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
2010-04-07重庆警备区司令员朱和平少将
■ 重庆警备区司令员 朱和平 少将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要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加强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优化规模结构和力量布局,建设一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强大后备力量。近年来,国防动员基础进一步夯实,后备力量结构布局明显改善,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不断增强,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和使命任务拓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与军事斗争准备要求不相适应:力量结构不合理、武器装备滞后老化、训练整体水平不高、体系作战能力没有系统形成。二是与遂行维稳应急、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需要不相适应:偏重于建一般人力性的抢险救灾分队,专业性、实用性强的分队普遍较缺乏。三是与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没有完全确立与未来战争信息技术需求相匹配的大动员观念,工作方法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套路;贴近军队和地方需求不紧,工作标准和质量效益不高,具有自身特色、在全国各行业系统叫得响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品牌项目”较少,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影响力不够。四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在“结合”、“融合”、“纳入”上下工夫不够,没有主动乘势跟上、借力作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面临“十二五”规划开局筹划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研究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策略,切实从战略和发展的角度,全面考量和认真筹划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潜力优势,加速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
一、要做好 “一篇文章”
就是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大对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胡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指出,要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更加自觉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推动国防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因此,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将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不断深化拓展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领域和范围。当前,主要应抓好五个层面的融合。
一是顶层规划的融合。要抓住当前“十二五”开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发力、提速推进的大好机遇,加强对军民融合全局性、方向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思考论证,主动结合、主动融入,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体现国防动员需求,实现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同频“调整”、同向“转变”、同步“加快”。
二是体制机制的融合。要认真贯彻《国防动员法》,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军地合力、责权明晰、机构完备、运转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国防动员领导体制机制,理顺军队与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国动委各个工作机构的职责关系。突出抓好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国防动员指挥管理体制的对接,形成两种体制机制军地对接的良好格局。
三是法规政策的融合。抓住《国防动员法》颁布实施的机遇,加快地方配套立法步伐,抓紧做好地方性国防动员法规条例的配套完善工作,为依法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奠定法制基础。
四是力量体系的融合。统筹抓好人防、交战、通信保障等专业保障队伍和民兵建设,主动把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应急队伍融入地方应急队伍建设规划之中,努力形成能够有效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力量体系。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国防动员体系能力为着力点,整合军地各方、国防动员各要素系统的人力、物力和信息、科技资源,实现一套系统多重职能、一个平台多种功能、一类资源多方利用,提高军地联动、快速动员和综合保障能力。
五是军民两用技术的融合。打赢信息化战争,主要靠技术、靠装备,技术的融合是非常关键的融合。要充分利用军民两用技术研发运用上的优势,解决当前军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技术、装备、人才缺乏的问题,切实走出“军为民用”、“民为军需”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二、要加快“四个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指导的重要转变,将极大推动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和流向的改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在力量编组上积极实现“四个转变”,确保建设质量越来越高、遂行任务能力越来越强、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一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压缩总体规模,改变大战思维模式下“小而全”、“大而全”搞建设的思路,把需求和可能、应急和应战结合起来。要编强队伍,清理那些有名无实、名不符实和无装备、无教材、无对口人员的“三无”分队,打造规模合理、精干管用的民兵预备役队伍,满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要强化能力训练,每年定期组织重点分队进行综合演练和实兵演习、组织国防动员全要素集成演练,努力提升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
二是由人力型向专业型转变。今年的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抢险救灾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力量救援反应快、力量机动快,基本上在第一时间内聚集了国内最先进的专业救援队伍和装备,所以救援效果好。鉴此,要改变重视一般人力性抢险救灾分队建设的做法,深入挖掘地方人才、装备、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把队伍编组范围向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深度拓展,对专业性很强的分队实行跨区抽组,并抓好应急抢险救灾专业装备的配备,提高应急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是由农村为主向城镇和企业为主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5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其中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58%。民兵预备役建设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抓好农村民兵这块传统阵地,不能在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把阵地守丢了;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主阵地由农村向城镇、向新兴企业和产业园区拓展,形成以城镇和企事业单位为主要载体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新格局。
四是由静态抓建向动态抓建转变。要由定期管理转向实时管理。省军区、军分区建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辅助决策系统,人武部和基层要建立民兵预备役动态管理数据库,及时掌握力量布局变化和兵员流入流出流向情况。要由户籍地管理转向属地联管。采取跟进式管理与委托式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将外出务工的民兵预备役人员集中编组建立队伍,依托人员流入地的人武部属地联管。要由单方管理转向军地共管。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优势,把民兵预备役人员管理纳入企业“大管理”之中,平时人员请销假双向审批,集中训练时双向考勤,应急用兵时双向检查,确保管理有效落实。
三、要打造“五支队伍”
为确保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能有效履行新的使命,必须结合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实际,着力打造好“五支队伍”。
一是军工队伍。军工生产和技术装备是未来作战的直接需求。我国有丰富的军工人力和技术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技术、人才、装备优势,结合军工企业分布格局,着力打造好战时为部队提供技术支持和远程支援保障专家队伍、能够直接参与作战和对部队提供支援保障的作战保障队伍以及能够对武器装备进行应急抢修的装备维修队伍。
二是高科技队伍。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科技参战支前是打赢的重要保障,打造科技型队伍也是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趋势。要突出科研和技术应用,调整专业分队种类,及时撤销缩编科技含量低的民兵和国防动员专业队伍,增大网络战、电子对抗、通信信息等高新技术专业分队比例,扩大在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编组的范围。要灵活整组方法,由以成建制主导转向以技术主导进行编组,打破原有的按行业系统和地域编组的传统模式,从全局出发进行统一编组、统一建设,必要时实行跨区、跨行业系统编建,提高专业分队的科技含量。
三是高危行业救援队伍。加强高危行业后备力量建设,是遂行多样化任务、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的现实需求。要以目前煤矿、石油、化工等高危企业事业单位组建的行业救援队伍为基础,相应调整民兵应急队伍规模结构,统筹区域内专业救援人员编组,编实专业骨干队伍,努力提高其灾害救援能力。
四是非公有制企业国防后备力量队伍。向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后备力量阵地,是后备力量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势。各级要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策法规的引导,把非公有制企业后备力量建设作为创新点、突破口来抓,着力在建好组织、训好队伍、规范使用上下工夫,努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后备力量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是战略通道保障队伍。战略投送能力,是军事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保持战略通道畅通,既是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完成快速动员的基础条件,也是作战力量快速机动的重要支撑。要加强民兵预备役防空力量建设,保证战略通道安全:着力推进由单纯的高炮力量向综合型防空力量发展,确保能够有效维护空中通道安全;建强交通沿线护路护桥护隧民兵勤务队伍和交通战备专业队伍,有效维护陆上通道安全。要建强民兵预备役立体运输力量,提高战略投送能力,确保战时军队战役力量在本地区的快速机动。要建好民兵预备役工程保障力量,加大后备力量工程抢险应急队伍建设,积极协调落实预征预储工程抢险所需的大型车辆装备,努力提高其工程抢险能力,为遂行任务部队战斗力的持续稳定发挥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