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迪莎联合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0-07-09谢华彬汪建

当代医学 2010年20期
关键词:脓血艾迪沙拉

谢华彬 汪建

635200 四川渠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谢华彬) 635200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汪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nrmlory towel disease,IBD)的一种,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它以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近年来,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目前临床上治疗UC仍以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为主,但由于其复发率高、副作用大,限制了其广泛使用[2]。近10年来,国外采用奥沙拉嗪治疗UC虽然取得较好疗效,但有较严重的腹泻等不良反应故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其广泛应用。笔者自2006年6月~2010年1月用艾迪莎联合奥沙拉嗪与单用奥沙拉嗪分别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3例,并对两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表1 治疗6周后两组主观评价疗效人数[n(%))

表2 治疗6周后镜下溃疡性结肠炎改善情况人数(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入选标准 参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拟定。①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感和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症状。②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a.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破、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可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b.病变显著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c.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甚至消失、假性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1.1.2 排除标准 ①溃疡性结肠炎严重型患者。重度:腹泻6次/d,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in/h。②未能明确排除癌变可能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③伴有其他严重疾患者,如溃疡穿孔、肠梗阻等。④心、肝、肾等功能受损严重者。⑤患者于治疗期间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者。⑥感染性肠炎患者;⑦中途病情加重需应用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者。⑧不能除外克罗恩病者。⑨有水杨酸类过敏史者。

1.1.3 病例资料 临床结肠镜确诊UC活动期患者5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74岁,平均49.5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6.4年;其中初发型13例、慢性复发型8例、慢性持续型6例。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1~71岁,平均44.6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7.6年;其中初发型14例、慢性复发型17例、慢性持续型5例;所有患者均为活动期的轻、中度病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分级等各项指标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艾迪莎(法国爱的发制药集团生产)口服,1.0g,3次/d;奥沙拉嗪钠胶囊(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247)口服,1.0g,3次/d;对照组只给予口服奥沙拉嗪钠胶囊1.0g,3次/d。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同时两组于治疗期间避免进食海鲜、牛奶等诱发加重病情的食物。两组均在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进行内镜检查和疗效评价,以评估UC病变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并记录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1.3.1 主观评价 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评分:主要评价大便次数、脓血便、腹部疼痛、腹胀等症状程度。加重:便次增加,脓血便加重,腹胀、腹痛加重。无效:临床症状轻微改善或无改善,便次及脓血便无变化。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部分消失,便次减少、血便减少。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便次恢复正常、血便消失。

1.3.2 肠镜下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改善情况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肠镜下病变完全消失。显效:肠镜下溃疡基本消失,炎症明显好转。有效:肠镜下溃疡尚未完全消失,但范围、程度有所好转;无效:肠镜下糜烂溃疡面积无变化。加重:较治疗前糜烂溃疡范围扩大、程度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指标比较用t检验,计数指标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观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有效率为7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内镜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改善情况 治疗组内镜下疗效明显好与对照组,见表2。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88.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37.0%,对照组为15.4%,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出现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轻度腹泻、恶心、呕吐1例,轻度头痛1例,未予处理,继续用药后消失。对照组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中度腹泻5例,轻度恶心、头痛2例,其中有2例腹泻较重,但可耐受,减量后继续用药或疗程结束后腹泻消失。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UC是一种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浸润为主,好发于大肠的非特异性肠病,至今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而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与持续的肠道感染、肠壁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精神因素等方面密切相关,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炎性介质的增多是本病发生的关键[3-4]。奥沙拉嗪钠胶囊由二分子水杨酸经偶氮键相接而成,已证实在胃及小肠中不被吸收也不分解,到达结肠部位后其偶氮键才在结肠内细菌作用下断裂,分解为2分子有效的5-氨基水杨酸并作用于结肠炎症黏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性介质-白三烯的形成及自由基的产生,从而降低肠壁细胞膜的通透性、减轻肠黏膜水肿,发挥抗炎的作用[5-6]。艾迪莎是一种新型美沙拉嗪(又名5-氨基水杨酸,5-ASA)缓释剂,国外临床试验表明其对炎症性肠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副反应较轻。

本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27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不良反应表现为轻度恶心、腹泻和头痛均未予处理,继续用药后自行消失。对照组26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不良反应表现为中重度腹泻,轻度恶心、头痛,但可以耐受,减量后继续用药或疗程结束后腹泻消失。本实验还证明奥沙拉嗪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19.2%(5/26),减量继续用药或疗程结束后,腹泻消失。其腹泻的发生机制主要是促进肠腔水分泌和促进食物在肠腔内运动的作用有关[1]。有研究证实奥沙拉嗪通过灌肠给药来治疗活动性UC时可明显降低腹泻不良反应[8]。治疗组腹泻发生率为3.7%(1/27),且为轻度腹泻。两组腹泻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充分说明艾迪莎联合奥沙拉嗪可明显减轻患者腹泻等不良反应。

总之,从本组临床表现来看,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是UC主要表现。以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较多见。本实验结果表明,艾迪莎联合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沙拉嗪,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单用奥沙拉嗪,且无严重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虽然对UC病变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艾迪莎联合奥沙拉嗪组治愈率(37.0%)显著高于奥沙拉嗪组的治愈率(15.4%),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综上所述,艾迪莎联合奥沙拉嗪是一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的联合药物。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14-1916.

[2] 吴新字,姜爱芳.艾迪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160.

[3] 王晓,刘凡.艾迪莎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08,27(18):1l5 -l16.

[4] 孔磊,王威,孙景武,等.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9,24(9):823-825.

[5] 方毅,詹忆波,蒋顺录.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7,9(3):359-360.

[6] 王能民.国产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0):110-111.

[7] 宋瑛,吴开春,等.奥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4,l3(6):642-544.

[8] 韩英,韩者艺,郭学刚,等.奥沙拉嗪与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比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15(2):152-154.

猜你喜欢

脓血艾迪沙拉
不语似无愁
能力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生命的药方
炎症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在脓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水果沙拉
圣诞树沙拉
夏日罐子沙拉
艾迪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