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玉屏汤加味治疗晚期肿瘤化疗后多汗症 60例
2010-04-08魏东张伶张涛谭勇
魏 东 张 伶 张 涛 谭 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肿瘤科,四川 成都 610083)
化疗是治疗晚期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晚期肿瘤患者由于本身的恶病质和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消耗,部分患者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同种类的副反应。化疗后出现的多汗症,使得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外感,畏寒畏风,久汗后体质越加虚弱,从而延期化疗甚至不能耐受化疗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2006-01—2009-06,我们运用参芪玉屏汤加味治疗晚期肿瘤化疗后多汗症 60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60例均为本院肿瘤科接受不同方案化疗后出现多汗症的晚期肿瘤住院患者,男 34例,女26例;年龄 22~78岁,平均 65岁;肿瘤病程 1个月 ~4年;病种:鼻咽癌 6例,肺癌 9例,食管癌 5例,胃癌 10例,肠癌 6例,肝癌 2例,胰腺癌 2例,乳腺癌 6例,恶性淋巴瘤 6例,宫颈癌 2例,卵巢癌 5例,软组织肉瘤 1例;自汗32例,盗汗 18例,自汗合并盗汗 1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以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溱溱,醒后汗止者为盗汗[1]。所有入选病例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的晚期肿瘤,经过不同化疗方案化疗后出现多汗症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予参芪玉屏汤加味。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 30 g,白术 10 g,防风 10 g,荆芥 15 g,麻黄根10 g,浮小麦 10g,生牡蛎 20 g,葛根 15 g,柴胡 15g。 气虚重加太子参 15g、五味子 10g;兼阴虚加熟地黄 15 g、麦门冬 15 g、知母 15 g;气阴两虚加党参 30 g、黄芪 30 g、五味子 15 g、酸枣仁 15 g;热毒夹湿加黄柏 20 g、栀子 15 g、龙胆草 15g。每日 1剂,水煎分 3次口服。7 d为 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出汗停止,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出汗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无效:出汗及其他症状无变化[1]。
2 结 果
本组 60例,治愈 41例,有效 8例,无效 11例。总有效率 81.7%。治疗期间未发现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多汗的原因多样且复杂,大致可分为功能性失调和器质性疾病两大类[2]。中医学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毛窍达于体表而成。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而病理性的汗出则应注意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病理性汗出可分为表证汗出、里证汗出、特殊汗出以及局部汗出。对于恶性肿瘤化疗后的特殊病种的患者来说,由于接受化疗,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患者亦容易受到多汗症的困扰,而且多属于虚证的“自汗、盗汗”的范畴[3]。对于自汗、盗汗的辨证,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一般来说,肿瘤化疗后的多汗症属虚者多见。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也可同时兼夹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表虚里实证。自汗久可以伤阴,盗汗久可以伤阳。病程日久,则可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4]。中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决定了中医对多汗症的治疗主要依靠于辨证论治。还要根据多汗症的中医分类,审因求治。分析本研究病例中的病机特点,大部分患者(90%以上)以虚证为主。或气虚、阴虚,或兼湿热、寒湿。故结合肿瘤患者本身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亏虚,加之化疗药物具有中药寒凉攻下的功效,患者化疗后的多汗症多数是里虚表实或表里皆虚的虚证的特殊病机特点,治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主要加重益气固表、补益阳气为基础,随证加减。自汗当止汗,自汗由于表虚,法当固表以止汗。而表之所以虚,实由正气不足,卫气不固而致。治疗不仅应当固表,尤须益气扶正,使正气充盈,不为风邪所袭,才能达到实卫固表的目的。参芪玉屏汤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固表,补肺脾元气,固表实卫;肺虽主气,其气却来源于后天水谷所化,欲补肺气当先补脾,故配白术补气健脾。本症虽属表虚不固,风邪趁虚扰其卫阳亦为因素之一,故配防风、荆芥祛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敛汗止汗;葛根、柴胡调和营卫,祛风解表。诸药合用,以达到实卫固表、祛风止汗的目的。
[1] 王知佳,郭慧君,王金荣.中医辨证治疗肿瘤患者多汗症 64例[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9(2):175-176.
[2] 顾有守.多汗的病因和治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53-54.
[3] 黄智芬,陈强松,欧武,等.加味生脉散合牡蛎散治疗肿瘤化疗后自汗盗汗 30例[J].世界中医药,2009,4(1):32-33.
[4] 袁志平,邹才华,杜小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化疗后自汗盗汗 9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