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因素分析

2010-04-08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英语课堂交际

李 娟

(1.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2.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基础部,浙江 湖州 313000)

影响大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因素分析

李 娟1,2

(1.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2.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基础部,浙江 湖州 313000)

目的 探讨课堂小组讨论的学习情境与效果。方法 就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影响课堂小组讨论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提高其有效性的策略。结果 影响课堂小组讨论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学生方面的因素及其他。结论 课堂小组讨论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影响因素;学习动机;自我期望

1 教师方面的因素

1.1 教师对活动的控制 在课堂的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对活动的调控相当重要。教师应是小组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1]。有的教师在课堂采用小组讨论时,只布置了小组讨论的内容,没有进一步对活动进行控制,这种“放任自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讨论表面看上去热闹,实际却收效甚微。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使之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过难或过简单的内容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讨论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自己熟悉的材料才会产生讨论和探求的兴趣,才会有抒发自己感情和观点的需求,才会有话可说,并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因此,教师所提出的讨论话题,首先要有讨论的价值,而且所选的话题范围不应过大或过偏。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教学辅助资料,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合适的句型、词语写在黑板上,为学生补充必要的交际用语,扩大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创设交际情景,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技巧。

教师对活动的控制还体现在合理分组上,这是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学习风格、学习成绩和学生间的关系以及男女比例等问题,教师应把不同成绩基础的学生编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所形成的互补机制能使小组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

其次,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监控。教师应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如果发现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交流,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亲自参与到一些小组中去,教师要调控讨论的方向和进程,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适时进行引导。

在小组讨论结束时,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听取小组讨论的结果,抽选一两个小组进行讨论结果的展示,也可以安排好时间,限时汇报,尽量让每个小组都有汇报的机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重要的是要充分肯定每组的讨论结果,鼓励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2 教师的鼓励性反馈和激励性评价机制 鼓励性反馈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各种形式的积极反馈。教师在课堂交流中的鼓励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可以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信,缓解焦虑,从而帮助他们的语言学习。在小组讨论活动的进行中,以及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所做出的肯定性评价和表扬,鼓励式表情或身体语言等,都会激发学生更好的语言输出。

教师应是小组讨论的评估者。教师对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分激励可以促进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一方面,尽管教师都在强调开口说英语的重要性,但学生最后的成绩评定还是主要依据书面考试,因此学生还是会把精力主要投入到背诵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师担心给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打分会增加学生的焦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评分对象,而非学生个体。这样,无论是能力强的学生还是较差的学生,都有机会为团队做出贡献,并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1.3 教师的肢体语言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课堂上授课艺术。温和的表情、恰当的手势、亲切的眼神,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敬、被信赖、被关爱,从而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具有适当的肢体语言的教师一般会被学生视为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有能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正确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不仅给学生传达信任、热诚、欣赏的信息,而且能增进课堂和谐,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亲近感,促使课堂气氛融洽,形成和谐愉悦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精神振奋,敞开心扉,大胆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2 学生方面的因素

2.1 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态度。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的高校规定,只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才能获得学士学位。英语四级考试不仅与学位密切相关,而且对毕业后的求职有很大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许多学生为了应考,努力地做各种模拟练习,并且认为英语课堂也应该为四级考试做准备。如果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许多学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是无用的,教师应该把时间花在提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需的技能上,比如词汇解释,阅读理解等。在这种“无用”心态下,他们参与小组讨论的态度就会是被动的,甚至是消极抵抗的。

2.2 语言能力与自我期望 较低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共同作用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常常会保持沉默。有限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常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严重障碍。有的学生想说点什么,但往往不能找到确切的词句来表达自己,总是要查字典,又觉得麻烦,因此也大大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有人问学生一个中文词如何翻译成英文,学生可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但是,当需要使用这个词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可同时他们又对自己的表现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流利地表达。因此一旦发现无法达到,就备受挫折,时间一长,就失去了表达的兴趣和愿望。过高的自我期望会导致学生不敢开口,他们常常会把这归咎于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

3 其他因素

传统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语法和翻译。教学的主要程序是:逐字逐句的文字翻译,理解课文,语法的学习和记忆词汇。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是教师演讲的听众,包括语言点、语法、词汇的使用和翻译。学生们似乎习惯了这种方式,不会意识到自身在实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自己视为教师命令和计划的追随者、执行者,很少考虑自己来规划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对在课堂上自己的角色转变有必要性的认识。教师需要让他们知道,只有作为一个语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才能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2]。

课堂小组讨论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只有合理地使用课堂小组讨论,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水平和课堂调控能力,积极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解决策略,教师和学生都将会在小组活动中取得进步。

[1]李红艳.小组讨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36):175.

[2]庞 晖.小组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89-92.

[责任编校:杨红梅]

Factors Affecting Group Discussion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LIJuan
(1.Zhejiang Teachers’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321004;2.Huzhou Teachers’College,Huzhou Zhejiang,313000,China)

Group discussion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students’socializ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However,the effect of group discussion is not as good as expected.This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students’involvement in group discussion in order to find ways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group discussion;factors;learning motivation;self-expectation

G 633.41

A

1008-9276(2010)03-0249-03

当前英语教学倡导采用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课堂小组讨论是交际法中师生交互活动模式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小组讨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导致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就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小组讨论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影响课堂小组讨论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教学实践,就提高其有效性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2009-11-21

李 娟(1977-),女,浙江省湖州市人,本科,助教,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2010-01-10

作者简介:任卫华(1977-),男,河南省扶沟县人,硕士,讲师,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09-JKGHAG-0231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英语课堂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