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DSA在脑动脉瘤成像中技术应用
2010-04-04黄海张大忠顾友梅殷建林刘海日张富强
黄海 张大忠 顾友梅 殷建林 刘海日 张富强
蛛网膜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随着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造影,尤其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上行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3]。但对于一些脑动脉瘤瘤颈不清、病变血管存在重叠,常规的DSA造影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旋转DSA造影能获得更有价值的诊断,本文回顾性探讨旋转DSA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23岁~78岁,平均年龄43.6岁。对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常规DSA检查,对其中38例进行旋转DSA检查。
1.2 设备及成像方法 使用西门子ANGIOSTAR 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美国Mark V生产的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选择非离子型碘海醇(300mg/m l)。
采用改良Seld 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对疑有动脉瘤而未清楚显示的。38例患者改行旋转DSA。其方法如下:将疑有动脉瘤的区域置于中心位,设置好旋转起始位置,选择头部旋转程序,确定旋转轴向、方向、角度及高压注射参数进行旋转DSA。
2 结果
本组56例,采用旋转DSA的38例,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8例,前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主干动脉瘤3例,旋转DS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起始部位、瘤颈的宽窄、毗邻关系及其血液动力学信息,明显优于常规DSA。本组38例患者未发生与造影剂用量及X线剂量有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3.1 旋转参数的设置,它主要是通过常规正侧位DSA图像,判断病变血管团与供血支主干动脉和人体长轴的空间相对位置来加以确定。C臂在头位的基础上绕人体长轴旋转,原则上应尽量围绕载瘤动脉的长轴旋转,这样才能够使动脉瘤避开载瘤动脉主干的重叠,显示瘤体、瘤颈的形态及其毗邻关系。本机旋转范围为左右-90°~+90°, 旋转最大速度60°/s,采像帧率为3~50/F,旋转时间4s~6s。在进行RDSA时,注射速率上升时间0.5s,注射速率3m l/s~4m l/s,造影剂的总量15m l~20m l,压力200psi~300psi,曝光延迟1s。当然,这与导管的大小、造影剂浓度及高压注射器型号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应灵活掌握。
3.2 操作方法 首先参考正侧位DSA片,将疑有动脉瘤的部位置于正侧位视野的中心,以致使C臂始终以此为中心旋转,旋转起始、终止位置及方向是保证动脉瘤及其供血支充分显示的关键。通过程序选择(ACQU I),选择旋转采集(PYNA.PLUS),设定对比剂注射参数后,开始造影按下手闸,C臂先从起始位开始到终止位结束,进行蒙片采集,然后自动回到初始位置,进行有造影剂的图像采集,采集结束后自动以减影方式回放,便可得到动态的旋转DSA图像。
3.3 技术关键 旋转中心的确定,是技术的关键,在旋转DSA中旋转中心的确定极为重要,它是介入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透视监视下正位包括全部被检部位,调整光圈大小和遮光器的位置使被检部位显示清晰,密度分布均匀,侧位把被检部位调整到监视器中心位置,这样无论任何角度的旋转均是以被检部位为中心,被检部位的影像始终包括在监视器中,同时要注意影像增强器和球管不能与患者或其他物体相接触。
3.4 旋转DSA的优势 当一个动脉瘤被确定的时候,旋转DSA可确定显示动脉瘤的最佳位置,提高了动脉瘤颈的清晰度,载瘤动脉的判断对于介入栓塞治疗十分重要,而在旋转DSA的强大的后处理技术中,可先找到病变,然后通过图像缓慢逆向回放,就可很容易地判断其供血动脉,而且可以显示最佳投照角度。一次造影即可获得多方位、多角度的动态减影片,具有模拟三维成像的功能,可以展开迂曲的血管,对动脉瘤的各项指标做精确的测量,从而更好地指导介入栓塞治疗,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剂量,尽管单次旋转DSA的造影剂用量高于1次常规DSA,但常规DSA需要做正、侧位,必要时需加多个斜位来分辨,造影剂用量及X线剂量会大大增加。旋转DSA极大的方便了介入诊疗操作,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5 旋转DSA的优缺点 旋转DSA弥补了常规DSA在发现病变方面的不足,但是由于旋转采集时间相对较长,患者的一些不自主活动或吞咽动作,造成图像模糊[4-5],可以通过多与患者沟通、固定、麻醉及后处理等办法来避免和弥补[5]。应用旋转程序后球管不能向头或足侧倾斜,观察静脉期时效果稍差。将常规DSA和旋转DSA结合,便可优势互补获得高质量的DSA图像,有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Karamessini MT,Kagadis GC,Petsas T,et al.CT angiography with three dimensional techniques for the earlr diagnonsis of intracranial anearysms:comparison with intra-arterial DSAand the surgical findings[J].Eur J Radiol,2004,49(3):285-289.
[2]Kauskouras C,Charitanti A,Giavroglou C,et al.Intracranial aneurysms:evaluation using CTA and MRA:correlation with DSA and intraoperative[J].Neuroradiology,2004,46(10):842-850.
[3]周泽俊.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及比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2):41-44.
[4]周石,余雷,陈绪光,等.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与常规DSA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92.
[5]王金龙,凌锋,李慎茂,等.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12.