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术肢严重血肿的护理
2010-04-04邹涛刘宇琼
邹涛 刘宇琼
510370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心血管 (邹涛 刘宇琼)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多见于出血血肿,尤其在经股动脉入径中,由于局部包扎压迫受解剖特点的影响,出血血肿发生率较高,近年来我院采用经桡动脉入径的方法,出血血肿并发症明显减少,但一旦出现,如不及时发现及处理,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2009年9月,我科成功地护理了1例介入术后术肢出血导致术肢严重血肿的患者,使她在四天内肿胀完全消退。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2岁。因急性心肌梗死于2009年9月5日在外院行溶栓治疗,于9月29日因胸痛复发入住我院,并于9月30日在我院行经桡动脉PCI术,术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术中使用肝素8000u,术后持续泵入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患者返病房后右前臂出现肿胀、疼痛,直径较对侧肢体胀大1倍,皮肤张力增大,考虑血肿原因可能为以下几方面:①介入过程中导丝损伤前臂微细血管;②压迫器压迫位置欠准确;③围术期大量抗栓药物使用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等所致。
2 护理问题
包括:①术肢出血肿胀引起疼痛,如不及时缓解,可能导致前臂压力持续增大,最终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并发症,影响术肢功能,生活质量下降。②患者术前对手术存在一定得紧张焦虑,术后又出现并发症,加重了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焦虑感。
3 护理措施
(1) 发现术肢肿胀时立即使用血压袖带压迫止血,首先测量患者的基础血压,将袖带以大于患者收缩压10mmHg的左右的压力压在肿胀最明显的部位,压迫10min后放松10min,反复操作3次后,触摸患肢皮肤张力较前有无缓解,疼痛及肿胀有无减轻。在血压袖带压迫期间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皮肤颜色、肤温及肿胀的情况,多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有无麻木、无力,指端能否活动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免压迫强度太大而引起肢端坏死。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免疼痛刺激引起血压升高而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协助手术医生调整压迫器的位置后我们做好标记,以便观察压迫器有无移位,并量穿刺部位周径,以做对比。并延长压迫器压迫的时间,由8h延长至12h。
(3)跟医生沟通取消术后常规皮下注射的抗凝药物,并停止静脉内盐酸替罗非班泵入的使用。
(4)用枕头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利消肿,患者制动,防止患肢不恰当用力导致出血复发或加重。
(5)测量肿胀最明显部位的周径,做好标记并记录,以50%的硫酸镁湿敷患肢,并在硫酸镁的敷料的外部予以冰敷,以促进血管收缩以利止血。间中揭开观察皮肤的情况,视皮肤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外敷。
(6)经上述处理患者肢体肿胀情况在2h后无继续增加,12h后出现缓解消退,24h后出现明显消退。
(7)湿敷24h后改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每天敷8h,不敷药物期间给予药膏—喜疗妥外涂,3d后测量其周径已恢复到对侧肢体的水平,肢体张力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8)我们每天安排有经验的护士特护,采取向其讲解相关知识,播放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和其一起看家人的照片,在非探视时间安排家人与其通电话等措施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做好生活护理,解除由于其患肢的肿胀及制动所带来的各种生活不便。
4 讨论
冠心病的介入检查及治疗在临床上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介入术后血肿的发生率较高,Bloca报道冠脉造影后血肿发生率为8.5%,国内报道为7%。其原因为:①在动脉处反复穿刺或刺入周围小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丛,引起局部渗血。②压迫位置不当,或压迫止血时间过短。③术肢过早活动,胶布固定不牢、沙袋移位、压迫时间短等均可引起局部渗血形成血肿[1]。④高血压患者因血管张力大,针孔愈合不良,也可引起局部渗血,甚至血肿[2]。⑤抗凝剂量过大。介入术后出血血肿使患者疼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增加费用,延长住院天数。
为减少出血血肿并发症的发生,根据上述原因,我们在术前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术后及时与手术医生沟通,了解手术情况,尤其是动脉穿刺情况,对出血血肿发生可能性高的患者,术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术口有无渗血,术口及术肢有无肿胀,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使患者得到及时处理,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尽力减轻其痛苦焦虑的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1] 王丽姿.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重度股动脉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6.
[2] 孙远荣,安新明,刘福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监护[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4):5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