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司马光的咏史诗

2010-04-07王守芝

关键词:咏史诗司马光历史

王守芝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论司马光的咏史诗

王守芝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大家,其诗歌数量也不少。他的咏史诗在内容上,或借咏怀古人强调个人素质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或借咏怀古迹表达出其历史沧桑感;进而表现出其历史发展观。在艺术上,咏叹对象的相对一致性;理性的思考、客观的叙述多于形象性思维;多古今兴衰之叹少个人怀抱之情。

司马光;咏史诗;史学思想

中国文学中诗歌与历史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经》之后,以诗记史、诗史不分,似乎成为一种趋势。汉、唐之初,都曾有以前代兴衰治乱史实为对象,探索治国之道的史论和咏史诗。诗人们借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古迹,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使两者建立起了内在联系。到了宋代,文人们以古鉴今的意识更为强烈,咏史诗也日臻完善,诗人们议论纵横、评点精辟、求变求新、翻案出奇,哲理情思进一步加强。这些流传千古的咏史诗,往往将艺术之审美、文学之情意、史学之时空、哲学之理思融为一体,在相互交融中对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作了整体性的体验感悟。

司马光共有诗歌1 200多首,其中咏史诗所占比例不大,不过40多首,但是涉及的历史人物却不少,有帝王:虞、舜、大禹、燕昭王、晋文公、楚怀王、项羽、汉武帝;帝妃:王昭君、杨玉环;名臣:伯夷、叔齐、孟尝君、吕禄;名将:李牧、马援、斛律光;文士:屈原、晁错;壮士:田横等。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祭悼或歌咏,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态度。

司马光的《龙门》一诗:“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人怜山气佳,予叹禹功美。想彼未凿时,极目皆洪水。谁知耕桑民,幸免鲂与鲤。”[1]诗人所咏的是一处大禹治水的古迹。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了大水灾,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结果水灾没能治好。禹治水时,和百姓一起劳动,历经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入大海。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堵塞了河水,禹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在龙门山开凿出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司马光经过龙门,登楼远眺,感动他的不是优美的景色,而是想到了当年夏禹凿通龙门疏导洪水的辉煌业绩。司马光借咏怀古迹,充溢了他对有德明君的赞赏和崇仰,以及他对能给百姓谋福利的英雄的由衷敬佩。

“信矣禹功美,独兼人鬼谋。长山忽中断,巨浸失横流。迹与天地久,民无鱼鳖忧。谁能报盛得,空尔荐醪羞。”[1]诗人咏颂的是禹帝,以及有所作为的圣主或英君,因为他们有益于民,所以司马光才对他们大加表彰。

“虞帝老倦勤,荐禹为天子。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至德远无象,异论纷纷起。意疑大圣人,奸建亦如己。乃知中下士,无由逃谤毁。”[1]据《尚书》等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欲退位,要“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众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由此可见,虞舜是具备了“明德”条件方被推荐、被举用的。从摄行天子事到做摄政帝到践帝位,其德行操守日臻完美。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而被后人誉之为“德圣”。

人君肩负着治理万民、成就天地之功的重任。那么,人君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履行这一职责,完成这一重任呢?司马光认为,首先为君者必须要有君德。在古代社会,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个人意志对于历史的发展的确产生过巨大的阻碍或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司马光大力赞颂那些能够以“德”治国的明君,其笔下的虞帝、大禹,正是这类极具德行的一代帝王。诗人写他们的丰功伟绩,与其《资治通鉴》“嘉善矜恶,取是舍非”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

生逢明君固然是幸运的,可是历史上总有一些君主或纵情享乐而荒淫误国,或偏听偏信而姑息养奸,所以人们又发出这样的慨叹:“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1]

司马光《读汉武帝纪》一诗:“方士陈仙术,飘飘意不疑。云浮仲山鼎,风降寿宫祠。上药行当就,殊庭庶可期。蓬莱何日返,五利不吾欺。”此诗讥讽汉武帝迷信神仙之术,求长生药,被“五利将军”栾大等一群方士所蒙骗,至死不悟,从而警示朝廷不要为佞臣所蒙蔽以致误国。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价汉武帝“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心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弊……”[2]用词较严厉,甚至认为汉武与秦皇是一丘之貉。

“楚王宫中夜未央,清歌秘舞会华堂。木兰为柱桂为梁,随珠和璧烂同光。横吹乍鸣秋竹裂,繁弦初度春雨歇。九微火树垂垂灭,罗衣纷纷玉缨绝。满朝冠剑东方明,宫门未启君朝醒。秦关日夜出奇兵,武安君火照夷陵。”此诗写楚王整日沉醉于歌舞享乐之中,醉生梦死最终身死国灭。

“春风三阁上,珠翠日纷纷。乐饮陶江月,清歌遏海云。醉中失陈国,梦回入隋军。玉树庭花曲,凄凉不可闻。”[1]写陈后主沉醉于宴乐之中,醉生梦死,以致昏庸误国,落得个身后凄凉的可悲下场。

以上几首咏史诗有个共同点,即所咏人物均为各朝帝王,由于他们自身的一些主观原因,或为谎言所蒙蔽,或贪图享乐,最终导致误国覆邦后果。诗人希望由此说明一国之君的个人素质对国之治乱的重要影响。

“国之治乱,尽在人君。”司马光认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应做到“修身治国”,要具有高尚的思想修养和英明的治国方法,懂得为君致治之道。那么,为君致治之道是什么呢?司马光说:“人君之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3]

强调为君致治之道的同时,司马光还重视为臣之道。他认为,“君明臣忠,上令下从,俊良在位,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刑清政平,奸宄消伏,兵革偃戢,诸侯顺附,四夷怀服,家给人足”,才是“太平之象”。因此,除“君明”外,还需要“臣忠”。他说,“为人臣者,策名委质,有死无贰”。为此,他赞扬蒙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在司马光看来,忠直善谏,才可称为“贤臣”。司马光关于君臣之道的论述,尽管出发点是为加强封建统治,但他引导统治者向“明君”、“贤臣”的方向努力,不要去做“昏君”、“奸臣”,却是积极的。

司马光的《五哀诗》是一组颇有特色之作。他在“序”中说:“孔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甚矣,谗之为害不可一二数也。聊观战国以来,楚之屈原,赵之李牧,汉之晁错、马援,齐之斛律光,皆负不世之才,竭忠于上,然卒困于谗,不能自脱,流亡不得其所而死,或者国随以邱墟,此其尤可大哀者也,因即其事作五哀诗,且以警告后进云。”

《五哀诗》其一《屈平》:“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此诗借屈原与楚怀王之事来劝谏当朝圣上。司马光认为,奸佞之臣的谗言不但会毁灭忠臣,而且应当为政治败坏或国家衰亡负责。他期望神宗皇帝能够慧眼识人,不至于偏听偏信误国,以达到警示后进的目的,其借古讽今的意识非常明显。

其二《李牧》:“棰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才。虏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最杰出的将领,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然而最终却死于自己忠于的国君之手中,令人扼腕叹息。

其三《晁大夫》:“人主恩犹盛,谄夫弄舌端。旋闻就斧质,不得解衣冠。反虏齿才冷,谋臣心尽寒。晁宗劁类尽,汉室泰山案。”晁错深谋远虑,一心为巩固大汉的基业而提出削藩之策,结果却遭谄冤死。然而,他“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历史的公认。

其四《马伏波》:“汉令班南海,蛮兵避郁林。天涯柱分界,西外贡输金。坐失奸臣意,谁明报国心。一棺忠勇骨,漂泊瘴烟深。”马援英勇善战,对汉时南方的平乱和稳定起到巨大作用,最后仍以70高龄带兵南征,不久病死于军中,真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

其五《斛律丞相》:“君臣日荒宴,歌舞讳言愁。老相犹当国,强邻不敢谋。谣言虽未出,奸谤已先流。谁察忠臣意,通宵报膝忧。”北齐斛律光,“战则前无完阵,攻则罕有全城”,为北齐立下了赫赫战功,然最终为谗言所毁,齐后主高纬以谋反罪尽灭其族。齐后主高纬自毁栋梁,朝野为之痛惜。

在《五衷诗》中,诗人描写了五位忠臣的不幸命运,并且很明显地提出了“咏史”的目的是为了“警后世”,体现出诗人拯时救世的情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这与其写《资治通鉴》为宋王朝提供借鉴的宗旨是一致的。

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笔下的王昭君,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忠于汉家的爱国者,此诗正可以说是司马光现实思想的反映。他以为,作为臣子,“忠”和“谏”应当相结合,忠君不是愚忠,对人主的错误之处应当力谏,这才是对人主真正的忠心不渝。

司马光的咏史诗中,还较多地流露出了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感慨:历代英雄人物活着时如同一座座山峰,奇雄突兀,气势非凡,但他们也只能风流一时,最终都将消逝于历史的潮水之中。

《故绛城》:“文公恢霸略,征讨辅周衰。奕世为盟主,诸侯听会期。山河表里在,朝市古今移。欲访虒祁处,乡人亦不知。”沧海桑田,往事如烟。曾经叱咤风云的晋文公以及平公时所建的高耸入云的虒祁宫,在历史的风雨中已不复存在。赫赫一时的千古人物,也渐已为后人所淡漠。留下来的只是一些传说故事,或文人墨客题咏史诗的千古绝句。

《夷齐》:“夷齐双骨已成尘,独有清名日日心。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古今几何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以气节闻于世。昔人巳殁,留下来的只有其高洁的品性。

这些咏史诗均是以青史留名的帝相名士为咏叹对象,诗人由衷赞叹了他们活着时的赫赫业绩,继而伤叹他们死后的萧条寂寞,并发出穿越时空的史家感慨。

《野庙》:“古庙崩甩在,墙间杂树荒。依稀余像设,寂寞闭祠堂。旧日牲牺地,今晨狐兔乡。英灵如未灭,何以度凄凉。”

《吕禄庙》:“赤帝祚四百,徒然诸吕谋。出游逢友卖,未返见家收。蔽冢昔无记,遗祠今幸留。士心俱左袒,何怨曲周侯。”

《华清宫》:“新丰鸡犬稀,蓟北马秋肥。金殿翠华去,玉阶红叶飞。荒林上路废,温谷旧流微。嗟此非人事,何须问是非。”

这几首咏古迹的诗中出现了寂寞、蔽冢、荒林等较为冷色调的词语,这些词所表现的情感无疑也是很凄冷的,物是人非,遗迹萧索,表达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燕谷歌》:“万古苍茫空盛衰,燕台贤客姓名谁。”《过故洛阳城二首》:“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虎牢关》:“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作者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对现实的切身体验中,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即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荣辱得失,都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历史的步伐仍然继续向前,谁也阻止不了。

通过以上对司马光咏史诗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史学大家,司马光的咏史诗具有其突出的特点:首先,诗人所咏颂的对象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如大禹、虞帝、伯夷、叔齐、屈原、晁错等,他们或是仁德的明君,或是才高德洁的忠臣良士。诗人之所以咏颂这类古人,恐怕是和其重视德行的儒家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其次,从司马光咏史诗的情感表达来看,与此前诗人们咏史诗多形象思维和情感充沛,主观色彩浓厚且易于在诗中抒个人抱负有很大不同,司马光咏史诗多客观史实的叙述,理性的评价或就事论事的议论,少其个人情感的介入。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与宋诗重理好发议论的大背景相一致,且又与司马光作为史学家的求实精神相吻合。司马光的有些咏史之作可看做是其史学意识的有机补充,在这些诗中,诗人以其史学大家的思维概括出历史的规律:历史的长河无休无止,其前进的步伐谁也阻挡不了,以往的人物只不过留下了供人咏叹的遗迹或事迹。这种跨越时空、打破历史与现实界限的思想正是史学家求通精神的绝佳体现。

[1] 李之亮.司马温公集编并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9.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747.

[3] 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6.

[责任编辑 毋爱君]

OnSimaGuang’sPoemsPraisingtheHistory

WANGShou-zhi

(SchoolofHumanities,Xi’anShiyou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Sima Guang was a historian and a prolific poet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ose poems are a great of value in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e contents of his poems praising the history particularly emphasiz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upon the country’s destiny by making comments on the ancient people; the feelings of eventful vicissitudes by praising historic sites, thus delivering the poet's concept of history development. The art feature of the poems shows the relative consistent of appreciating figures: more stresses on the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objective narrations and less writing about the image thinking; more description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ancient and present and less expression of the personal thoughts and feelings.

Sima Guang; poems praising the history; historic thoughts

2009-12-11

王守芝(1969-),女,新疆石河子人,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E-mail:szwang@xsyu.edu.cn

I052

A

1673-9779(2010)02-0194-04

猜你喜欢

咏史诗司马光历史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新历史
司马光“警枕”夜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