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需求是制约我国通货走势的关键

2010-04-07

理论导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货币

周 健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有效需求是制约我国通货走势的关键

周 健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急速上升的通胀开始迅速逆转,2009年始通缩压力已初现。这一变化过程主要在于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我国的通胀是不可持续的,其必然会转化为更严重通缩。只有有效地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才能保证我国通胀平稳运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效需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2007年伊始,中国的CPI开始稳步上升,3月首次超过3%的警戒线;2008年上半年CPI保持在7.0%以上,下半年CPI开始回落,12月为1.2%。2009年8月份,CPI同比下降1.2%,已经是连续7个月负增长。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这次通货紧缩压力的形成似乎很突然,在通货膨胀一路高歌猛进中突然大回转。而事实上,我国这次通货紧缩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形成的基础在我国这次高通胀过程中就一直存在着。这一基础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似乎没有争议,但其是我国目前经济危机的结果还是原因呢?

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呈现一个较快的上涨速度,这也引起了2004年、2005年与2006年关于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大讨论。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宏观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是因为: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将成为必然,这会导致最终消费价格上涨。例如,2004年和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但国内的产品油却一直与国际油价倒挂。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相信CPI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成为将来主要的通胀压力。还有工业产品价格PPI与CPI之间长期存在3-4个百分点的差异,如果传导机制得到改善,PPI部分传导到最终消费,CPI就可能上涨几个百分点。加上工资上涨和人民币汇率调整带来的价格变化,综合这些潜在的价格上涨因素,通胀的概率将加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已经面临十分严峻的通货紧缩的压力。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出于以下思考: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国内的消费需求明显不足。[1]

这一争论随着2007年物价的持续快速上涨而似乎以通胀论者获胜,上涨的原因也似乎也印证了其观点。因而其结果就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调的通缩论者受到批驳,特别是随着流动性过剩的出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进一步被弱化和忽视,但这并不意味有效需求不足不存在,不严重。随着政府为解决通胀问题而连续出台各项紧缩性政策的打压,普通居民和中小企业正常的流动性需求也难以满足,有效需求进一步被压制。政策作用发挥的极点,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反作用于经济的开始。而不幸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开始在全球显现,中国也不能幸免,这就如一剂催化剂,增强了有效需求不足作用的发挥,加速了我国经济的下行波动,这也是我国通货膨胀在短期快速上涨后迅速跌落的原因。

今年4月,我国M2猛增25.95%,余额达到54.05万亿,由此,许多人做出未来会发生通胀的预期。然而,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依然严峻,且在近几年内是无法改变的,即使出现通胀也必然是暂时的,因此,通货紧缩的走势是无法改变的。

有效需求不足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也一直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运行,绝不可以忽视和弱化,其是制约我国通货走势的关键,只有有效地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效需求不足下的通货膨胀必然快速逆转为通货紧缩

2007年我国形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其与流动性过剩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在供求规律的作用下,相关商品的价格会自然地上涨或下落,这不能称之为通胀或通缩,而只有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受商品供求因素调控的价格持续上涨或下跌的现象才能叫做通货膨胀或紧缩。根据这一界定,当前对我国来说,流动性过剩无疑是凌驾于商品供求之上的引致通胀的重要原因。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流动性增多(货币扩张)会推动物价上涨。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过剩呢?引致我国这次通胀的流动过剩的根源恰恰是有效需求不足。

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当前在我国影响比较深的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然而随着人们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格式化”学习,对有效需求不足影响的分析研究固定在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上,而忽视了有效需求这一宏观概念的微观内涵。凯恩斯给出了有效需求的宏观概念,“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总需求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2],然而总需求是由无数个市场微观主体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的微观内涵也不容忽视,其不仅仅是指对商品和劳务需要的欲望,更注重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或者说就是能满足有效需求的货币。人们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而需求不止是一种欲望,更是一种支付能力。[3]满足有效需求的货币需求难以满足,或者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在货币供给扩张时就会产生流动性的通货膨胀。其正如左小蕾的论断,一般来说,当货币供应总量增加时,总需求对货币需求增加没有大幅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就导致通货膨胀。[4]

当前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如此之快,而货币需求却没有形成较大的增加,难道国内真的对货币没有更多的需求了吗?

首先,从居民角度来看。在现阶段,我国居民从收入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高收入阶层,其人数较少收入很高,货币需求层次较高,但增长的空间不大;另一个是普通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货币需求层次较低,但规模较大。一看交易性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同期最终消费率不到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①而且,当前我国恩格尔系数大致为40%左右,其基本维持一个较低的生活质量上。所以,我国应该还存在一个更高的消费需求空间,因而对货币交易的需求不会满足,只会更“贪婪”。二看预防性需求。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由个人自费承担的保障项目越来越多,医疗、教育、住房等等方面的压力逼迫人们为了“明天”,不得不增加更多的预防性的货币需求。三看投机性需求。当前我国火爆的证券市场,直接催生了人们投机的欲望,贷款、“棺材本”、养老金,人们将一切可能动用的资金投入其中。为什么人们疯狂地涌入股市,因为人们渴望财富的增加,是中国人太贪婪了吗?不是,是因为我们太穷了,不愿放过难得的获益的机会。可以说,我国投机性的货币需求还在不断地膨胀。由此可见,一方面是普通居民货币需求的“渴望”,另一方面是流动性过剩,这无疑形成了一个悖论。

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这里也必须将我国企业进行一个划分:一类是大型企业。其数量较少,但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垄断性质,其归属的渊源,以及资金获取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对国家宏观调控消化吸收的能力较强,或者说其根本上不会受到宏观调控变化的不利影响。而另一类是中小企业。其数量较多,基本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宏观经济调控的变化,都会使其产生较大的波动,或者说其是真正受宏观调控影响的主体。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活力之源,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我国GDP的59%,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60%,上缴税收占总额的48.2%,解决了全国城镇就业总量中75%以上的就业,担当了我国70%的进出口额。②这样一个重要的经济主体对货币没有更多的需求了吗?一看交易性需求。中小企业生产销售的特点就在于快进快出,因此对于用于日常交易支出的货币需求很大。二是预防性需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资金链薄弱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其预防性需求很大。但是,由于其资金全部用于生产与销售,这一部分基本是空缺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是以一种赌博的心态来“预防”,因此,一旦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将其摧垮。三是投资性需求。面对机会多多的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并不缺乏敏锐的目光,但由于偏见和限制,用于投资的货币需求却难以满足。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造成微观上中小企业货币需求量很大,但货币获取能力不足,而宏观上流动性过剩的悖论。货币需求的抑制已逐渐在压垮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因此有人预言,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步入寒冷的冬天。

从对以上两个主要且重要的市场主体的三种基本的货币需求分析来看,我国的货币需求不是萎缩了,而是非常旺盛。那为什么相对于如此强烈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还出现了过剩呢?原因就在于我国增长的财富没有真正转移到一般市场主体——普通居民和中小企业手中,这导致了普通居民和中小企业有潜在需求但是没有满足需求的货币,因而产生了需求瓶颈。因此,2007年我国形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根源是需求瓶颈,这种通胀是不可持续的,其还有通缩的压力,进而推动经济加速下滑。

三、提振有效需求,保证通胀平稳运行

当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通货紧缩的压力,保证通胀平稳运行,必须解决需求瓶颈,使普通居民和中小企业手中有能提高需求的货币,或者说能将过剩的货币供给转化为实现有效需求的货币。

1.采用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一贯倾向于采用一刀切形式的总量调节政策,对于结构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运用较少,即使运用一些结构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是粗线条的,没有具体化,如“紧投资、松消费”的结构性宏观调控,对于什么样的投资需要紧,什么样的投资要松,没有进行细化,这样在实施过程中结果就如同在泼脏水的时候连孩子一起扔掉一样。我国现在的经济过热并不是总量过热,而是结构性过热。如近年来,央行连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政策,也是一个治理总量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于结构性失衡的经济调整很难对症下药,其在导致经济总量萎缩的同时,也会使结构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更加失衡,最终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因此,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应更倾向于针对性和灵活性。

2.扩大政府财政对于民生的支出。2007年全国31个省级地区中只有北京、上海、广东等七个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这七个地区只覆盖了全国22.5%的人口,意味着全国约四分之三的人口还没有均衡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③而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其中,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373.2亿元,比2005年增长24.4%,是我国GDP增长速度的2倍还要多,也就意味着我国政府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财富。④这些取之于民的财富已经为解决民生问题准备了足够条件,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地增加对于民生的财政支出:一是加快政府投入和主导的基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使人民的基本生活获得安全保障;二是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逐步扩大财富向人民转移,使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三是进一步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范围,增加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供给。藉此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同步,从而使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

3.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当泛滥的货币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只能满足富裕阶层消费和投资所需。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失衡必然抑制需求的提高。由此可见,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普通民众消费和投资能力,对于解决我国需求瓶颈至关重要。一是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机制,增加普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高收入者过快的财富积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如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扩大税率浮动范围等等。二是保证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通过完善《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法》等保障普通民众能稳定地获得收入,并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要关注农民的增收,促进其消费能力和需求的提高。四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以促进这些中低收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能以较快的速度赶上来。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第一,引导、激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二,政府要扩大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一是出台一些税收政策的优惠,对出口部门给予补贴和调整。二是建立小额信贷系统和健全的融资法制框架,为中小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建立政府财政担保和再担保机制。第三,激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一是扩大银行的信贷规模,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二是寻求中小企业贷款的外界担保,形成银行—企业—担保公司共同参与的授信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价体制。四是建立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实现违规信息的共享。第四,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股市和债市,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五,规范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民间资本具有暴利和暴力性,其拖垮了很多有前途的中小企业,而且也扰乱我国的金融秩序,因此,有关部门要规范民间资本,使其走上正途,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良性合作伙伴。

注 释:

[1]徐彩凤,周健.我国未来几年通货走势与商业银行的应对方案[J].财经科学,2007,(4).

[2]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商务印书馆,1999.

[3]逢锦聚,柳欣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左小蕾.治理流动性过剩是一个重要的共识[EB/OL].金融界,www.jrj.com.cn.

F822

A

1002-7408(2010)02-0096-03

周健(1976-),男,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责任编辑:孙 巍]

猜你喜欢

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央行数字货币的那些事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从国内货币走向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几个历史瞬间
古代的货币
论中国货币史上的毁佛钱
古代的货币
涵盖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新的货币层次划分研究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