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审视与重塑
2010-04-06吕炜
吕 炜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以及人们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反应。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也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群体社会角色的印象与评价。教师是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成为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变化的催化剂。关注并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是需要教育界等相关方面常抓不懈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现状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树立了人民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形象。福建沙县插队知青郑秀萍,自17岁扎根山村小学,33年如一日潜心育人,用微薄的工资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往返六七公里护送学生放学回家……这位多次放弃返城机会的女教师把青春岁月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在这个从没出过一个文化人,仅几百乡民的村落里,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执著的信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目前这些孩子中已有十几名考取了大学并有一名在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的支教教授孟二冬,更是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的神圣使命。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最后一堂课上,孟二冬因呼吸困难,中途被听课教师搀扶出了教室。之后,孟二冬因喉癌晚期被紧急送回北京抢救,而他对医生说出的唯一希望是,尽量保住嗓子能够讲课。还有,面对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灾难,谭千秋、张米亚、肖明清、龚建林等广大教师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用血肉之躯保护学生生命。很多人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依然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积极投身灾后重建和恢复教学。这些先进人物是广大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也是这一社会群体的缩影,他们在默默无闻地传播着文明、启迪着智慧,用执著的爱与强烈的责任感书写了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光辉历史。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损害教师形象的事件近几年也频繁发生,有的还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使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议论和思考,一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教育频道进行了一次2200人参与的在线调查显示,77.4%的公众认为和以往相比,当下教师的道德水平“下降了”。[1]2008年10月,中国青年报与腾讯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另一项共7327人参加的关于师德的在线调查中,30.9%的公众认为目前师德状况“较差”或“很差”,42.4%的公众认为目前师德状况仅停留在“一般”水平,而认为“较好”或“很好”的只占24.2%。[2]作为社会道德教化和示范的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不能不使人们深为忧虑。
二、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出现的问题
1.职业道德认知偏差
职业道德认知是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形象的前提,直接决定着道德行为的选择。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所以失范,从根本上讲,就在于没有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混淆不清。有的为追求一己之利,借助便利条件以职谋私;有的在价值、理想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做出了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举动;有的甚至丧失人格、违法乱纪。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学院等高校的招生丑闻;河南省郸城县第二高中、陕西省洋县中学、山东省阳谷一中等多所中学教师协助学生高考替考等事件,都和职业道德认知出现问题不无关系。
2.职业道德情感消极
职业道德情感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影响教师精神状态和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缺失积极的职业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就会表现出冷漠、偏狭、急躁和虚假等情绪和心态。少数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我行我素或自我封闭的行事风格和处世态度,不仅影响了所在学校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还使学生缺乏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引领和熏陶。这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容易出现以罚代管、以罚代教或者惩罚过当。
3.职业道德意志薄弱
职业道德意志是按照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要求,在对职业行为进行道德抉择时,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坚持信念的决心和毅力。职业道德意志薄弱的个别教师,在行为选择时容易放弃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初衷,或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半途而废,或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恶性膨胀。一个时期以来频频曝光的学术剽窃、造假,收取入学赞助,热衷校外高价补课等少数教师的劣行,都是在道德冲突中意志不坚定而造成的职业道德行为失范。
三、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出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1.直接因素
(1)自身原因
大多数职业道德形象出现问题的教师进入岗位前,多是只注重学科知识的建构,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道德形象的树立,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入职后,又不注意按照教师职业应有的道德形象要求,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这是一些教师出现道德失范行为的内在原因。
(2)管理疏漏
教师职业缺乏有效的退出和淘汰机制,是一些道德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的人,进入教师岗位或者在岗位上不求进取,敢于做出毁损教师职业道德形象之事的外部原因。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师管理中,只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忽视其师德水平,也是导致师德失范苗头滋生和生长的土壤。
(3)媒体渲染
媒体对个体、群体甚至国家形象产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2002年7月登载于《今日美国报》的一篇文章中曾指出,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导致美国产生了“形象危机”、“信任危机”。[3]在我国,近几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被推到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热区”。个别媒体在报道一些事件中,似乎扮演着有意激化师生关系的推手角色,他们把关注点不是放在主流和本质上,而是抓住一点反面事例不计其余,以偏概全。置绝大多数教师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的现实于不顾,热衷于报道教师队伍的负面形象,这样的舆论环境势必影响教师自身培养稳定、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也对教师的社会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
2.间接因素
(1)评价标准片面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由于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对其考核评价往往偏重于成绩、分数和升学率。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时繁杂、刚性的量化指标,也很少能引导教师去考虑综合素养的提升。面对片面的考核标准和方式方法,教师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表现在实践中就可能引起行为不当,道德失范。
(2)权利缺失
1995起施行的《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仅四条内容中,只泛述了教师权利,而在第五章“受教育者”的九项法条中,则较为详尽地阐明了受教育者的各项权利。呼唤尊重学生权利、给予学生尊严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师的相应权利也必须得到尊重和保证。2007年5月,北京海淀艺校学生课堂上侮辱、哄笑任课教师的一段近5分钟网络视频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个别教师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就可能选择背离正确职业道德行为的非正常或非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自然会破坏教师的职业道德形象。
(3)价值观念冲击
在价值认知日趋多元的时代,源于经济领域的“以效益衡量一切”的价值取向,对各个职业群体都产生了或多或少、利弊双向的影响。见利忘义的投机商人,贪污腐败的公务人员莫不是受这种价值观的驱使。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个别教师就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错误的职业道德判断,淡忘自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形象。
(4)社会认同感下滑
从各中学的宣传册中可以看到,在考入“一本大学”的记录中,登载师范院校的考生少之又少。世界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每年有几万人报考,所录取的200多名学生则是优中选优。而我们有些学生宁选二类综合大学,也不报一类的师范院校。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职业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导致部分教师对职业失去了荣誉感和责任感,因而产生消极的职业道德情感,容易对自身行为缺乏约束,忽视对职业道德形象的要求。
(5)教育发展不平衡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以及配置不均的矛盾,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导致部分学校及教师暗箱收费、有偿补课,也破坏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四、重塑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对策
1.重视教师入职时的道德审查
2008年9月8日,在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联合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说:“教师由于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必须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并且要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在选拔教师时不仅要考察学科素养,还必须关注其对职业道德的认知。
为严把教师入职的师德关,可考虑参照“情境面试”法,认真搞好职业道德测评。要注意收集教师道德评价方面的典型案例,精心设计情景面试问题。[4]若受试者价值观念偏差或缺乏应有的道德修养,特别是师德修养,那么在应对这些情景和事件时,就完全有可能反映出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某些侧面。
2.加强教师职前、职中的职业道德学习
职前学习主要指在校学习。通过学习,明确师德修养的方向和要求。职前学习除了理论学习,学习者还应深入实际,体验和感受教师角色,认识教育劳动的价值和特点,提高对师德原则与规范的认同感。师范院校还应十分注重建设以德为先的校园文化。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职中学习是指入职教师岗位后的在职学习。这种学习应在不占用教师过多休息时间,不过重增加教师负担的原则下进行。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倾向性和共性问题,大规模、大范围的集中学习是有必要的,但师德学习更应渗透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创设具有文化、艺术品位和性情陶冶功能的道德情境,来潜移默化地陶冶和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
3.遵从“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考核和管理原则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杜时忠教授在做过一项关于如何改善师德状况的调查后表示:“在当前的情况下,仅凭教师的个人修为来达到改善师德的目的是非常难的。”在调查中,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改善教师待遇,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至关重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深入研究和调整教师评价标准,努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推进人性化管理,优化教师生活环境,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有效释放教师心理压力,提升教师地位和职业幸福感,增强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使命感,确保教师潜心育人。
4.媒体要坚持教师职业道德形象报道的正确舆论导向
一方面,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这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对教师群体进行报道时,要注意把舆论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更多地考虑树立教师群体的正面道德形象。另一方面,教育系统也要重视对优秀教师、典范教师的宣传和推介,要和媒体密切合作,改善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建设的媒介环境,防止个别媒体由于片面追求眼球经济、缺乏专业判断等原因,对教师问题出现不真实报道。还要注意引导群众不断增强判断和识别能力,抵制缺乏理性、言过其实的教师职业道德形象的负面报道。[5]
5.建立健全教育法律关系中相关主体的法律法规
首先,应修订现行的《教育法》,细化教师的各项权利,明确教师权益如何保障;在对教师取得职务的基本条件中,除了业务要求,还应包含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如英国,法律就明文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申请人在接受考核时必须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学校教师报酬和条件法》、《教师习惯法》、《儿童法》、《教育法》等)条文中有关教师职业职责与法律责任的各项规定。[6]完善的法律法规将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另外,对教育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学生,也应出台《学生法》,确定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承担的责任等。建立健全与教师及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教师和学生明确自己的权责范围,有保障、有约束地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6.教师自身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树立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形象,除了外部保障条件的不断完善,主要有赖于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师应该培养自身正确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知,稳定积极的职业道德情感,坚定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以及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行为,要不断地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适时调节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对重塑教师职业道德形象都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
2008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这32个字,就是对新时期教师应有职业道德形象最为科学的概括。
[1] 李丽.77.4%公众感觉师德在下降[N].中国青年报,2008-03-21.
[2] 王竞,谢洋.“抄袭门”再次引发公众师德争议热潮[N].中国青年报,2008-10-22.
[3] Melvin L.Sharpe,America’s international image problem-Mass Media[EB/OL].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1272/is_/ai_90683550.
[4] L.Kydd,M.Crawford& C.Riches.教育管理的专业发展[M].陈垄,冯施钰珩,等译.香港: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1:67.
[5] 班建武.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影响及原因、对策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6):28-32.
[6] 陈静.中西教师道德建设之比较[J].江汉论坛,2007(1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