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从有形的盾到无形的网
2010-04-07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王斌党徐孝娟
■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王斌党 徐孝娟
进攻和防御是战争运动的基本形式,自有战争以来,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人类作战思维几乎都是沿着进攻和防御而发展起来的。而在21世纪初,粗具雏形的几场信息化战争所展现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种形态:拥有信息优势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进攻一方几乎兵不血刃的就取得了胜利;在整个交战过程中,仅有的几次正规交战都表现为双方竭尽所能的实施对攻。防御作战这一战争运动形式在信息化条件下消失了吗?信息化条件下还有防御作战的生存余地吗?防御作战的出路究竟在那里?追寻战争发展的历史轨迹,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冷兵器时代的防御:从土墉、壕沟到城堡——“静止竖立的盾”
在公元前22世纪以前,中国一些部族就在居住地周围构筑土墉、挖掘壕沟组织防御,以抗击异族的侵袭。夏代以后,逐步发展为利用独立的环形城邑进行防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筑城技术的提高,城邑防御迅速发展,城墙开始加宽,增加了瓮城、望楼、壕沟等防御设施,防御者以凭坚固守、内外夹击、适时反击等手段打破进攻者的围攻和抵御外来袭击。在野战条件下,防御一般也采取坚壁筑垒的方法,以城、坞、栅、寨作为临时防守的据点或“环车为营”抵抗进攻者。总的来看,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由于进攻性武器的作用距离较近,进攻一方缺乏有效的远距离进攻手段,而“盾牌式”的防御方法却能够有效隔绝进攻者以避免遭受打击,所以在人类战争的冷兵器时代,防御占据战争运动的主导地位,较进攻优势更为明显,而防御这一作战方式则突出表现为“静止竖立的盾”。
热兵器时代的防御:从城堡到堑壕、机枪、铁丝网——“火力编织的盾”
△ 雪地战役防御
苏格兰爱丁堡
△ 堑壕作战
△ 拆除战场上遗留的铁丝网
德国霍亨索伦城堡
约公元10世纪,中国开始将火药用于军事,防御同进攻一样增添了火力因素,防御作战的方法也由单纯防御过渡到以冷兵器和火力密切配合抗击敌人的进攻,并最后发展到“以火力杀伤敌人为主、以白刃格斗为辅”终结战斗。随着后装线膛火器的出现和火炮射程的增大,为了避免遭受杀伤,防御作战时除构筑土木工事外,还挖掘掩体、预备队工事、掩蔽部和炮兵发射阵地等防护性工事以及堑壕、交通壕,组成了纵深较浅的野战防御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军队大量使用火炮和机枪,阵地防御形成了绵亘的、有一定纵深的堑壕体系。防御阵地由交通壕连接数道堑壕组成,并设有中间阵地和斜切阵地;兵力向纵深作梯次疏散配置,预备队的兵力明显增大。防御火力以步枪和机枪火力为基础,辅以炮兵火力,并开始运用炮火拦阻射击。作战中广泛实施反冲击、反突击,以稳定防御态势。总的来看,热兵器时代的防御由于火力的广泛使用,因此可以视之为“火力编织的盾”,只不过这“盾”是主动反应式的。从此,防御作战由单纯的抵挡转向抵挡与反击相结合。火力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盾”的灵活性,使“静止的盾”发展成为“移动的盾”。
机械化时代的防御:从绵亘阵地到合成兵种——“巧妙打击构成的盾”
俄罗斯BTM-3壕沟挖掘机
坦克、飞机、自行火炮等各种机械化作战平台的发明,及其他各种机械化保障装备的大量出现及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防御部署通常是纵深不大的基点式防御,结果遭受了重大损失。随着战争的继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机械化条件下的防御作战重点应该是以反坦克、夺取制空权为核心内容,以阻击坦克的攻势行动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坦克兵团突破后由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是防御作战的重中之重。于是防御逐步形成了多地带、大纵深、弹性的防御部署。防御作战中,防御部队广泛地实施兵力、火力机动,进一步完善了防空、防坦克、防空降、防化学袭击的作战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的军队装备了导弹、步兵战斗车、武装直升机和电子技术设备等,有的国家的军队还装备了核武器,使防御和进攻再次站到同一位置上。纵深、环形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成为阵地防御的基本样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开始意识到防御应当是诸军兵种合成的防御,防御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积极防御,运用各种作战形式和手段,通过灵活有效的打击挫败进攻之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等防御性武器的发展,加之机械化防御作战理论的完善,特别是机动防御的出现,使得以合成兵种通过巧妙打击而进行的防御作战逐步趋于成熟,防御作战再次找到了出路。
信息化时代的防御:从预先配置到实时联动——一张“无形的网”
美军“随身”携带的战场侦察机器人
国海军潜艇
中国海军舰载火箭深弹攻击
考察战争历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战争形态发生转变的阶段,也是进攻和防御优劣转换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哪一种作战类型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面对信息化这一新的战争形态,防御作战仍然很重要,它仍然是战场上力量薄弱一方必须采取的作战类型。但同时,要以新的思维观念去审视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御作战,要围绕以信息为核心的战斗力要素去筹划信息时代的防御作战。
如果将防御作战观念的发展过程用现代军舰防护发展理念的过程来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军舰在表面上似乎过于脆弱,没有了传统的厚装甲、防护甲和结实的构造而形成的防御盾牌,但是军舰上却更多地使用了导弹及其探测和制导装置,这种由信息网络防护所带来的舰队整体防御性能是传统盾牌式的防御能力所不具备的,这使得舰艇编队可以在较远距离上发现怀有敌意的目标,并采取措施规避或消灭之。
以此为思路,拓展开去,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御作战就应当是以战场信息网络为支撑下的“网状防御”。这张网是通过信息的链式运动编织而成。具体构成如下:一是构建全域分布的一体化战场信息网络。通过将分散在各维空间的各个传感器联为一体,建立全方位、全时空的多维侦察监视预警系统,对进攻之敌实施全方位、全时空侦察监视,实现对战场防御信息的精确分析和利用,及早发现和判明敌进攻意图。二是构建网络化的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化的防御行动协调控制。通过战场网络信息系统的普遍链接,将各个防御作战要素联接成网,确保防御作战的实时联动,增强防御作战的力量运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防御作战部署的效能。三是建立小型多能、分散配置的动态兵力部署和广域分布的各个层次的综合打击力量体系。建立以中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为核心的火力打击体系,尽量在较远的距离上对进攻之敌进行火力打击,以尽早打乱敌进攻部署;组建模块化战术部队,通过星点式部署构成广域、实时联动的兵力阻击网,以灵活的动态兵力、火力重组构建适时、管用的防御反击力量。四是构建网电一体的综合信息对抗配系,确保防御“网”的可靠性和牢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