们不再知道什么是伴嫁歌了。但愿伴嫁歌和陪十姊妹都能好好的,继续陪伴着后来的人们。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88.

[2]嘉禾县志[M].安徽:黄山书社,1994.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4]刘廷新.土家族“哭嫁歌”探幽[J].中国音乐教育,2002(4).

[5]李迪.湖南嘉禾伴嫁歌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3).

[6]陈宇京,谢亚平.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概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

责任编辑:谢亚平

A Com parison between Jiahe Songs for Accom panying W edding in Hunan and Tujia Ten-Sister Songs

LIDi1,CHEN Chao2
(1.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8,China; 2.School of Fine Arts,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Enshi445000,China)

As the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 Han people,Jiahe Songs in Hunan is famous far and near for their profound singing tone.Meanwhile,as a part of Tujia weddingmusic,Tujia Ten-Sister accompanying songs catches people's eyesight for their unique charm.This thesis is tomake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weddingmusic.

Tujia;Tujia Ten-Sister accompanying songs;Jiahe,Hunan;songs for accompanying wedding; comparison

J605

A

1004-941(2010)02-0011-04

2010-02-03

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成果之一“清江流域原生态艺术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09D021);2009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湖南嘉禾伴嫁哭嫁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B017)。

李迪(1974-),男,湖南郴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音乐人类学。

猜你喜欢

婚嫁嘉禾土家族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故事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水上婚嫁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