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结双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护理
2010-04-07俞永美裘文娟
俞永美,裘文娟
(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房室结双径路(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pathways,DAVNP)是较常见的电生理现象,其快慢径之间的折返引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 tachycardia,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主要类型之一。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AVNRT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射频消融仪通过导管头端的电极释放射频电能,在导管头端与局部心肌内膜之间电能转化为热能,达到一定温度(46~90°C)后,使特定的局部心肌细胞脱水、变性、坏死(损伤直径7~8 mm、深度3~5mm),自律性和传导性均能发生改变,从而使心律失常得以根治[1]。2004年11月至2009年4月,本院心内科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AVNRT 12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9~14岁,平均(12.3±1.6)岁;首次发病年龄为(10.7±2.1)岁,均有心动过速反复发作病史,并经心电图和食管电生理检查证实为AVNRT,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坚持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儿平卧于导管室床上,根据年龄及患儿合作程度,分别采用静脉基础麻醉或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在股静脉置入6F或7F鞘管,经鞘管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CS)、高位右心房 (HRA)、右心室(RV)、希氏束(HIS)电极导管,常规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置入大头消融导管至希氏束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的中下1/3处,标测到小心房波、大心室波及无希氏束波处,应用下位法或后位法对慢径路作多点消融,消融功率10~20W,观察5~10s,如出现慢性交界心律与窦性心律交替,则消融有效,再间歇巩固放电60~90s,30min后复查电生理,如跳跃征消失、心动过速不能诱发为成功。拔除电极导管,压迫止血,静脉压迫5min后贴止血贴,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 结果 12例射频消融治疗均获成功,平均X线曝光时间为(39.6±28.1)min,术中未发生并发症。门诊随访2~24月,未见复发,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护 理
2.1 治疗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疾病反复发作、医院环境、医生和护士、治疗护理操作等可使患儿感到恐惧。为此,安排已婚已育责任护士与患儿沟通,了解患儿个性特征、爱好、生活习惯,及时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满足,取得患儿的信任;进行各项检查及操作时做好解释,帮助其积极应对,减轻紧张、恐惧情绪;告诉患儿射频消融治疗方法简便,且穿刺时使用麻醉药,因此不会感到疼痛,鼓励患儿要有信心和勇气,使治疗顺利进行。
2.1.2 常规准备 了解患儿病情及治疗可能出现的意外,如心包填塞、心肌穿孔、血栓形成等,备好抢救物品;停用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2]以上;治疗前2d完善常规心血管介入操作治疗所需的各项检查;治疗前1d做好皮肤准备和碘过敏试验;治疗前禁食、禁水8h,进入导管室前1h左上肢行浅静脉穿刺置管,排空膀胱。
2.2 治疗时护理
2.2.1 治疗配合 安置患儿平卧位,鼻导管吸氧,连接心电监护、背部电极、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电极导管插入心室时易诱发心律失常,如发现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因儿童血管细小、心脏尚未完全发育、心脏壁薄,射频消融治疗时易出现血管损伤、心包积液等并发症,Kugler等[3]也报道儿科PSVT严重并发症为3.2%,所以在行消融治疗时,密切注意仪器的放电功率、温度,监测电极阻抗,随时注意患儿有无心慌、气急、胸痛、紫绀等心脏穿孔的表现;操作轻柔,置入消融导管力求准确到位,并用小能量放电,避免损伤希氏束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本组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立即停止放电后恢复正常。
2.2.2 注意保护患儿 放射线对儿童的危害较之成人相对更大,但kugler等[4]报道儿科患者X线曝光时间限制在60min以内极少产生不良作用。给患儿戴铅脖套,骨盆下垫铅衣。12例X线曝光时间在(39.6±28.1)min,术后观察及随访,患儿皆无血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降低等并发症发生。
2.2.3 心理护理 本组10例采取局部麻醉,进入导管室后,患儿有恐惧心理。责任护士陪同治疗全过程,给患儿心理支持;观察患儿的表情,询问有无不适,如穿刺时的局部疼痛、标测定位时的心慌等;由于治疗时间长,患儿耐受力差,护士主动与患儿进行语言交流,讲患儿感兴趣的事,以分散注意力;安慰患儿,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3 治疗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监测 2例患儿采用静脉基础麻醉,治疗结束回病房时仍处于昏睡状态,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予氧气2~3L/min吸入,每30min监测生命体征和经皮脉搏氧饱和度,清醒后每小时监测至生命体征,并作详细记录。
2.3.2 穿刺侧肢体护理 射频消融时,应用肝素抗凝,肝素是一种强力抗凝剂,易引起自发性出血[5],治疗后容易发生穿刺部位出血,而患儿躁动是出血的主要诱因。患儿回病房后卧床24h,穿刺侧肢体制动4~6h,静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h。因患儿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要求绝对卧床24h非常困难,因此,对不合作者采用讲故事、看图书或玩玩具等方法分散注意力,指导家长在患儿改变体位或躁动时按压创口敷料,观察局部穿刺处有无渗血和血肿。本组1例患儿麻醉苏醒过程中有躁动,股静脉穿刺处少量渗血,及时报告医生,予局部按压20min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2.3.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3.1 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治疗后持续心电监护72h,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监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观察有无心律失常。本组患儿均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Ⅲ°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2.3.3.2 血栓形成 儿童血管管径较细,相对导管较粗,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诱发血栓形成,如血栓过大或血栓脱落将堵塞下肢动脉,造成下肢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坏死。射频消融治疗后密切观察下肢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肢体活动;依赖性强的患儿,要鼓励其早期活动,以防血栓形成。本组无1例发生栓塞。
2.3.3.3 感染 介入治疗为侵入性手术,易发生感染。按医嘱应用抗生素,观察体温变化。本组2例出现低热,体温37.5~38.4°C,经鼓励多饮水及用冰袋降温,2d内体温恢复正常。
2.3.4 出院指导 按医嘱口服拜阿斯匹林片,每晚1次、连续1月,预防血栓形成,服药期间观察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等出血及胃肠道症状;出现心悸应做心电图检查,若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需再次手术治疗;消融治疗后1、3、6月复查。
3 小 结
射频消融治疗AVNRT,要重视心理护理,取得患儿的配合,治疗前做好准备,治疗时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治疗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重视出院指导,以保证预期效果。
[1]胡大一.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0.
[2]汪小化,惠杰.心血管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66.
[3]Kugler JD,Danford D,Houston K,et al.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paroxysmal super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ithout structure disease[J].Am J Cardiol,1997,80:1438.
[4]Kugler JD,Danford D,Deal BJ,et al.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tachyarrhythmia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N Eng J Med,1994,330:1481.
[5]成江容,郑小敏,郑捷,等.小剂量肝素联合指端侧切治疗断指再植术后静脉危象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