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生工作新理念
2010-04-07张文斌
张文斌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300)
试论高校学生工作新理念
张文斌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300)
高校学生工作,广义讲,就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总称。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学生,学校工作就失去意义。回顾传统学生工作观念,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就是要正确树立现代学生工作新理念,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工作。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理念
一、传统学生工作观念
计划经济时期,高考虽然也填报自愿,但更强调的是接受祖国的挑选,一旦录取,专业不许调配,严格按国家计划培养人才。学校实行助学金制度,学生不交学费、住宿费,甚至相当的学科或专业,课本国家免费发给。学生伙食几乎全包,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同样的粮食定量,同样的饭菜,学生之间生活水平无太大差别。实行公费医疗,学生有病基本上不用家庭负担医疗费用。外出实习的服装、鞋帽、手套统一配发。学生毕业,国家按招生人数下达分配计划,院校按计划分配学生。在毕业生离校前一、二十小时内,才宣布绝对保密的分配方案,毕业生拿到派遣证,很快迁转户口和粮食关系,去单位报到上班。这一体制对大学生来说,自拿到入学录取通知书,就是国家的人,国家供养,毕业后国家安排工作。似乎很简单,只要被录取报到学习,其他一切不用操心,按照学校设计的人才培养之路走出来就行,自然使大学生形成了对学校很强的依附性。
2.渴求和感激是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心态
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上大学是一种非常紧缺的资源。高校处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地位,实行计划招生,严格报到制度,凡两周无故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对学生及家长来讲,长期形成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心态;同龄人中能上大学者是个人的幸运,家庭的荣耀。一旦考上大学,就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学生对学校有一种感恩的心态。这两种心态,从意念上就驱使学生听从学校的指挥,甚至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从事,一般不会产生抵触心理,更不会在实际行动上产生过激行为。这种渴求和感激的心态,有利于传统的学生管理,不利于学生个性发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都是国家举办的,由国家投资,国家派遣教师、委托管理者办学。这种体制好像教育者完全是主人,受教育者直接感受到的是教职工为自己服务,学校供养自己,隐含了国家投资办学和教育者应尽责任的实质性,无形之中抬高了教育者的地位,助长了“我代表国家行使教育人之权利”的观念。在一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以主人的姿态对待学生,总认为学生只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一切唯有听话、服从,没有参与、建议的权利,更谈不上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导致各类教职工以“师道尊严”的观念行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与支配的从属地位,常常采用教育未成年人的方式,命令思维十分严重。
4.学生工作就是把学生“管”住
传统的学生工作在思维上是机械式的管理,在管理方式上是强制管理,学生要绝对服从,忽视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在学校机构序列中,设置了一个“学生管理处”,其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学生,甚至有人片面地描述,学生管理处的职责是管理学生中出现的其他部门管不了的事情。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管”上,忽视了“引”和“理”的作用。从领导到一般的教职工都认为,管理学生就是把学生“管住”,只要学生中不出大事,就是把学生工作做好了。曾把“严管”视为成功的经验。实际上,严管只能治标,育人才能治本。何况,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其管理不同于对中小学生的管理,应将精力放在理上,在于科学管理。管理也是育人,育人才是管理的根本。
滑模施工是较先进的高墩施工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节约资源、安全高效等特点,滑模系统由工作平台、提升设备、工作吊篮等构成,滑模施工时,将模板挂在工作平台围圈上,滑模板最下层混凝土结构截面周边组合拼装模板,滑模板在提升设备带动下,将滑动模板的套槽沿已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结构截面向上滑升后施工。滑模板施工垂直高度控制较难。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时代造就了他们的个性
人类的生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缺少哪一个年代的人。现在校的大学生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他们的成长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变化过程有它的特殊性,尤其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跨越性。1978年以后,我们国家是在一次次思想大解放中改革开放、引进技术、吸纳资金、发展经济。从30年的发展结果看,成绩举世瞩目,生产力发展了,国力增强了,人民富裕了。但是,国门的不断打开,致使其他意识形态渗入,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不断冲击着几十年封闭的传统文化。人们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言谈举止慢慢地发生了变化。80年代以后的人,从一出生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们的价值观不可能不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们思想解放,传统意识弱,言行时髦,爱标新立异,处事顾及少。曾有评价“80后是不负责任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时代烙印,只是这个年代的人从小经历的多,思想理念变化快,时代特征明显罢了。最近,温家宝总理在某林学院毕业生做西部志愿者的决心书上批示指出:“作为新一代青年人,他们是大有希望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十几万解放军中,可能90%是80后,“他们在抗震救灾中的行动感动了少将”。又有媒体说:“他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2.接受新事物快是他们的优点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在同一社会时代,由于年龄、经历、学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个性意识的不同,对待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这就是代沟问题的根源。也可能有一个不可逾越的事实,各年代的人都会犯同一个错误。40、50年代人说过60、70年代的人,60、70年代的人评论过80年代的人。目前80年代人把当年评价他们的所谓“自私”、“刻薄”、“没底线”、“缺乏责任心”等话语,也毫不保留地赠与90年代的人。人类总是一代接一代地延续,每个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但是对新生事物的理解、接受总是一代比一代快,一代比一代强。譬如,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方式,与社会制度并没有必然关系。但为了使40、50年代人从计划经济思想模式中转变过来,我们党几乎用了15年时间才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80后就不存在任何思想阻碍,他们能完全接受。同理,他们接受任何新生事物都快,模仿能力也强。这是他们的一个特点。
3.独生子女的弱点不是他们的错
80后,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出生的第一代人。由于推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所以“三口之家”,或“四、二、一”式的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出现。在这样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自出生就是“太阳”,一切“星球”都必须绕着他们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他们的保姆,视他们为掌上明珠。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怕饿了,怕冻了,怕受任何挫折,形成了他们娇生惯养的性格——怕吃苦;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从小不需相互之间爱护付出和各种各样的竞争而产生了自我膨胀、自我中心的性格——不顾别人;因为家庭条件好了,即使不那么好,普遍理念是再穷也不能穷“那么一个”,他们从小到大没有受过任何挫折磨炼,在“无限满足”中生活,形成了脆弱心理的性格——怕挫折;因为他们从懂事起,说一不二,上学后,只要学习好,指挥父母干什么,父母都无怨无悔,形成了“我就是我,谁也别想改变我,只有我去改变别人”的独特性格——支配欲强……80后的这些特点的形成,有自身的原因,但是,独生子女这一中国式的社会现实至少促使了他们这些特征的形成,这能是他们决定的吗?板子能全打在他们身上吗?
4.贫富悬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
30年前,我们经济虽然落后,但各行各业职员的收入差别很小,各阶层各群体的生活标准基本一致,人们生活在一种大家都穷、没有差别存在的社会之中。人们虽然有物质享受的追求,但是对物质实际占有欲没有那么迫切。或者说,过惯了穷日子,不思富日子如何,“到处莺歌燕舞”的舆论引导,精神食粮的满足使人们心理平衡,社会矛盾表现得似乎没有那么尖锐。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提倡“劳动致富”、“效率优先”、“各种劳动要素参加分配”,使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社会人群的阶层也增多了,各阶层人收入来源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了,甚至产生了过分悬殊。这种悬殊的家庭收入、消费差距等社会现象,很自然地反映到大学中来。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花钱如流水,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很差的大学生却吃不起正常的饭菜,无钱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心里极度不平衡,甚至产生心理困惑,个别出现严重心理疾病。这几年,大学生中因此而出现的各种极端问题不胜枚举,自然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5.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感到茫然
大学生就业制度进入市场机制以来,从制度层面上看,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似乎尊重了大学生本人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每年近1000万(历届未就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都在“双向选择”,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就业人数(加上其他就业人群)需求的情况下,“双向选择”只能成为美好的愿景。按目前的消费水平,一个大学毕业生,就学期间,家庭投资近10万元。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许多家庭不仅花掉了多年的全部积蓄,而且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借贷债务。家庭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到大学毕业生身上,希望他们工作稳定事业有成,希望他们收入高很快还清债务,希望他们给家庭投入带来必然的回报。然而现实的就业前景,不能不使大学生感到茫然,甚至一些社会背景弱的大学生一旦入学就产生思想压力,逾到毕业压力逾大。甚至因找不到工作,出现了许多不可预测的严重问题。这不能不成为学生工作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理念
1.学校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学生为本,体现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考虑学生这个主体。实际上,对人在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的肯定,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要求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关注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关注人的人格和权利,其实质就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尊重、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这种职能的核心就是要把学生培养当作目的,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传统的学生工作观念是要把学生“管”住,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这种关系与个性较强的青年大学生容易对立。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从把学生看作是被“管”的对象转变成“培养”的目标,主动地带着感情去做学生工作,用满腔热忱爱护学生,用真心实意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成长成才、发展完善。
2.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根本理念
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学校工作是一种服务链,教学、后勤、管理工作都是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将一种服务提供给学生。学生对服务质量优劣有评价和选择的余地,家庭花钱消费,学生交费受教育,就像去超市消费一样,谁货真价实、服务质量好,就愿意购买谁的商品和优质服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心底里真心实意地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明确正因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教育服务,才有了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存在的必要和职业的价值。要彻底改变给学生提供服务过程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能耐心细致做工作,动辄训斥学生的不良现象。要让每个教育工作者精湛的服务技能、良好的人格品德,使学生佩服、敬仰,自觉地接受教育,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成长成才。
3.制度引导是一种善意的服务
不少学者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教育是一门较之生命科学复杂、尖锐得多的学问。”因为他要教育人、培养人,所以必须研究人。应把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医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谱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内容与方法集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为了不轻视一个人,也不能片面看待一个人,就要研究人、了解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而少失败。学生来学校受教育,就是享受教育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掐枝抹节,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制度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用传统观念制定制度,要在党和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顺应潮流,把握规律,创新学生工作制度,制定符合学校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学生工作制度。用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合理的制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使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4.全员参与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中不论是教师、管理干部,还是一般普通员工,尽管工作岗位不同,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毕业生的质量高低,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全员育人理念的最终体现。高校扩招以来,各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大,许多高校还是“一校多区”,学生工作的任务很重,仅靠过去那种专职学生管理工作者单打独斗、包揽一切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正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动员和激励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育人工作,使广大教师、干部和员工都能从日常工作层面上,积极寻找育人工作的途径和切入点,自觉地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自己岗位目标和工作责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教育者成为大学生学业进步、事业发展、品德提高和人格升华的良师益友。
5.导师制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创新
学生个人导师制,就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位教师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事等都有指导责任,学生有权利随时请教、咨询指导教师。引入学生工作导师制,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培养教育模式。从心理状态上看,学生可以选导师,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指定导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从感情上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取代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拆除学生心理深处的“围墙”;从指导内容上看,个人导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做人、处事、心理健康等全方位的指导,能让学生感受关怀,充分体现人性化;从活动时间上看,学生和导师可以自主灵活地选定时间,学校也可以适当地确定相对集中的时间,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和导师充分接触。导师相对固定,一名老师指导10~20个学生。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切合实际,指导有针对性,且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敏感问题。学校可成立导师联络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使导师成为联系学生、反映共性问题、及时评价学校各方面服务质量的桥梁。同时,实施导师制,指导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指导水平,起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直接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间接起到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这两支队伍都建设好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就自然实现了。
[责任编辑:陈合营]
book=88,ebook=1
G647
A
1002-7408(2010)02-0088-03
张文斌(1955-),男,陕西扶风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