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民族理论研究综述

2010-04-07郑流云

关键词:殖民地列宁学者

郑流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都匀 558000)

列宁民族理论研究综述

郑流云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都匀 558000)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直接影响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苏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出发,对苏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过广泛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列宁民族理论体系,成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和评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学者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列宁民族理论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和新的研究指向。

列宁;民族理论;研究综述

一、列宁民族理论研究总体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关于民族理论的研究比较薄弱,直到20世纪末民族理论的研究才引起重视并引向深入,但对列宁民族理论的深入系统研究却很少,这可以通过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直观地反映出来:一方面,研究著作的数量相对较少,迄今为止,关于研究列宁民族理论的专门著作只有华辛芝的《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1];其他有关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成果多散见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国际政治等方面论著中的一些章节。另一方面,这方面的论文数量也相对较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以“列宁民族”为标题且与之相关联的论文,到目前为止其数量总共约128篇,其中包括3篇优秀硕士论文:《列宁民族理论的法理学思考》[2]、《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争论看到列宁晚年的民族观》[3]、《风云变幻今抚昔——列宁民族关系理论及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效应》[4]。这与以百、千甚至万为单位计的某些方面的论文数量是不可等量齐观的。

二、列宁民族理论研究述评

从国内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理论界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重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理论界开始从多个维度探讨列宁的民族理论,尤其是对列宁晚年关于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鼓励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研究成为新时期研究的热点,并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大体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之前

20世纪80年代之前,针对原苏联对列宁民族理论的背叛以及对我党民族理论政策的指责,我国理论界重在研究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认为:列宁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问题理论的同时,把民族殖民地问题和推翻帝国主义的问题联系起来,宣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也是民族;并指出民族殖民地问题是总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帝反封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他们实现民族平等的表现形式。在这期间,我国理论界翻译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帝国主义者关于民族独立和殖民地问题的反动言论》[5];《列宁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三篇文章》[6];《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7];《论民族殖民地问题》[8];《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反动言论》[9]等。

不仅如此,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期间共发表论文16篇,比较典型的文章有:陈慧生的《列宁论民族解放运动》[10];杨兴华的《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伟大贡献》[11];刘玉遵的《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战略思想的光辉胜利——读列宁为1920年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提纲和报告》[12];黄安淼的《列宁关于落后民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学说在中国的胜利》[13];王淇的《列宁论东方民族革命》[14]等。陈慧生认为,列宁提出的“民主运动的个别要求,包括民族自决在内,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而是世界整个民主主义(现在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小部分”的论断,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实现民族平等而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起到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10]。杨兴华指出,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思想,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实际情况,规定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基本轨道和共产主义者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所应采取的基本方针[11]。刘玉遵指出,列宁把帝国主义时代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区别作为考察和解决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并认为这是十月革命之后人类历史发展所规定的客观规律[12]。黄安淼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列宁关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我国落后民族越过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胜利[13]。王淇指出,列宁制定的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策略是规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基本轨道;并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4]。

总之,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理论界对列宁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研究,着重关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这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只是不同学者的具体话语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把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问题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20世纪80年代之后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理论界开始从多个维度探讨列宁的民族理论。在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中,以民族自决权的研究成果居多,这说明苏联解体后,理论界越来越重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研究。列宁晚年为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少数民族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思想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也是对列宁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理论界大多数学者认为,研究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应该着重研究其理论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等。如有学者指出,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15]。有学者指出,列宁运用历史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和考察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的问题,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民族问题已扩大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问题。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列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我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性质、任务、领导权、同盟军以及革命的方式和道路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对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16]。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根据列宁的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的理论,不仅创造性地运用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而且还成功地领导中国革命实现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对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的重大发展[17]。

有学者还把列宁与斯大林在对待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原苏联的解体与斯大林对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的曲解有关。他们认为,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原苏联共产党,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民族殖民地理论看作列宁民族理论的主要贡献,从而过分夸大了其理论的国际性作用,忽视了列宁对国内民族关系问题的研究与民族政策的重视及实施,因而不仅损害了原苏联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还伤害了民族殖民地人民的情感[18]。还有学者认为,把帝国主义时代的整个世界,划分为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并明确地把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区别开来,是列宁晚年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并指出列宁晚年的民族殖民地理论主要是指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六七年间,对帝国主义时代民族殖民地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是制定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19]。

总之,20世纪80年代后,对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研究,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比较大的差异。

(2)关于民族自决权的理论。改革开放后,关于列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原则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被忽视,甚至被曲解。我国理论界大多数学者开始把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与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的平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有学者指出,我们通过对列宁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和列宁实施的民族政策的深入研究,认为列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绝不是鼓吹分离、分散和成立小国家,而是为了实现各民族自愿平等的联盟;还认为,列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主要是着眼于反对大民族的沙文主义,是要平等地对待小民族,对小民族实行让步。从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中可以看出,违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就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沉重的打击[20]。另有学者指出,列宁的民族自决权口号,是完全根据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它具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民族压迫的口号;其次是团结、联合的口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民族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联合,加强民族团结的口号。因此,如果只谈自决,不提反帝;或只讲分离,不提团结联合,都不是列宁所主张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而只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货色,只有实现各民族真正自愿、平等的联合,才是列宁所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口号的真正含义[21]。

苏联解体后,随着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我国理论界还有学者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内涵进行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如有学者认为,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内涵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列宁民族自决权的基本思想已不再是民族分离,而是在民族关系中确立民主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发展原则、各民族团结原则[22]。并进一步从民族自决权理论的由来、在原苏联建国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及原苏联民族分离主义兴起与民族自决权理论政策的密切关系中进行研究,指出在冷战结束、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世界已不存在压迫和被压迫民族的形势下,民族自决权原本包含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政治独立自主权原则已不适用了,民族自决权应体现为各民族公民享有符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包括管理和决策本民族事务的民主权利和平等权利[23]。

有学者还把列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对民族自决权思想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自决权问题)和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自决权问题)。认为在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自决权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和独立运动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策略原则;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自决权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原则和基本政策,并且还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自决权原则的具体运作形式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4]。

还有学者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试图从人权、政治、历史等多学科、多角度来探讨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如有学者指出,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5]。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认为,在建党时期,列宁认同和阐释“民族自决权”原则是利益聚合的需要;在民主革命时期,全面阐发这一原则是政治动员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践和完善“民族自决权”原则是合法性论证的需要[26]。从史学角度研究的学者,则通过对列宁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指出列宁与威尔逊由于政治文化背景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民族自决权思想内容的差异:列宁从通过革命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视角去关注民族自决权问题,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服务;威尔逊则是从推行美国国家理想主义新外交视角入手,把美国的个人自由和民主作为价值观向全世界传播,极力想把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表现[27]。

总之,这一时期我国理论界从当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出发,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进行了多视角、多学科的深入细致研究。

(3)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列宁民族理论的核心和精髓。大多数学者认为,研究列宁的民族平等思想应该着重研究列宁关于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的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启示等。如有学者认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理论,同其他许多民族问题的理论一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列宁的民族平等原则,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历史与特点,制定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28]。有学者还根据列宁晚年解决苏联民族问题的两个原则,指出要从形式上的平等达到事实上的平等,最根本的措施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努力发展原来比较落后的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把它提高到先进民族的水平,才能不断地缩小各民族之间经济上、文化上的差距[29]。

有学者指出,在1919-1923年,列宁、斯大林先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达到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或“确立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的理论。列宁从无产阶级民主制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本质区别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民族纲领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先进民族的工人阶级要帮助落后民族的劳动群众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这个崭新的历史任务,并根据历史上民族关系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消除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的原则。斯大林从民族问题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上的区别,分析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民族问题的新特点,论证了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表现、根源和消除途径,对论证和实践列宁关于达到民族事实上平等的理论和任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30]。

有学者还从列宁提出的帮助以前被压迫民族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思想出发,指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事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列宁民族平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多民族的中国并作出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民族平等理论,极大地升华了列宁的思想[31]。

还有学者指出,受列宁民族平等法制思想的影响,我国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也经历了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过程[32]。与此同时,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列宁民族平等原则对我党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自治权的进一步贯彻实施,更好地体现当家作主的民族干部任用政策等);扶贫开发,缩小与消除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的悬殊差距(或者说基本达到事实上的平等);防止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思想残余及其偏见;消除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的民族狭隘性、排他性;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和民族团结政策的教育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33]。

(4)关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并不是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就根据苏俄的国情提出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理论界的大多数学者对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列宁十月革命后致力探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包括对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如关于民族地区要特别重视对外开放、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广泛实行租让制、大力开展同外国的贸易以及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中很少触及过的问题,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的新贡献[34]。有学者还指出,列宁为了尽快地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取得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粮食等,提出了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思想;并指出列宁对外开放思想,对振兴我国民族经济,实行适合各民族地区具体条件的特殊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35]。还有学者指出,我党关于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是邓小平关于落后国家和后进民族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列宁关于民族地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升华[36]。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具有多维性,内容上更广泛,角度上更新颖。学者们都将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放在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讨论列宁民族理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更好地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三、对列宁民族理论研究再认识

到目前为止,有关列宁民族理论研究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多学科的研究具有思维的多维性。如对于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在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国际政治等多学科中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切入了相关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列宁民族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第二,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虽有深度,但缺乏系统性。如对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研究,研究者们只是从单一不同的学科出发,缺乏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系统研究。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虽具有多样性,但缺乏综合性。

由此可见,对列宁民族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1] 华辛芝 .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2] 邵静.列宁民族平等理论的法理学思考[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1987.

[3] 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 潘广辉.风云变幻恩今抚昔——列宁民族关系理论及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交应[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5] 人民出版社编写组.帝国主义者关于民族独立和殖民地问题的反动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论民族殖民问题的三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7] 查米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M].吴玉,高文德,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56.

[8] 列宁.论民族殖民地问题[M].上海:解放社,1949.

[9] 人民出版社编写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反动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 陈慧生.列宁论民族解放运动[J].读书,1960(9):7-8.

[11] 杨兴华.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伟大贡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60(Z1):17-19.

[12] 刘玉遵.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战略思想的光辉胜利——读列宁为1920年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提纲和报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4):44-61.

[13] 黄安淼.列宁关于落后民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学说在中国的胜利[J].教学与研究,1960(4):58-64.

[14] 王淇.列宁论东方民族革命.教学与研究[J],1959(11):5-8.

[15] 杨文翔.试论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启示[J].集宁师专学报,2003(3):41-44.

[16] 冯永之.照亮中国革命航道的灯塔——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1(1):74-78.

[17] 陈水林.毛泽东对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的运用和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1993(1):42-44.

[18] 王侃.略论列宁斯大林在民族和殖民地理论上的认知差异[J].前沿,2005(8):12-15.

[19] 彭树智.列宁晚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J].科学社会主义,1984(1):12-19.

[20] 梁守德.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自决权原则[J].民族研究,1980(6):2-14.

[21] 华辛芝.谈谈列宁是怎样提出民族自决权这个口号的[J].求是学刊,1982(2):31-32.

[22] 陈联璧.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新议[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9(4):9-16.

[23] 陈联璧.民族自决权新议[J].民族研究,2001(6):13-19.

[24] 王立行.列宁关于苏俄民族自决权的基本理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3(2):7-12.

[25] 陈波,边塞.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及其人权意义[J].理论月刊,2006(1):16-20.

[25] 欧阳杰.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及贡献——以政治社会学为研读新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6(7):163-167.

[27] 欧阳杰.比较史学视野下的列宁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权”思想[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5):58-65.

[28] 杨再军.列宁论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84(4):20-25.

[29] 张秀琴.学习列宁关于民族平等的思想——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J].内蒙古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1984(1)35-37.

[30] 刘绍川.试论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事实上平等的理论[J].贵州民族研究,1985(1):1-12.

[31] 詹真荣.浅论我党对列宁民族平等理论的升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3-8.

[32] 张文淼.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论列宁民族平等的法制观及对我国之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48-55.

[33] 熊锡元.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石[J].民族研究,1997(4)16-21.

[34] 华辛芝.民族地区要特别重视对外开放[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5):21-26.

[35] 雷振扬.十月革命后列宁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14-21.

[36] 詹真荣,熊乐兰.论我党对列宁关于发展民族经济理论的升华[J].贵州民族研究,2002(4):6-14.

[责任编辑 王晓雪]

ASummaryoftheResearchesonLenin’sNationalityTheory

ZHENGLiu-yun

(DeptartmentofMarxismamp;Leninism,QiannanNormalCollegeforNationalities,Duyun558000,Guizhou,China)

The national issue is a part of the general issue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hether to deal with the national issue right immediately influences the causes of building up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leading the Russian Revolution and building socialism, Leni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 of Soviet Russia multi-nationality, carried on a widespread ponder and exploration of complexity of the Soviet Russian nationality and the multiplicity, and formed the full Lenin nationality system, which become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eninism. This sorts out and comments the scholars’ researches on lenin's nationality achieved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provides some systematic and basic materials an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enin’s nationality theory.

Lenin; nationality theory; the summary

2009-10-13

郑流云(1974-),男,湖南怀化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E-mail:zhengliuyun12345@163.yu

A8

A

1673-9779(2010)02-0141-06

猜你喜欢

殖民地列宁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学者介绍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