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2010-04-06许楠,王扬
许 楠 , 王 扬
(1 重庆三峡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4000; 2 西南大学 教育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有着2000年左右的交往史。日本一直视中国为榜样,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全面学习中国的文化、技术、政治制度等,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1]中国早在公元前就有了像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日本在历史上并没有特别著名的教育家,明治维新前的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中国。可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努力学习西方,大力发展和普及教育,教育水平很快超过了中国,其大学入学率在全世界也遥遥领先。日本的高等教育有国立、公立、私立之分。鉴于英语的重要性,从发展战略角度出发,为了增强本国的竞争力和生存力,日本政府对英语教育十分重视。1999年,文部省发布了《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大学生要通过英语学习,加深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增强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培养获取信息、理解对方并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实际交际能力。大学里的英语课一般开到大三结束,考核办法也非常灵活,没有像我国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具有统一标准和要求的全国性英语考试形式作为大学毕业、研究生考试的必备条件。[2]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首要前提是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水平。日本政府认为教师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特别重视教师教育,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师教育。
一、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模式
(一) 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培养途径
日本高校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由学科教学(主要进行的是外语知识的传授和外语能力的训练)、教学法(包括普通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多在实习学校进行,也采取在国外见习的形式,完成后要经过专家的严格考核才能上岗)三部分组成。日本高校对外语教师的学位要求比较高。被聘任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人员一般都拥有双专业双学位硕士(由本国的研究生院培养,学生按规定修完教师培养课程规定的学分,考试合格,并通过教育实习和论文答辩后,可获得教师资格许可证),或者英美国家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集团主义,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实行教师终身雇佣制,即“一旦经过考核被大学录用为正式教师尤其是副教授以上职务之后,只要没有因刑事犯罪等特殊情况就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高校不能随意辞退”。[3]但他们同样面临着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的挑战,如果在校工作三、四年后,教学与科研成就不够显著、没有提升机会时,就得自找出路。因此,教师个人以及学校层面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所以,高校外语教师的在职进修也是教师教育培养途径的重要一环,其出发点是使教师教育模式与外语教学改革同步发展,建立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高校外语教师队伍。
(二) 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1998年,日本教师教养审议会提出“研究生院重点化”的问题,强调硕士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培养、进修为中心,一方面加强针对教师专门职业的课程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培养研究者向培养高度专业化职业人转化。同时提出了“硕士课程开放制”,扩大普通大学硕士课程的培养进修范围,提供多种需要的进修内容,为教师培养多样化、个性化提供课程基础。[4]这是日本教师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的重要变化。
与此相应,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课程注重外语学科专业,重视对形成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志向、专业能力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类课程,包括国语学、国文学、教育管理、英语学科教育、英美文学等。同时,还设置了教育教学理论与外语学科教学实践、教育现场问题相结合的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强调实践性、现场性,要求有志于从事外语教师职业的学生除了在学习的第三、四年进行教育实习外,还要由实践领域研究班和专门领域研究班教师及外语学科教师共同参加,在实践现场进行学科指导及学生指导。实习结束后要提出实践现场分析报告书。
(三) 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管理机制
日本将教师的法律地位确定为“公务员”。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第3条规定:“国立学校的大学校长、校长以及部局长,为国家公务员;公立学校的大学校长、校长、部局长、教育长以及专业性教职员,为地方公务员。”[5]并且,依据《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日本大学教师享有学问自由、管理自治的法律基础。因此,日本高校在师资管理上是典型的分权制,属于教授治校,建立了完善的教授治校制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灵活使用人力资源、高效运转大学组织的机能,日本高校在对外语教师的评价方面引入了能力评价和业绩评价这两个评价体系,其目的是要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组织、教师队伍中酝酿正面意义的紧张感,提高外语教师的士气和专业性。并且这一评价体制是以坚持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公开、参与性的相互评价、本人和同行认可、满意为基本原则的。另外,只要保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日本高校对于教师的兼职持开放态度。尤其是由于形势的发展,外语教师的市场需求量大,校外兼课或自己开设补习班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校方还是教师本身都认为,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兼课兼职,不仅有利于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体现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能拓展教师的视野,接受更多的社会“营养”,也有利于高校之间的学科交流和学术交融。[3]
(四) 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鉴于日本政府对私立学校资助的强化,由少数大学垄断“大学教师”的市场形式已经崩溃,市场的多样化正在进行。例如,东京、京都两所大学的市场占有率由38%降为25%,相反,早稻田、庆应、日本大学等私立大学的占有率却在提高。[6]与此相应,基于报酬和威信结构的规定,大学外语教师在大学之间的流动十分频繁,教师从国立流动到私立并不稀奇,特别是从地方国立大学流动到大城市的私立大学已经被认为是平行流动,甚至是提升。这是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
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另一个趋势是导入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200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关于今后教师培养·资格证书制度”中规定,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限为10年,证书持有者必须在证书更新期限前2年内接受30小时的资格更新讲习,不能满足更新要求的资格证书将失效。[7]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获得新的有效期限,就需要定期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与提高,从而保持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二、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的发展而进行的。教师教育可追溯到1684年法国在兰斯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迄今经过了300 多年的发展变革。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教师的需求由数量的增长转化为质量的提高。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大学发展,教师教育成为本科后教育,大学教育学院、大学教育研究院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体。教师培养模式的变化,新的教师培养形式的出现,使得定向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转向非定向、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 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到开放
从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日本原有的教师教育学院发展成为了综合性院校,教师教育成为这些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兴办教师教育,并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专业,使外语师资培养从“师范教育”走向了“教师教育”,由封闭性转向了开放式。
开放型外语教师教育体系可以发挥各种类型高校的作用,能根据外语教师市场的变动培养师资力量,使外语教师知识面宽、适应性强,从而满足社会对外语教师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教育要打破封闭型的师范教育体制,拓宽外语教师的来源与渠道,实现外语师范教育定向培育与非定向培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外语教师的学科专业学术水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促进外语师资培养教育的多元化、开放化和综合化。
(二) 高校外语教师发展层次从低级到高级
日本高校的外语教师起点都比较高,必须拥有研究生文凭,一般都由综合性大学、研究生院培养,或是从国外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中聘任。在录用之后,还注重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强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提倡在职研修、出国进修、科研创新等,使外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资质能力,拥有广泛深刻的职业生命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情的限制,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的学历不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高校,外语师资队伍“先天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严重制约着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教育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对普通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扶持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经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途径,逐步过渡到外语师资队伍的高学历、高水平阶段,整体提升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素质和技能。
(三) 高校外语教师培养制度从分离到统一
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联系起来,对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规划,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及各有侧重的一体化体系”,[8]以保证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日本的外语教师教育形成了“教师培养”、“考试录用”、“在职进修”、“资质评价”的完整的一体化教育体制,可谓较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分属不同的教育机构承担,分散了有限的高师教育资源,增加了教育成本,造成了教师教育的不经济,也违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规律。为此,我们要打破外语教师教育职前、在职和职后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外语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提供给教师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实现外语师资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四) 高校外语教师培育方向从职业到专业
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在日本,高校外语教师都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专门化培养,不仅要掌握宽广的普通文化知识、扎实的外语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实用的教育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科研方法等,以此提高教学的专业化程度,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自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愈来愈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外语教师的培育方向也逐渐由职业向专业化转换。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达至专业成熟境界的过程。在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化的规格、资格、标准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待遇、职业声望、专业化水平也将进一步巩固。
三、结束语
高等教育对于提高本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教师对于知识的保存、传播、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外语尤其是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校外语教师的教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各个国家的外语教师教育受制于本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在社会文化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上也有着非常相同或者类似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形势下,中日两国都已经把英语教育当作提高国民素质、振兴民族经济、融入国际社会的一项战略措施。日本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模式对于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从封闭到开放、从低级到高级、从分离到统一、从职业到专业有着积极的借鉴功能及启示作用。
[1] 陈宝堂.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2] 朱银辉.一个中国教师眼中的日本英语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5):59-65.
[3] 陈丽桦等.日本高校师资管理机制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4): 44-48.
[4] 王建平.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动向[EB/OL].http:∥www.pep.com.cn,2004-02-25.
[5] [日]土屋基规.现代日本教师养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06.
[6] [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5.
[7] 胡国勇.日本教师教育制度改革面面观[J].上海教育,2007(05A):40-42.
[8] 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