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校长智慧 共创教育未来
——石河子大学与新疆中小学教育联盟论坛述评

2010-04-06伯,刘兰,王媚,邵

当代教师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

蔡 文 伯,刘 月 兰,王 婵 媚,邵 建 新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2009年11月20-22日,主题为“凝聚校长智慧 共创教育未来”的石河子大学与新疆中小学教育联盟论坛在石河子大学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凝聚校长智慧 共创教育未来”。来自新疆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多位中小学校长以及教育局的领导与石河子大学领导、教师、学生等围绕这一主题,就“构建双向合作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的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石河子大学与新疆中小学教育联盟论坛是一次合作共赢的研讨会,本次论坛对于推进大学和中小学的长期合作与交流,促进新疆以及兵团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以及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升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与中小学双向合作的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全球的主旋律,教育也逐步走向开放与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同时面临新的强大的变革压力,加强高校和中小学合作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实践课题。与会代表认为大学与中小学密切合作的动力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经历了从独立设置、定向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转变。各国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趋势之一就是:教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空间由以“大学为本”向以“大学和中小学相结合为本”的空间模式转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实现了三个转变,转变之一就是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2]这一转变已凸显了大学与中小学的一体化发展道路。

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业依托,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是当前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树立的重要价值取向。现阶段教师教育受到抨击,是因为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离,学生的教学技能在校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导致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价值都受到质疑。

教师教育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除了大学自身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原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没有进行合理厘清和定位,对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没有进行很好的重视和开发。大学过度重视在教师教育中的理论优势,却很少关注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忽略了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实践基础。同时,由于大学和中小学联系不够密切,大学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很难找到教育理论和实际联系的契合点。所以,对很多中小学教师来说,从高校教师那里学习来的纯粹的教育理论很难取得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素质的实际效果。

针对传统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忽视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等问题,必须客观理性地定位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构建双向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尝试引导大学和中小学在课程计划制定、实施指导、结果评价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承担起教师教育的责任。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一直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战略。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世界教育界都认识到,教师职前培养的功效是有限的。[3]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应“职前职后教育贯通”,教师培养和教育的机制从终结性、一次完成的模式和制度转变为终身性、多次进行教育的模式和制度。

如何深化大学和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使中小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从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培养目标,整合培训工作,使得大学与中小学都能从中获得应有的价值,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疆,信息化建设的薄弱,不仅导致了新疆与内地的教育信息交流处于停顿状态,而且就新疆而言,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以及中小学与中小学之间彼此的联系也极为缺乏。这一局面直接导致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内地一些学校好的教学经验、方法以及管理模式难以及时的传入新疆。根据调研得知,许多校长和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不愿意学习、吸收外来的先进经验与教学理论,关键在于资源的缺乏。因此,石河子大学与中小学的双向合作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实现大学与中小学、内地与疆内学校以及疆内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大学既要通过优先占据资源的优势,定期将最新的课程与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联盟传递给学校,又要将国内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模式介绍到新疆,尤其要通过校长、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总结自身独特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经验,在本区域交流与推广的基础上,以此为平台,与内地发达地区展开多方位的合作与交流。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学历达标的合格教师,而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的教育能力、勇于开拓课程资源、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善于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高素质的新型教师。大学必须研究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实现培养目标由培养“合格教师”向 “高素质的新型教师”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的重要培养基地,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若仅仅囿于自身的发展,必将脱离生存的土壤。

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实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大学要把中小学看作是教育研究的实验室和教育理论的源泉,密切关注中小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向、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式,改变教师教育体系的课程结构,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并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与科研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五)新疆及兵团教育发展的要求

新疆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文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内地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特殊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和有效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疆及兵团急需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研究与教学能力。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提升为边疆基础教育及教师教育服务的能力。

二、石河子大学和新疆中小学建立合作的愿景

与会代表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提出石河子大学和新疆中小学在课程改革、在职培训、共享信息、共同变革及改善教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合作需要。长期的合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双向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

石河子市第二中学的毛凤锦校长结合中学实际提出了基于教材处理能力培养、课堂调控能力培养以及边沿辅助能力培养的“双向互动,多点对接;预设目标,双边对接”的大学与中学双向合作教师教育模式。

通过构建双向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环节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具体实施中可以选取一批条件合适的中小学校,通过加强双方信任建设,签定合作协议,明确权利责任,建立长期巩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学可以吸收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让他们将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带入大学,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主动积极地深入到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教育,通过教学观摩、顶岗实践等方式获得间接或直接的实践经验,以便他们能在课堂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中注入实践的元素。[4]

(二)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已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底获得教育硕士培养权,2009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又获得批准,现已开始招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具有明确的教育实践性、职业针对性的硕士学位,其培养模式已确定为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即聘任经验丰富的教育行政人员和中小学校长担任指导教师,建立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基地)导师为辅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三)携手校本教师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是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培训的初衷就在于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的庄业强校长在发言中提出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推进教研和培训。兵团教研室主任阮疆跃也明确提出校本培训要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引,以创新为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互动为手段,以研究为中心,以引领为支撑,以发展为目标。强调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的建立,要求培训从中小学的需要出发,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培训师资,大学可以为教育理论的增长提供充足的条件,而中小学校则为教学实践的培养负责。

(四)实现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交流合作

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一环,其内容强调以教育发展、学校发展要求为导向,因此,大学需要与中小学进行广泛的教学实践情境下的交流。如可以请中小学教师为师范生展现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和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同讲一节课”等活动。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见习及利用空闲时间去合作学校进行教学观摩等。

(五)开展互补型科研合作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研究已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部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但其科研不与实践结合就失去了生命力,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科研成为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合作的原动力。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就当前课改问题、教学设计等与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题研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指导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教学评价等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

(六)共建教育实习及教育研究基地

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专业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师资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双向互动的需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先后出台了若干文件,旨在推动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长期合作。

结合目前教育改革的实践要求,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应为:以大学与中小学校结合为前提,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充足经费和有效措施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协议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综合性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和作用,使其成为实现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

教育研究基地的建立旨在根据新疆及兵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搭建研究的平台,通过开展教育问题的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新疆及兵团基础教育的能力。

三、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教师教育专家、霍姆斯小组成员古德莱德描述了大学与中小学之间互补互益的伙伴关系:“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5]

石河子大学与新疆中小学教育联盟论坛的召开为加强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育联系搭建了桥梁,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钱国旗等. 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109-119.

[2] 周南照.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19.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8.

[4] 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http:∥www.moe.gov.cn 2002-02-06.

[5] 苏智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争论: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2.

猜你喜欢

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石河子大学举行建校7周年纪念大会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石河子大学
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石河子大学科技园为例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